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3066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复习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

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

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

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

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

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

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

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

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

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

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21.《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

  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

  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

  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2.《马伶传》

  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侯方域。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

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

  了解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的人名、地名、剧目名等:

  

(1)留都

(2)桃叶渡(3)雨花台(4)《鸣凤》(5)椒山先生

  (6)河套(7)严嵩(8)顾秉谦(9)昆山(10)分宜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问桃叶渡,游雨花台。

  

(2)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3)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4)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23.《往事》(——之十四)

  作者冰心,"五四"以来著名的女作家。

本文选自冰心散文集《往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掌握本文拟人化的修辞方法。

  理解文中大海形象的象征意义。

  掌握全文赞美大海的品格,号召年轻人做"海化"青年的中心思想。

  24.《故乡的野菜》

  作者周作人,现代散文家、学者。

本文是一篇反映浙东地方民情风俗的散文。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比较烘托的表现手法。

体味作者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

  掌握本文运用俚歌谚语随意点染、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25.《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理解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

  理解本文选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

  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

  分析概述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

  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秋水》(节选)《庄子》

  4.*《谏逐客书》李斯

  5.《陈情表》李密

  6.《答李翊书》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论毅力》梁启超

  10.*《灯下漫笔》鲁迅

  11.《论气节》朱自清

  12.《论快乐》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傅雷

  14.《选择与安排》朱光潜

  15.《论学问》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宗臣

  22.《马伶传》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冰心

  24.《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25.《故都的秋》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茅盾

  27.《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28.《箱子岩》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诗经》

  30.《国殇》屈原

  31.*《陌上桑》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曹操

  33.*《饮酒》(其五)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35.《山居秋暝》王维

  36.*《行路难》(其一)李白

  37.*《蜀相》杜甫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9.《杜陵叟》白居易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41.(泊秦淮)杜牧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陆游

  43.《炉中煤》郭沫若

  44.《再别康桥》徐志摩

  45.*《北方》艾青

  46.《门槛》屠格涅夫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

  5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5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53.《长亭送别》王实甫

  54.*《前赤壁赋》苏轼

  小说

  55.*《宝玉挨打》曹雪芹

  56.*《风波》鲁迅

  57.*《断魂枪》老舍

  58.*《米龙老爹》莫泊桑

  59.《苦恼》契河夫

  60.*《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17.《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

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8.*《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人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9.*《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

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

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

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

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

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

秋水》。

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

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1)根之茂者其实遂;

  

(2)膏之沃者其光晔。

  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3)虽如是,其敢自谓见于成乎?

  (4)志乎古,必遗乎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4)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五代史。

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