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6955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综合测试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山东省将建设“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公路网以济南为中心,已形成“井”字形网络格局,全省17个地市境内都通了高速公路,省会至各大中城市实现了快速直达、当日往返。

“一日生活圈”在山东半岛已经形成。

完成1~2题。

1.山东省高速公路形成“井”字形网络格局,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受到了山东地区中部山地的影响,为了避开山区

B.主要受政府的规划,为了平均分布路网

C.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各大城市的分布

D.主要考虑山东经济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全国的路网分布

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高速公路修建的要求应当是(  )

A.以联系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主

B.以直达为主,兼顾沿线经济点

C.以行车高速为主,不考虑地形因素

D.以联系较多的经济点,促进经济发展为主

解析:

第1题,易误选A项,错把自然因素当作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导因素。

目前制约交通运输线布局的主导因素应该是经济因素。

第2题,高速公路突出一个“快”,所以其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答案:

1.C 2.B

读下图,回答3~5题。

3.为了加强甲、乙两村与城市的联系,拟建两条公路,图中八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  )

A.②a    B.③b    C.④d    D.①c

解析:

在山区修建公路,公路线最好与等高线平行,c线最合理;从甲村到城市公路要过陡坡,道路在陡坡应呈“之”字形,①线最合理。

答案:

D

4.图中铁路线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②邻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铁路经过城市时应从城市的边缘穿过,铁路穿越城区会带来噪声污染,同时加剧城市的交通拥堵;铁路线不应穿越陡坡,直接穿过山岭,施工难度大、投资大、不安全。

答案:

D

5.修建铁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下列最有可能是将来城市形态的是(  )

解析:

城市空间形态可能以铁路为轴线向两侧发展。

答案:

A

图甲是我国沿海某省风能区划图,Ⅰ、Ⅱ、Ⅲ、Ⅳ分别表示风能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风能可利用区和风能贫乏区,图乙是A地全年各级风频和风频能量图,据此回答6~7题。

6.在风能贫乏区出现风能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的“弧岛”,其影响的因素是(  )

A.技术B.植被

C.地形D.湖泊

解析:

读图可知,该省为福建省,福建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势崎岖,由于山地的阻挡,内陆地区风力小,但在山谷地区,风力大,所以出现风能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的“弧岛”。

答案:

C

7.关于图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频和风频能量呈正相关

B.风频和风速呈正相关

C.风频能量和风速呈正相关

D.风速为10m/s时虽然风频最大,但是风速小,所以风频能量并没有达到最大

解析:

读图可知,当风速为10m/s,虽然风频最大,但是风速小,所以风频能量并没有达到最大。

答案:

D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

9.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

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

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较大

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为35.9/54.7≈0.66,北方为64.1/45.3≈1.42,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同理南方人均水资源约为1.47,北方约为0.43,南方的人均水资源约为北方的3.4倍。

第9题,影响水资源多少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与降水的分布一致。

答案:

8.B 9.A

下表是2009年法国、巴西、德国、日本四国能源构成(%),据此回答10~11题。

国家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核电

其他

19.1

16.4

21.1

8.9

32.1

2.4

54.2

1.2

9.8

3.1

29.3

2.4

1.2

1.8

1.6

86.3

0.9

8.2

7.4

2.3

1.0

12.2

76.5

0.6

10.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

A.德国、巴西、法国、日本

B.巴西、法国、日本、德国

C.法国、日本、德国、巴西

D.日本、德国、巴西、法国

11.我国与上述四国能源情况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和甲国都是世界上的石油进口大国

B.我国和乙国的煤炭资源都集中分布在国土东部

C.与丙国相比,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小

D.我国核电比重接近丁国比重的一半

解析:

第10题,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乙,因此乙为德国;水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丙,因此丙为巴西;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丁,因此丁为法国;甲国能源消费比重中核电、天然气、煤炭、石油占的比重比较均衡,应为日本。

第11题,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增,因此我国和甲国都是世界上的石油进口大国;我国的煤炭资源都集中分布在陕西、山西、内蒙古;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大,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我国核电比重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的比重很小。

答案:

10.D 11.A

下面柱状图反映了1950~1991年间我国西北、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六区域旱灾季节分配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完成12~13题。

12.如果④是西南地区、③是华北地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区粮食单产高,因此乙项较小

B.⑥地区冬、春季节寒潮频发,因此旱灾造成的损失比例比较小

C.③地区春季受高压控制,干旱少雨

D.②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河湖密布,因此丙项较小

13.与⑤地区春旱关联最密切的次生灾害是(  )

A.地震B.寒潮

C.森林火灾D.滑坡

解析:

第12题,根据我国干旱的分布特点及已经确定的两地区可以推测:

①②⑤⑥分别表示我国的西北、长江中下游、东北和华南地区。

①地区粮食单产高是因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⑥地区冬、春季节寒潮影响较少;③地区春季干旱少雨是因为春季升温快,蒸发大。

第13题,东北地区的春旱常会造成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答案:

12.D 13.C

读“我国某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积温图”,完成14~15题。

14.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地形特点是(  )

A.地势东高西低B.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C.地势南高北低D.①②所在位置为山脊

15.图中我国境内最不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B.地震

C.台风D.滑坡

解析:

第14题,根据积温定义可知,积温值高的地区气温也高,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知,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故积温值与海拔呈负相关,再据图可知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又由于①②处积温线凸向低值区,根据等值线原理知①②处积温值偏高,故地势偏低应为山谷,故B项正确。

第15题,依经纬线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不在沿海地区,故不可能遇到台风灾害。

答案:

14.B 15.C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山区安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课题。

据此完成16~17题。

16.泥石流的发生会导致河谷堵塞形成堰塞湖,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最容易形成堰塞湖的是(  )

解析:

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及数值图A是山脊,图B是山谷,图C是山谷,与B相比,C处山谷出口较狭窄,泥石流排泄不畅,更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图D表示鞍部地形。

答案:

C

17.下图为泥石流多发区域,灾后重建居民点,最安全的选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泥石流多发区域灾后重建点应位于地势较高、坡度较小的地方,所以选择在①处比较合适。

答案:

A

18.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快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解析:

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有大量沙尘,二是有大风天气系统。

按水平能见度的大小,沙尘天气可划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

我国北方近年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建筑面积扩大,以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郊区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大量裸露,加之春季蒸发旺盛,如果有快行冷锋的活动就容易引起扬沙天气。

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

答案:

B

全球的气候在不停地变化。

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地理事实能说明当时地球气候正处在冰期的是(  )

A.冰川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推进

B.冰川由平原向高山后退

C.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的大

D.黄河流域出现凌汛现象

20.下列现象中属于全球变暖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有(  )

A.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不如南方地区明显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南方沙尘暴现象明显增多

D.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改变

解析:

第19题,冰期海平面降低,台湾岛的面积就比现在要大。

第20题,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和热量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农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

19.C 20.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0分)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读图,分析回答考察小组遇到的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C处最早。

由此判断沿线地区的褶曲类型是什么?

并简述理由。

(2)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路线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

分别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

(4)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请你为该区域的能源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解析:

(1)褶曲有两种形态,一是背斜,一是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从出露的岩层可判断是背斜。

(2)从图中可看出村落沿河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形成洪积扇,河谷地势低平,形成的洪积扇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山区的公路要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节省工程量,乙村到甲村,沿河谷修建,地形平坦;乙村到丙村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字形,工程量小、坡度小。

(4)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植被的破坏,积极营造薪炭林,地势落差大,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气温高,沼气原料丰富,推广普及沼气条件优越。

答案:

(1)背斜 中心地层年代较老,两翼地层年代较新。

(2)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3)①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②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4)①积极营造薪炭林;②大力开发小水电站;③推广普及沼气等。

22.(10分)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

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解析:

(1)题,抓住风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所具有的特点,结合试题要求,从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三方面,可判断图l中柱状图表示装机容量,从而可分析得出其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

(2)题,甲地虽然风能资源丰富,但从季风风向的变化特点、所处内陆的位置、气象灾害以及输电距离等方面综合分析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第(3)题,风能贫乏的原因可从距风源地的距离、所处的地形方面考虑。

乙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可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及我国常规能源的分布状况判断。

答案:

(1)变化特点:

快速增长。

主要原因:

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③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2)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③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3)原因:

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地周围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

可再生常规能源:

水能。

23.(10分)2011年1月3日,人民日报评选出2010年国际十大新闻,墨西哥石油泄露事件名列其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墨西哥湾原油泄露相关图像,图中银灰色的条带就是泄漏出来的原油。

标记上黑点的地方就是漏油点,漏油点以北的黑点是燃烧泄漏出来的原油的地方。

材料二 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域分布图。

(1)材料一中使用的图像是使用了3S中的________技术制作的。

(2)材料一图中原油泄露后,主要向________(方向)扩散,其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

(3)如果M海域发生油船爆炸,可能导致N海域石油污染加重,分析其原因。

解析:

(1)该图是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的真彩色图像。

(2)从图中可以看出泄露后的原油扩散方向是向东北方向的,因为墨西哥湾暖流在该海域转向东北,是洋流因素的影响。

(3)不同海域通过洋流联系了起来,上游地区漏油通过洋流运动会造成下游海域产生污染。

答案:

(1)遥感(或RS) 

(2)东北 洋流(或:

墨西哥湾暖流)

(3)M、N海域常年盛行西风(西南风),北大西洋暖流自M流向N,M海域石油污染物将顺风顺水扩散到N海域,使N海域石油污染加重。

24.(10分)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以来,新疆等地连续4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出现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北疆降雪分布图”。

(1)据图描述该地暴雪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该地多暴雪的原因。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考虑,分析暴雪融化后,大量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解析:

(1)题给出了暴雪空间分布图,考查读图描述能力,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是暴雪最为集中的地区,原因是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形成降雪。

(2)题,春季积雪融化,大量积雪融水进入河道,会使河流水位暴涨,形成汛期。

山区的积雪融化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答案:

(1)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区。

原因:

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形成降雪。

(2)大量融雪易使河水暴涨,形成洪水灾害;大量雪水易在山区形成滑坡、泥石流;融水冲刷土壤形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

25.(10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绿色革命”已经在世界范围展开,但伴随着2009年欧洲等部分地区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千年寒冬”的说法又引发一场全球变暖是“阴谋论”的口水战。

材料二 世界气象组织2010年11月公布的基林曲线。

(1)基林曲线显示的气温变化和CO2的体积浓度呈现出极为吻合的________相关关系,有力的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的变化趋势。

(2)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主要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1)首先阅读好基林曲线图,横坐标的时间轴,但方向和常见的数轴方向相反;纵坐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气温的变化,下半部分是CO2的体积浓度变化曲线。

通过阅读两条曲线发现,二者总体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纵坐标的值都是越来越高,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全球变暖的含义需要正确理解。

(2)变暖的原因可以从图得到分析。

变暖后的影响应该是从有利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分析,目前侧重分析的是不利影响。

具体影响很多,只要分析的合理即可。

答案:

(1)正

(2)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使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迅速减少,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威胁沿岸地区的安全;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③气温和干湿度的变化导致农业结构和分布范围的调整,例如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④极端天气增多,将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⑤对能源的消耗量产生影响;如夏季高温,用电量增加;冬季取暖季节节省燃料(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