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8510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docx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篇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昨天,也就是4月7日,文化学者王康在大讲堂讲座时提

到:

中国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从秦始皇到毛泽东的传统,一个

是从孔子到陈寅恪的传统。

他并且认为,从孔子到陈寅恪的传

统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文化的救赎,相信文化的教化作用,

相信文化能够改变人的心性。

这是王康先生从文化作用于人心

的角度对陈寅恪们的认识,大讲堂的向老师认为:

从文化学人

本身的角度,陈寅恪们还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学术传统,那就

是: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下面引两段文字,说明陈寅恪

对这一传统的坚守。

1、1929年6月2日,为纪念王国维去世两周年,清华国学院

师生集资,建成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陈寅恪撰写的碑文

里第一次提到了: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下是碑文全

文: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

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

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

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

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006-4-817:

44:

00

2、1953年,中央决定任命陈寅恪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

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派陈的学生汪篯送信给当时在广

州中山大学的陈寅恪,陈口述了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

碑铭》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集念。

当时正值

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罗家

伦,他是二陈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国学院导师,

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重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

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

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

“士之

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

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扬。

受俗

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

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错误是可以商量的,我对王国维也是

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的问题,我认

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

个人之间的

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给王国维的文中,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我对

胡适也骂过。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说: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

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必须争得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碑

文所示“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

夫岂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

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

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

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

独立精神。

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你以前看法是否有和

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学生了。

所以

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就不

是。

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因此,我提出第一条:

“允许中国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

义,并不学习政治。

”其义就是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

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习政治。

不止我一人如此,

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

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

任何党派没有关系。

真要调查,也只是这样。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

“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书,以

作挡箭牌”。

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

政治上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

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至如实际情形,则一动

不如一静。

我提出的条件,科学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

两难。

我在广州很安静,做我的研究工作,无此两难。

去北京

则有此两难。

动也有困难。

我自己身体不好,患血压高。

太太

又病,心脏扩大,昨天还吐血。

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的带到科学院。

碑文你要带去

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

我不清楚。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请郭沫若来做,也许更

好。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王国维

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是段文昌。

如果有人再做

诗,他就做李商隐也很好。

我的碑文已经传出去,也不会湮没。

中科院没有答应陈寅恪的条件,陈寅恪至死也没离开广州。

文化学人如果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附于

学术文化之外的力量,如此制造的所谓的文化、所谓的学术,

能够改变谁的心性?

又能够救赎谁呢?

陈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

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

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渡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

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归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

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

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

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

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

因战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

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

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

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

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6年6月,被抄家、被批判,1969年10月7日晨5时,在身心被摧残中死去,享年79岁。

陈寅恪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论〈再生缘〉》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陈寅恪集》

【篇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摘要:

中国传统的美学根源于人格美的美学,而这种人格美则发轫于汉末清议和人物品鉴的魏晋玄学。

因此,笔者试图以魏晋时期的一个独具个性魅力的文人团体“竹林七贤”的思想领袖嵇康为例,从“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两方面来阐释其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境界。

关键词:

嵇康;人格美;自然;自由

说到人格和人格美,这类概念最初出现于西方。

“人格”源自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一词。

现代西方语言中的“人格”(一般写作personality)本指在古希腊戏剧中体现人物身份特征的脸谱。

然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并无“人格”和“人格美”这样的概念。

“人格”这一概念在中国,通常是以品格、风格、格调之“格”分别来表示;而人格美则指人物品藻之美,正如宗白华先生曾说:

“中国美学是出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

‘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对人格美的爱赏渊源极早。

”即人格美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完善和人与天地宇宙同一的最高人格境界。

这里“人格”问题虽与其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样,都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但它又与其相去甚远,因为它是和美紧密相连的,亦不可分割的。

李泽厚、刘纪纲也曾指出,“中国古代美学历来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认识美的本质的。

”人只有具备了独特、充实的人格精神才是美的,而美的本质也就是人所追求的崇高的人格境界。

在魏晋时期,文人最为引人注目的表现可谓名士派的形成。

他们以放诞任达的举止言行,自觉地向传统礼教开始了全面的反叛,尤其是“竹林七贤”以倒行逆施、饮酒放诞著称于世。

而其中最具个性的一朵奇葩――嵇康,更是在与黑暗政治的对抗中,在放诞无礼的言行中体现自我。

嵇康生活于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正是这种混乱和动荡,使个人“异化”,丑与美、真挚与虚伪、黑暗与光明尖锐的对立。

也正是这种对立,让一代士人在反抗丑恶、堕落、异化的同时,重建人格理想、追求精神的超越。

所以嵇康渴求实现人的内外、名教与自然和谐统一,并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一的人格美境界。

一、追求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是魏晋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具有玄学人格美的典范,他以一种“任自然”的姿态与世俗及黑暗现实抗争。

在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名士所需的所有要素,人们对他的评价极高。

(一)形貌顺自然在《世说新语?

容止》第五则云: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这里表达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审美观。

再看刘注引《康别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这里“土木形骸,不加饰厉”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凸显的也是一种不加修饰、顺其自然的自然美。

嵇康容貌秀伟,学识广博,精辩论,善琴酒,可谓一代风流名士,但这并非他为后世敬仰的主要原因,真正为人称道的是他高洁的品行、凛然的气节和不屈的精神。

(二)精神尚自然嵇康生逢魏末,他羞于与当时名教之中以名教道德为外衣的庸俗势利之辈为伍,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坦言自己“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

”既然名教已经被玷污,他只好纵情琴酒,寄心于自然玄理,追慕安期、彭祖。

他提出在《释私论》中“越名教而任自然”,这里他虽主张“越名任心”,回归自然。

然而他追慕道家并非出于本心,实际是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后的精神寄托,可谓无奈之举。

嵇康并没像绝大多数士人那样保身怀方,而是坚定执著的维护着士人的气节。

总之,嵇康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思想上这样主张,实践上也这样贯彻,而且在儒家标举的“群己”关系之中,他更加看重“己”―――追求自我的实现和精神的张扬。

这样形貌顺自然与精神尚自然,一外一内,表里互济,共同营造了嵇康的人格基座。

二、追求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嵇康像庄子一样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

在复归原始无望的情况下,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最终落实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上,即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一)隐逸中追求自由

隐逸之风是中国人精神史和心灵史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士人们“避世避地避色避言”的目的,除了亲近自然,安放自我,同时也是为了追求自由。

所以,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相标榜的隐逸之风,其实也是有志之士捍卫个体尊严和独立的一种姿态。

嵇康无疑是魏晋隐逸之风的重要代表,《世说新语?

栖逸》门写的关于嵇康的两条故事颇具象征意义。

一写“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

康临去,登曰:

‘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二写“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这足以说明,魏晋易代之际,追求自由的隐居已经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而成了一种“奢侈”,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就变成了“邦有道尚可隐,邦无道必须仕”。

嵇康坚持不与司马氏政权合作,贯彻隐居之志,最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艺术中追求自由

魏晋虽是乱世,政治斗争激烈,但思想和学术却相对宽松,所以这一时期,各种艺术样式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汉代以前,很少有人是因为艺术上的成就而名垂青史,而在魏晋,因为艺术而为后人敬仰膜拜的人层出不穷,史书的记载中,文体日益丰富,甚至书法的体式也被记录在案,这在前代是不可想象的。

嵇康除了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他还善弹古琴,写过音乐论文《声无哀乐论》。

除此之外,嵇康还是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草书被誉为草书妙品,唐代张彦远《书法会要》评嵇康为草书第二,而王羲之则屈居第八。

嵇康的绘画造诣也很高,作品在唐代还有流传。

可见,艺术成了他自由挥洒和诗意栖居的精神后花园。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说:

“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

”换句话说,艺术作为人类放飞自由的最佳方式,没有艺术的地方便无从感知自由。

像嵇康这样醉心艺术的人,常常内心的自由需求是极其强烈。

因为不管是哪一种艺术,都是人在自由地驱使“物”,而不是被“物”所驱使,只有在艺术的创造中,才能真正抵达庄子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

山木》)的自由境界。

(三)死亡中追求自由

在“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践履了死亡这样一种极端的追求自由的方式。

由于出身背景、婚宦关系和个人气节等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仕和隐的选择问题,在“龙性难驯”的嵇康身上尤为尖锐地表现为生与死的选择和对抗。

嵇康一生热爱自然,追求自我,崇尚自由。

作为“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他最能体现魏晋士人应该具备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立身处世,为人为文,光明磊落,彪炳千古。

他的《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就是一篇“自由颂”,那“七不堪、二不可”的宣言,读之尤其令人神往。

嵇康的伟大人格完型于他的“广陵绝唱”。

《世说?

雅量》二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这是《世说新语》全书最有力量的段落,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晋书》也有记载他临刑前后的情景:

“康刑于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

?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之死堪称最哀婉、最壮丽之死,是中国士人精神史和心灵史上最重要的华彩乐段,他的死不仅丰

富了死亡的价值,更彰显了生命的尊严和自由的高贵。

结语

对于魏晋人格美的研究近来层出不暇,高平华教授曾在《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一书中说:

“竹林七贤人格和人格美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追求通过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实践方式,实现个体人格生命上贯作为宇宙本根的形上本体,并自觉的以自己的真性情、真生命去达到与那个至大至善至乐的形上本体和谐统一。

”魏晋玄学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曾是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名士群反抗现实的虚伪名教、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与和谐的重要哲学命题,它的核心是要解决现实社会人的道德与自由的矛盾问题。

如果我们把嵇康的人格美思想放到整个“竹林七贤”人格美思想加以比较研究,这一特点就会尤显突出,作为竹林七贤思想领袖的嵇康,其人格美迥异于其他成员,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名教与自然的体认上,他一方面对虚伪的、异化的名教,比任何人都更痛恨、更厌恶,在理论上首先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另一方面他虽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即不是一般地无条件的讲废名教而任诞,而是针对“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的异化的名教对人之真性情的扭曲,并导致个体内在人格生命的分裂而言的。

其结果虽表面

亦是“任自然”,但实则是追求超越于普通所谓名教、自然之上的更高的目标,即基于大公无私基础上的人的内在人格生命的性意自足。

应该说,嵇康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既达到了个体人格生命的内在和谐,也就实现了道德的自由和认识的自由的和谐,和谐即自由,自由即人格美的最高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房玄龄.晋书(卷49)[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5]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高华平.魏晋玄学的人格美研究[m].成都:

巴蜀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柳文静(1987-),女,汉族,甘肃庄浪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

艺术美学。

【篇三: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忽然间我对“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句话有了很深的感触。

我是一个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但是一直对人文方面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不想拘泥于我所学的这个专业,我认为理科生去研究人文方面的事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起码的优势是我们有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

我可以去请教历史系的学生一些历史方面的问题,我只要把一些历史常识说的很正确,这个学生就可以认为我这个理科生有点历史素养,试问一下,这个历史系的学生敢当着我的面讨论一些高分子材料方面的问题吗?

这也是理科生的优势。

我一直在用理科的思维去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问题,可谓是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条蹊径。

研究的越是深入就越是感觉到乐趣多多,这种快感让人兴奋不已。

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功夫在外”,意思是对某个领域进行研究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完全跳出这个领域,以另一个领域为平台再回头看你所研究的领域,这样你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更清晰,做学问才会有所成就。

说到做学问就不得不说“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句话的重要性。

我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前班开始就被老师抹杀,老师被人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从目前来看没有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实在让我们感到悲哀。

我就喜欢那种敢于发问“为什么人的眉毛长在眼睛上边”的小孩,有多少人都不如这样的孩子敢于问这种在成年人看来是白痴无聊的问题。

人的眉毛为什么长在眼睛上面是多么深奥的生物学、物理学问题,这些东西我们都认真考虑过吗?

现在的学术造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创新性思维不具备想不出新东西,只能去抄袭人家的成果,这是极其可耻的行为。

总是相信权威,专家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从来没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去反驳。

我原先很喜欢《舰船知识》这本杂志里的“蓝色pk台”版块,这个版块就是读者们写文章来互相辩论一些问题,百家争鸣的气氛很好,但是自从这个版块撤掉以后,就感觉这本杂志没有了亮点。

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最简单的标准是言之有理即可。

记得阿尔文?

托夫勒说过:

“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刻的洞察力远比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更重要,理论不一定非得准确无误,非得威力无穷才行,即使是谬误也有它的好处,古代的制图家绘制的地图也不准确,今天人们对那些地图报以讪笑,可是没有它们伟大的航海家也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

”看看今天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象?

说是什么研讨对策,常常是研而不讨,对而无策。

搞研究写文章不去思考,人云亦云。

年终总结只换日期不换内容。

写的一些东西也只不过是像鲁迅所说的“夫天地者,宇宙之乾坤也”这样无比正确的废话。

一些学术文章、思想报告、领导讲话也像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必须要牢记的一句话。

要敢于去想,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

这几天朝鲜核试验给中国添了不少堵,有人就认为我们应该彻底放弃朝鲜,此言一出就有相关方面的专家出面反驳这一观点,说我们不应该放弃朝鲜。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被“专家”这两个字吓到,提出放弃朝鲜观点的那些人也可以大胆的说明自己的理由。

有很多的观点都要用时间去证明对与错,我们无需心急。

说到这里我就是想呼吁一下大家,要去自己创造新东西。

我自认为自己学识浅薄,本文观点难免有疏漏,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