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6334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docx

作文范文之作文现实前的思考

作文现实前的思考

【篇一:

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者:

占丽丽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归纳了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种不良倾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

作文教学作者改革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

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

“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

”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写作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今天,我们虽然摒弃了古人把写作完全“神化”的思想,但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从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地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

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话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

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

记得,我小学时期的作文亦是如此,老师要求我们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

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我们写作的救星。

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

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的现状,着实让人心寒。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

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

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

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

近来,市场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欢迎。

然而,对于“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

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

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也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注意的地方。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

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

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

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

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

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

但是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

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据调查表明,在来自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出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百分之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百分之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六)重范文,轻下水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小学语文中依然存在。

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

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

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改革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

学生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我觉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于教法和评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1][2]下一页

【篇二: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

低段小朋友能写作文吗?

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

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

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

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

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

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

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

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

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

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

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

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

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

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

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

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

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

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

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

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

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

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

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

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学习条件比较表

项目

口语习得

书面语学习

●强大的语言习得机制

●口语能力与社会交际、智能发展需要联系紧密,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衰退的语言习得机制

●书面表达能力与社会交际、智能发展需要联系较少,内部学习动机不强

●习得行为生活化,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低要求的照顾性语言

●高密度,高频率

●回报多,周期短

●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缺乏充分的实践机会

●高要求的规范语言

●低密度,低频率

●回报少,周期少

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

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

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

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

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

尽管也有实验(如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

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他们心智发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

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

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

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

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

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

没有人很有意识地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

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

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

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

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

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

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

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

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

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

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

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络交流的优势,等等。

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

先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

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

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

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

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

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

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

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

这位老师接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篇三:

关于学生作文不真实的思考】

关于学生作文不真实的思考

“君不见,语文教学路漫漫;路漫漫,作文教学尤为难;尤为难,不见学生吐真言。

”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在语文教研会上无奈地调侃道。

其实,他说出了语文教师们的心里话:

作文中,不少孩子编假故事,作假文章,他们放弃了作文的首要原则:

真实。

有学生在作文里把自己写成孤儿,洋洋洒洒描述在贫寒家境中的奋发自强,阅卷老师看了唏嘘不已,可一打听,孩子双亲健在,家境殷实;有学生写爷爷已经过世多年,自己非常怀念他,回忆起爷爷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催人泪下,让人觉得这位老人令人尊敬,可有同学却说今天早上还看见这位老人;有学生在作文中,明确地写明: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真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信息通讯渠道十分通畅的今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但学生并没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感,反而编假故事,作假文章,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陶行知先生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的深思。

常常听到老师们慨叹:

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写作文老师说写真的,发自内心的,于是我们就写真的,发自内心的。

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的第一个问题。

笔者看来,作文不真实的原因大致有二:

1、功利主义使然。

长期的应试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师生。

教师为了学生在考场上得高分,设法走“捷径”让学生背“范作”,教给套作文的“妙法”;学生为了让作文打动阅卷教师,便编感人故事,甚而牺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在所不惜。

2、教师教学观念错误使然。

有的教师有一个错误观念:

作文不必真实,物、人和事都可以编造。

他们给学生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多数是虚构的,因此,你们作文中虚构也不是不可以。

因为存有这样的观念,这些教师平时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不要求学生的作文要真实,却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可以编,可以抄,只要“具体”、“生动”即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活水”,哪来“清清渠水”,就这样,把学生引上了歧途。

语文教师除了要寻找到学生作文不真实的原因,还应该看到其危害性。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的第二个问题。

笔者看来,作文不真实的危害有三:

1、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因此,语文教育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

试想一想,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特别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一直“坚持”写假、大、空作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何培养?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形成?

真、善、美的追求又从何谈起?

2、损失了“立言——立人”的半壁江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生写作的目标明确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写作是“立言——立人”的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

古人说,“文,心学也”,因而提倡“修辞立其诚”。

所说所写,应当是“自己的意思”,应当是真话实话心理话。

这是说话写作的底线。

书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和别人对话、交流,这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或者说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一如游戏之于儿童。

言为心声,古罗马的哲学家朗加纳斯说得好:

“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

”所以,教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做人。

如果教师平时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不要求学生的作文写真实,却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可以编,可以抄,只要“具体”、“生动”即可。

那么,就把学生引上了歧途,“立人”从何谈起呢?

3、换来了阅卷场老师的“口诛笔伐”

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

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

叶圣陶先生说:

“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吕叔湘先生也说:

“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

”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

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学生购买作文选,平时作文设法移植;教师设法走“捷径”让学生背范作,教给套作文的“妙法”。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画虎不成反类犬”,在阅卷场上是令阅卷教师厌恶的,是会遭到“口诛笔伐”(言语上的批判、分值上的降等)的,如在某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这种作文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考试成绩,这又何苦呢?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不但是为了学生“应试”,对于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还承载着语言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任务。

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要让孩子始终“有话讲”、“讲真话”,学校和家庭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体验。

另一方面,无论是平时的习作、作文竞赛还是中、高考作文,在命题和评判标准的掌握上,还是要把真情实感摆在第一位。

只要我们自始至终要求学生写“真”,我们定会看到喜人的作文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