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
[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
义务教育课程必修内容
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授课时间:
62课时
授课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设计时间:
2017年8月
设计者:
王志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外国语小学
学校名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外国语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王志甫
适用年级
四年级
总课时
约62课时
设计日期
2017年8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我任教的是四(4)班的数学。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方法,数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计算、理解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上课时,思维敏捷,迅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自觉的预习功课。
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比较积极的回答问题,但思考问题较慢。
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缺乏稳定性,自立意识不强,懒于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头脑思维较慢,反映不灵活,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虽然干劲比较大,但成绩总是提不高。
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
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
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一定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形式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然与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教材各单元都是对上册教材所学习的知识的提升与加强。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复习内容,常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
数与代数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2.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综合运用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
11课时左右
2、公顷与平方千米
3课时左右
3、角的度量
4课时左右
4、三位数乘两位数
9课时左右
5、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9课时左右
6、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
15课时左右
7、条形统计图
3课时左右
8、数学广角--优化
4课时左右
9、总复习
4课时左右
过程性评价(权重:
30%)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
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10%)
1、积极发言,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质疑精神,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A、优秀(5分)
B、良好(3分)
C、一般(1分)
教师评价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乐于帮助他人,遵守数学活动秩序。
A、优秀(5分)
B、良好(3分)
C、一般(1分)
教师评价
作业评价(10%)
1、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差错少。
能及时订正课堂及家庭作业中的错题,并积极让老师再次批改。
A、优秀(5分)
B、良好(3分)
C、一般(1分)
教师评价
2、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操作作业。
A、优秀(5分)
B、良好(3分)
C、一般(1分)
教师评价
单元检测(10%)
1、能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回顾与总结,罗列出知识点。
A、优秀(5分)
B、良好(3分)
C、一般(1分))
教师评价
生生评价
2、认真对待每次的单元测试,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并能在测试后及时总结出错误原因,做与出错同类型题目,把不会的知识及时补上。
A、优秀(5分)
B、良好(3分)
C、一般(1分)
教师评价
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评价占70%。
过程性评价(30%)=课堂评价(10%)+作业评价(10%)+单元检测(10%),结果评价以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70%)计入。
若某生最终成绩在60分以下,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后期教学中要采取有针对性学习方法指导和复习辅导,并对其进行二次考核和二次评价,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同程度上、不同节奏上达到学习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要求。
三年级数学上册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八岗办事处蔡庄坡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杜银霞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4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4年8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从内容方面看: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课程目标:
1.认识秒、感知秒,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丰富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1、秒的认识
1课时左右
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1课时左右
3.计算经过的时间
1课时左右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班班通,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查找资料、等方式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练习十五中让学生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
教学时,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除了教材上选择的素材和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有效性评价
(4)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
(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
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也可以让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八岗办事处蔡庄坡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杜银霞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4年9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从内容上看:
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课程目标:
1.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左右
3、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课时左右
4.估算解决问题
1课时左右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班班通,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查找资料、等方式学习。
(三)实施对策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
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上,教材提供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这些内容恰当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有效性评价(4)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
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2--3题;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也可以让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八岗办事处蔡庄坡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杜银霞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8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4年9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在第三册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
量课本、书桌等)。
关于质量单位方面:
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质量单位“吨”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从内容上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课程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1、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4课时左右
2、吨的认识
2课时左右
3、解决问题
2课时左右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班班通,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查找资料、等方式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或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是,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4.安排学生操作活动时,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领导。
5.注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单元内容操作性很强,同时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教师要合理安排动静时间。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有效性评价(4)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
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也可以让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八岗办事处蔡庄坡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杜银霞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6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4年9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从内容上看:
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能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1、三位数加三位数
2课时左右
2、三位数减三位数
2课时左右
3、加减法验算
1课时左右
4、解决问题
1课时左右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班班通,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查找资料、等方式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对于计算的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师可在难点处适当加以引导;要注重对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帮助。
2、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做好计算方面的练习;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课程评价
3.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有效性评价(4)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
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也可以让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八岗办事处蔡庄坡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杜银霞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4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4年9月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倍的认识”是“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材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程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会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1、建立倍的概念
2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
2课时左右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班班通,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查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