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郑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6443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郑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2郑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2郑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2郑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2郑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郑和.docx

《12郑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郑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郑和.docx

12郑和

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1371年?

-1433年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 (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

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一说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早年生活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阉割的具体时间均不详。

吴晗推测郑和大致生于1371年(洪武四年)  ,后渐被学界奉为通说,但也有1370年   、1375年  等不同说法。

1382年(洪武十五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 有学者推测郑和为傅友德、蓝玉等统率的明军所掳当在此事之后。

 

1384年(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入宫服役。

1385年(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又奉调镇守北平府(今北京),而郑和随军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崭露头角

在郑和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修建的郑和公园(2张)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  但未言明具体的立功地点。

有学者推测,郑和立功应该是在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而郑和被赐姓“郑”也与这一立功地点有关。

 

1402年(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是年11月24日,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

 

1403年(永乐元年),郑和刊印《佛说摩利支天经》,并请姚广孝撰写题记。

 该题记反映出郑和已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且已被赐郑。

 

远航西洋

选为正使

有学者认为,郑和于1403年(永乐元年)曾出使暹罗] ,还有学者依据《明史纪事本末》等的记载  ,认为郑和曾于1404年(永乐二年)出使日本。

  这样,“郑和七下西洋”可以扩充为“郑和九下东西洋”,  并且出使暹罗、日本的成功为后来的郑和担任正使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然而,这两次所谓的“出使”在学界受到质疑   ,未能成为主流观点。

  

郑和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

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在明成祖决策下西洋时,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明成祖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

 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第一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

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

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出使西洋。

 [26]  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

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1406年6月30日(永乐四年),郑和船队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  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郑和率船队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29]  [31]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32]  。

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 。

同年,郑和说天妃在下西洋中多有感应,朱棣于是下令新建龙江天妃庙。

 

第二次下西洋

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在回国后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此次主要访问了占城 [34]  、爪哇、暹罗(今泰国) [35-36]  、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于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明实录》及《明史·郑和传》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混作一谈 ,经金云铭等学者考订,二者已区分开。

 

第三次下西洋

公元1409年十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

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公元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郑和船队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公元1412年,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

公元1417年1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率船队出发,到

郑和船队船只模型(2张)

 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公元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公元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守备南京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

 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

 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

 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

 

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郑和等奏请修理南京的天地坛等建筑。

 同年,工部郎中冯春上疏请求为南京修造佛寺的工匠请赏,明宣宗认为这没有道理,且认为这是郑和指使的,于是令司礼监移文警告郑和。

 

公元1428年(宣德三年),郑和、王景弘受命将南京所存储的部分绢、布运抵北京。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

侯风期间,郑和等人镌刻《天妃灵应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   ,成为后世研究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明宣宗又敕郑和在出使过程中劝谕暹罗不要再侵扰满剌加。

 有记载称,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船队应当是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郑和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主要成就

和平外交

郑和像

《明史·郑和传》记载的郑和出使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36个:

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

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

“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不服,则耀武以慑之”,于是“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

”那些“风俗劲悍,专尚豪强”,素好“侵掠邻境”的国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

与此同时,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

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郑和还通过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海外诸国间种种复杂矛盾的逐步解决,“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军事成就

郑和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即有体现。

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先后指挥了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的战争。

三次战役中,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战术,全部取得了胜利。

 

开拓航路

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

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

《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

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

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郑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物总评

印度尼西亚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2张)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以其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名人评价

茅元仪:

当时是,臣为内竖郑和,亦不辱使命焉。

 

郑和船队的粮船模型(2张)

梁启超:

①据上表所示,则郑和为海上生活者垂三十年,殆无岁不在惊涛骇浪之中,其间稍得息肩者,则成祖崩殂后六年间耳。

迨宣宗中叶,复举壮图,辟地最远,而和亦既老矣。

其经略海外之事实,史文阙如,不能具详,但纪其俘三佛齐王、锡兰王、定苏门答剌之乱,其武功之伟,可见一斑。

又史言自和死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此则张博望之在西域,何以加诸。

②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孙中山:

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62] 

柏杨:

他们(郑和与张骞)对国家的贡献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

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①成祖即位后,······这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使者,郑和是其中的佼佼者。

②郑和出身穆斯林世家,又信佛教,东南亚各国人民多信佛教,穆斯林也很多。

而且郑和通晓诸国文化习俗,又知兵习战,能武能文,自是恰当人选。

郑和出使这些地区,特别有利于发展与这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剑桥中国明代史》:

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

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个人作品

编辑

郑和写经及刊刻佛经颇多,但流传至今者有限,例如有国家图书馆藏刻本《佛说摩利支天经》,云南图书馆藏印本《五华寺大藏经发愿文》  。

2002年出土于浙江报本塔的由高僧圆瀞抄写的泥金写经《妙法莲华经》(浙江平湖博物馆藏),在发愿文部分出现郑和之名 ,有学者将之理解为署名; 但据跋文 ,该经系圆瀞因赞许郑和礼佛而自发抄写,而非受托于郑和,故该名并非署名,该经亦称不上“郑和写经”,更非郑和本人墨迹。

 

2015年拍卖的《发心书写金字经》,系由郑和发愿书写 ,可被视作“郑和写经”。

 该经被报道为郑和书法作品,  据推测至少牌位牌记(即题记 )为郑和亲书。

  但也有观点认为,在没有找到郑和的其他可靠的书法作品进行对照的情况下,本作仅能视为发愿书写,不一定是亲笔书写

宗教信仰

关于郑和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伊斯兰教说   、佛教说 (一说藏传佛教 )、道教说  等等观点,学术界并无定论。

伊斯兰教说以《故马公墓志铭》为基本材料。

佛教说认为,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郑和生前还曾施印《大藏经》并留下题记, 并曾请名僧圆瀞用金粉抄写《妙法连华经》。

 死后火葬,也被认为是佛教信仰的一个例证。

道教说则强调郑和下西洋与天妃信仰之间的关联,也有学者从郑和德塔(弘觉寺塔)入手展开分析。

 

有学者指出,郑和到不同宗教场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体现了明成祖的意志,亦即超越宗教和文化,成为“普遍性君主”,以这些活动的记载作为判断郑和信仰的材料存在局限性。

 [88] 

去世地点

郑和之死,《明史·郑和传》的记载十分模糊。

学者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说法,得到较多接受。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该说所依据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内容错乱残缺,且该说对相关文字也有误读,而据《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在第七次下西洋中出使古里国的只是副使洪保,郑和并未前往。

 

人物墓葬

南京南郊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

牛首山有一座郑和墓,但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衣冠冢。

因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印度古里,他的真身究竟葬于何处,一直备受争议,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南京博物院专家葛晓康先生从半个世纪前在南京牛首山一座古塔地宫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线索,经过长达15年对文物和文献的破译,一个重大发现让他大吃一惊,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就是郑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着地宫出土的人牙就是郑和的牙舍利。

人物故居

郑和

郑和故居

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纪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夷为平地。

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相关文物

郑和铜钟

福建南平市文化馆收藏一口郑和在1431年(明宣德六年)祈保下西

郑和铜钟

洋往返平安双龙纹铜钟,上有铭文:

“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相关碑铭

福建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 [90]  伺风下海。

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

命名地点

郑和群礁

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包括太平岛、鸿麻

郑和群礁

岛、舶兰礁、安达礁、南熏礁、郭谦沙洲。

其他地点

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命名机船

郑和舰

“郑和舰”于1985年12月开始建造,1986年7月下水,

并于1987年4月交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正式服役。

该舰为二级甲类舰,最大排水量可达6100余吨,最大航速21节,经济航速17节,以经济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万海里。

该舰抗风力12级,可进行除南北极区以外的环球航行。

郑和号

1991年大连海事大学以郑和号命名本校第四艘教学实习船——“郑和轮”。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