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6483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讲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docx

6讲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归纳

必修1·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1.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如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殖细胞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

5.种群:

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6.群落: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7.生态系统:

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8.地球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9.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层次。

10.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安放→对光→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将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11.细胞的种类千姿百态,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DNA,体现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12.☆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等。

13.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腐生或寄生的异养生物。

14.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15.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研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发展的过程。

17.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解剖人的尸体,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并将观察到的“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的分子组成

18.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也都存在,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物体内的元素含量与非生物界的元素含量不一致,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19.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其中有些含量较多,如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

有些含量很少,如Fe、Mn、Zn、Cu、B、Mo,被称为微量元素。

20.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四种含量最多。

21.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是水,蛋白质次之。

占细胞干重最多的是C元素。

22.斐林试剂组成:

甲液:

0.1g/mL的NaOH,乙液:

0.05g/mL的CuSO4。

双缩脲试剂组成:

A液:

0.1g/mL的NaOH,B液:

0.1g/mL的CuSO4。

23、☆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24、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格外注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25.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26.多肽: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27.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数量成百上千、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28.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和例子: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羽毛、肌肉等;催化作用,如酶;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信息传递,如激素;免疫功能,如抗体。

29.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的多样性。

30.☆一切生命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32.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3.一个核苷酸由一分子的五碳糖、一分子的磷酸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

根据五碳糖不同,可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细胞生物有8种核苷酸,5种含氮碱基;非细胞生物(病毒)有4种核苷酸,4种含氮碱基。

34.核酸多样性:

组成DNA(或RNA)的核苷酸数目不同;组成DNA的碱基对比例不同;组成DNA(或RNA)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核酸多样性控制蛋白质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

35.☆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称为“生命的燃料”;☆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36.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入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入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脂质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乙醚等。

37.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38.☆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维持渗透压。

39.☆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三、细胞的结构

40.☆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41.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多细胞生物内的各个细胞之间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交流。

42.☆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称为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①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点。

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保证了细胞生命获得高效、有序地进行。

4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4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5.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4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47.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48.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49.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0.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1.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52.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53.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54.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55.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56.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四、细胞的代谢

57.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58.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成为原生质层。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59.☆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60.☆细胞内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6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

6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6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

64.☆ATP(三磷酸腺苷)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从而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65.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66.☆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67.☆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68.☆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69.☆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

70.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光反应的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3的还原和ATP的水解。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活跃的化学能。

71.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糖类的生物称为自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称为异养生物。

7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光质、CO2浓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温度。

73.能利用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如硝化细菌,能利用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

五、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74.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75.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细胞的生长☆。

76.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77.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值。

78.☆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

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79.☆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8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8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但是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82.☆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称为细胞的全能性。

83.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

84.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变化。

85.☆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称为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

86.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关键作用。

87.☆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它具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特点。

88.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控制而变成癌细胞。

必修2·遗传与进化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89.☆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90.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91.☆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

联会配对的每对同源染色体称四分体。

92.减数分裂过程中,在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组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则自由组合,使配子的遗传组成多种多样。

9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9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形才成为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95.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经过受精作用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9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97.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1952年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休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

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蛋白质。

细胞生物和DNA病毒(如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如HIV、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98.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指碱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连接成碱基对。

9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00.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1.☆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0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03.☆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104.☆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105.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

106.tRNA上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相配对的3个碱基叫反密码子。

107.☆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08.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一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一个基因控制多种性状,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109.☆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110.杂交:

在不同品种的植株之间进行异花传粉

111.自交:

专指植物体中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112.测交:

杂种第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其基因型的组成

113.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114.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15.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116.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117.性状分离:

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118.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119.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120.相同基因:

纯合子中两个相同的、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

如DD或dd

121.等位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如D和d

122.纯合子:

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123.杂合子:

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124.基因型:

生物性状的有关基因组成。

如豌豆茎的高度基因型:

DD、Dd、dd

125.表现型:

指所研究基因型的性状表现。

如DD、Dd表现为高茎;dd表现为矮茎。

126.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只有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才一定相同,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27.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特别是把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128.☆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2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0.☆某些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如,红绿色盲、血友病(伴X隐)、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显)。

四、生物的变异

13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13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增添,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133.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

人体某些体细胞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134.☆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因此,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多数有害,少数有利,也有中性。

135.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136.☆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37.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138.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139.☆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140.☆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数目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41.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14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

143.由配子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144.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步骤。

145.选择育种不仅周期长,且可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146.☆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147.☆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着,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148.☆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又称限制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基因的运载体——质粒、λ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五、人类遗传病

149.☆人类遗传病通常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遗传物质(染色体或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150.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措施主要有:

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151.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

正式启动于1990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参加了这项工作。

截至2003年,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圆满完成。

六、生物的进化

152.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提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5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

过度繁殖(条件)、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适者生存(结果)。

154.☆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155.☆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156.☆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157.☆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