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74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_精品文档.doc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

现就这两种方法的操作难易、穿刺异常致失败、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液体流速、并发症进行分析,便于在今后更好的运用。

一、操作难易

1、PICC:

PICC导管通常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其导管的尾部要求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

通常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可看到和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流程简单,只要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的护士便可完成操作。

穿刺危险性小,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在穿刺一针见血后如果不碰到血管痉挛、导管异位等因素时,操作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同时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基本无痛苦。

所以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的优点。

2、CVC:

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内,成弓形,为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合成头静脉后汇入上腔静脉。

该静脉双侧均在同侧锁骨的后方,其体表投影为胸锁关节上缘略斜向下外与锁骨中、内1/3交点处之间的连线,且静脉长度和外径无显著性差异。

由于在锁骨上或下静脉穿刺,这些静脉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困难,且解剖复杂,这在操作时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

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或由医师亲自操作。

二、穿刺异常致失败

1、PICC常见原因:

①患者血管状况差。

因为长期治疗外周血管已被反复穿刺、上肢软组织明显水肿致使浅表静脉暴露不清晰、周围循环衰竭,无法寻找到正常血管供PICC。

②选择穿刺部位不当。

选择头静脉穿刺易造成送管困难。

③血管痉挛。

患者心情紧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

误入腋静脉导致送管困难并失败。

我们认为PICC置管应注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首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

如必须在头静脉穿刺,当送导管遇阻力时勿强行置入,可在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心理上的配合。

2、CVC常见原因有:

①操作者的负性心理及操作不熟练。

②患者摆放体位不当。

③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局部组织增生,解剖关系发生变化移位,导致穿刺失败。

④血管走行变异,误入动脉。

⑤穿刺成功,导丝置入受阻。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操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及熟练操作技能;正确摆放体位,当患者烦躁、神志不清等不能配合时,给予适当镇静;不宜在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必要时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误入动脉时,不宜再行中心静脉置管;当导丝置入受阻时,一般有两种晴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尖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导丝未进入血管而卡在血管外时,应撤出导丝,来回抽回血2次,看回血是否流畅,确定针尖全部进入血管后方可送入导丝。

第二种情况是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导丝遇管壁而受阻,此时,撤出导丝,将针尖斜面进行适当调整,再送入导丝,切勿强行送入导丝。

三、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留置近两年。

在对比的两组中,PICC组的留置时间为3⋯180d,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89d;CVC组的留置时间为2—109d,平均留置时间为42d,差异显著;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

结论:

PICC导管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发生微血栓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导管。

四、液体流速

PICC导管细进入中心静脉途径长,2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0cm一50cm,液体流速慢,4F单腔管最大流速275ml/h,5F型单腔管最大流速也只有325ml/h。

因此不利于应用抢救,另外输入时间长而影响休息,改进的方法即要借助输液泵以加快流速。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人体血管的长度<20cm,液体流速相对较快,单腔最大流速可达到558ml/h,利于应用于抢救和快速补液及长期不能进食或不断丢失大量体液者。

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

五、并发症

1、PICC并发症

(1)置管后局部渗血:

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剧烈频繁咳嗽、局部反复穿刺、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

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予以加压止血、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药控制。

(2)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最近在临床中也发现身体越消瘦,机体状况越差,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越高。

发生常见原因有(①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及导管在血液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导致静脉炎。

②导管固定于手臂,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

有专家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局部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关。

所以,除了熟练操作,提高穿刺技巧之外,就是在穿刺后提前处理,在穿刺后,连续三天使用50%MGS04湿敷距穿刺点约5cm处上臂,每日敷2—3次,同时在止血后辅以热敷,这样会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导管脱出:

主要由于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

预防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型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再者,置管时要做好记录,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此外,还应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抓摸时把导管拔出。

(4)导管堵塞:

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大量高浓度,高粘稠性的液体或是封管、冲管不及时所造成的。

预防导管阻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肝素帽。

(5)导管破裂:

与置管时间较久、上肢过度活动以及导管堵塞时强行推注液体有关。

(6)感染:

PICC置管引起感染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

①外在因素。

为了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可在使用时加入抗生素减少污染;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几率将成倍增加;留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大;其次为与医护人员相关的感染,穿刺部位要尽量避开易感染的部位。

②内在因素。

PICC置管应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在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应慎用。

防范措施:

①加强无菌操作。

②防止导管感染:

导管口皮肤消毒;敷料的选择与更换;保持导管通畅;减少导管留置时间等。

③加强营养,提高体质和免疫力。

④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及素质培训,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故及可能发生的问题。

2、CVC并发症

(1)气胸:

锁骨下静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

出现气胸时应予以半卧位,加大吸氧流量,紧急床边拍片,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并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

(2)导管位置异常: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

发现导管异位后即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不能纠正则将导管拔除。

(3)误伤淋巴管、动脉:

主要是置管过程中反复穿刺造成,如有发生予以拔除导管、压迫止血等措施。

(4)导管脱出堵塞和破裂:

与PICC基本相同。

(5)感染:

使用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经常检查肝素帽是否拧紧,若发现肝素帽松动应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导管口后更换新的肝素帽。

经常冲洗管道,也可减少导管内感染的发生,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在冲洗导管后出现烦躁、寒战、发热,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

对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敏感抗生素经导管给药,控制感染而免除拔管。

由以上分析可见:

PICC操作简单,创伤小,病人承受痛苦轻,但流速慢,不利于抢救用,价格较高,维护较复杂,CVC操作较复杂,有一定的创伤,易引起感染,但流速快适合抢救和术中补液用。

所以二者在使用中各有千秋,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使用,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