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5460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docx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大家所一致承认的。

人们也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事实上,实践的范畴,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此,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研究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主要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所以,不研究人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范畴。

但是,研究社会存在,如果不把它同社会实践,同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联系起来,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

可以说,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社会存在有着人的实践活动,它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抽掉社会实践,社会存在就无异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这个范畴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指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及和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不能分离的,它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当然,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存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并不包括上层建筑。

而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运动,而且也贯穿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

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但这并不影响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根本上的同一性、一致性。

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对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物质关系和物质过程的静态总括,而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则是社会存在的动态表现,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体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以及整个社会有机体,都是以实践这种方式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活动,都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同方式,它们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和意义。

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特殊本质,就不能理解全部社会生活。

任何物质客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社会实践则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客体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实践这一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中,世代绵延,生存和发展的。

离开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就不会存在,当然也就谈不到社会历史及其发展。

怎样具体地理解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呢?

首先,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由于出现了劳动这一崭新的的活动方式而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

没有劳动这一活动方式,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

动物界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存在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对周围环境的本能的、消极的适应。

这种本能的、消极的适应性的活动方式,还谈不到真正的劳动。

但是,在高级动物(猿类)中,已能使用简单的、天然的物件,猎取食物,敲击果实等。

这些简单的活动,孕育着人类劳动的萌芽,我们可称之为原始的劳动,如马克思所说的,是“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

古猿从利用现成的自然工具和猎取现成的自然物,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粗糙的工具,创造了向自然力作斗争的新的物质手段和活动方式。

与此相适应,随着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向真正的自觉的劳动的过渡、飞跃,猿类也就最终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人类,出现了新质事物------人类社会。

劳动是人的最初始的实践形式,它使动物对环境的本能的消极的适应转变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自觉的积极的改造。

这是崭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它(真正意义下的劳动)为人类所独有,而一切动物,包括最高级的动物都是不具备的。

所以,人类社会就是在劳动这种初始实践的基础上,在这种新质的存在活动方式中开始的。

其次,人类社会不仅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存在和发展的。

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说: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东西。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就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创造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的生活资料。

生产实践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不仅是因为它是社会各种活动时刻不能离开的东西,而且因为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从事生产实践,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劳动。

正如毛泽东所指明的,无论在没有阶级的社会,还是在有阶级的社会,每个人(或阶级)都要以社会(或阶级)的一员,同其他社会成员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没有生产实践这一活动方式、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是决然不能生存和延续下去的。

第三,社会和自然、社会内部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通过社会实践,以实践的活动方式加以解决的。

应该看到,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产生的,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同时,这些矛盾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离开社会实践,既不理解这些矛盾何以产生,也找不到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内部关系的调整、改革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阶级斗争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双重的关系、双重的矛盾,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矛盾,社会自身的内部关系、矛盾,以及这双重的关系、双重的矛盾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实践的主体(人)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的结合,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力既体现着社会和自然的矛盾,是解决社会和自然界矛盾的活动方式,即通过发展生产力的办法,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实践对象)进行物质的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产关系则是社会内部的最根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社会实践的一个基本方面,在阶级社会里,则突出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并通过它使生产关系得以调整和更新。

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上层建筑,也是社会内部复杂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改革和更新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的方面。

不难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体现着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也体现着社会自身的内部矛盾。

这些矛盾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又要靠社会实践,即要靠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第四,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合理地理解为社会实践在各方面的展开,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形式。

毛泽东说:

“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里进一步表述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深刻思想,指出社会实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表现在人所参加的、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

就是说,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活动,以及每一领域中的各种具体活动形式,如政治、教育、科学和文艺等等的思想文化活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都是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不同方式。

应该看到,社会意识,人的认识的活动,如果不是在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范围内,而是把它们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作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必要过程、形式和环节,那么,社会意识、人的认识活动,归根到底,也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的性质和意义。

例如,要征服自然,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除生产活动外,还要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活动;要改造社会,解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除了政治斗争以外,也还要从事艺术、伦理、哲学和教育等等的活动。

以上几点说明,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的活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正是社会实践给人类社会贯注以生命的活力,成为社会生活诸方面、诸领域的以及它们相互联结的纽带,使社会有机体这一复杂的、庞大的活的机器得以正常的运转。

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把人类和动物、把社会和自然区分开来,但社会实践却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的规定。

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离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奥秘也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

正因如此,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把社会实践的观点作为它的基本观点,把社会实践的范畴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这是我们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社会有机体的重要地位中应该作出的结论。

   

科学的实践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这说明,实践的范畴、实践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他们在解释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时候,直接引入了实践的概念,指出: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既用实践解释意识的形式、观念的东西,又用实践解释历史的动力,而且首先是把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毛泽东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认识论,但包含了另一极为深刻的思想:

即科学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历史观,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的;要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首先必须有科学的历史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缺陷,主要不在于它的自然观,而在于它对人类社会没有唯物辩证的理解,根源于它没有科学的历史观。

这里的关键,则在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社会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解,不懂得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认识论上不能不是以直观为基础的消极反映论。

  

既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作出科学的解释,就不能不把社会实践的观点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所说的“人的社会性”,最根本的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性,而“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也是一种物质体系,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种运动形态,在物质性这一点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同一的。

但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又不同于自然界,这种本质差异就在于在社会中有实践着的人或人的实践。

因此,对于人的实践的正确理解,树立起科学的实践观,就成为正确说明社会历史的思想前提,因而也是正确解释人的意识、认识的思想前提。

就是说,科学的实践观固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基础,但应看到,它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只有用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对社会现象、活动和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中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我们把这两类生活、两类过程,一般地概括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来说,始终是一个没有正确解决的难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用实践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历史。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意识,但在社会领域内却背叛了自己,用少数人的“理性”、“思想”解释社会历史,这就不能不陷入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的巢臼。

应该看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是不想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事实上它有唯物地解释社会历史的明显意图。

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把社会生活理解为本质上是实践的,把实践观点排除在社会历史观之外,因而它陷入唯心史观也就是必然的了。

  

为什么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会有科学的历史观呢?

总的来说,脱离实践,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可能对社会历史作出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

第一,如上所述,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和过程的总括,而社会存在的物质性、客观性,是在“人的历史发展”,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不了解社会实践的物质性、客观性(下面还要谈到),对社会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解,要懂得社会存在的物质性、客观性是不可能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解释过实践,但总体上是轻视实践、脱离实践的,没有给社会实践以应有的重要地位,当然也不可能用实践的观点去揭示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因此,它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仍然信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信条。

第二,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人,看作是实践着的人,而是把人看作同生物一样,对自然界只是消极适应的关系。

而抽掉人的社会性、实践性,这就必然否认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主动性、创造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这反映在认识论上,就是以直观为基础的消极反映论。

可见,没有科学的实践观,既不会有历史的唯物论,也不会有历史的辩证法。

  

列宁曾指出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内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它们没有看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不了解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关系的根源;二是它们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作用。

旧的社会历史理论之所以为这两个根本缺陷所束缚,根本原因之一,是不懂得社会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用实践的观点去研究社会历史的理论,即没有实践观点引人社会历史的理论。

而不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社会历史观的思想基础,如上所述,这就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物质性、客观性,当然就找不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物质动因,也就看不到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看不到同“物质实践”紧密联系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地位。

一句话,不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思想基础,就不可能科学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建立起唯物史观。

  

旧唯物主义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这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毛泽东说: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这指明,只有当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水平、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历史的客观辩证本性充分暴露的时候,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

与此相应,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发展、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并用它来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时候,即把科学实践观引入社会历史理论的时候,才能对社会历史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明,才会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科学的解决。

这就是前面曾谈到的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而且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思想基础制定出来的。

不难看出,科学的实践观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实践观深刻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统一。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复述了马克思提出的两个著名原理: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种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是乃在于改造世界。

”接着,毛泽东指出:

“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以产生的原则,即反映论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之所以区别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直观为基础的消极反映论,就在于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运用唯物史观,抓住“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以研究认识过程、反映过程。

所以,科学的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一致性、不可割裂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要揭示出究竟是谁创造着历史?

是少数天才人物、先知先觉的“圣人”,还是人民群众?

是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

对这个问题不作出正确回答,就不能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

毛泽东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的。

实践不是个别人的活动,而是大多数人从事的历史性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

只要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

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只有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历史,去解释认识的发展,才会在社会历史理论、在认识论中有人民群众的地位。

毛泽东说: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在这里,既指出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也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人民群众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所以,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也就是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社会历史的理论,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关于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科学的实践观是打开社会的客观辩证本性的钥匙

   

关于社会实践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包括社会实践能动性的思想,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和旧的实践理论的根本区别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为人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为人们说明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的物质运动的形态,提供了思想钥匙和思想指南。

人类社会是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它较之于自然界是更为复杂的物质体系。

但人类社会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有其自身的客观的和辩证的发展规律,如马克思所指明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然而,社会有机体的客观和辩证的本性,它的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家来说,却始终是一团迷雾,是一个未被识破的不解之谜。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以科学的实践观打开了人们智慧的天窗,结束了以往关于社会历史的混乱而武断的见解,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辩证性,论证了社会形态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不用实践的观点观察社会历史,它的客观性、辩证性,它的“自然历史的过程”,就将永远是一个未被认识的领域。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社会形态的“自然历史的过程”同社会实践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社会实践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是一致的。

社会实践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以及它的自然历史过程,正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以及它的“自然历史的过程”的具体体现。

离开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要揭示人类社会的秘密,是不可思议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

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实践”。

揭示实践的客观性,这是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关键。

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运动特征。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客观性,是通过自然界的自发力量、盲目必然性的运动表现出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则不是这样,它的活动的主体是有生命、有思想,并且是实践着的人;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只有通过人和人的自觉活动,即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来。

了解了实践的客观性,也就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正是在实践的客观性这一点上,一些人往往迷惑不解,甚至对实践作出主观主义的理解,进而对社会及其发展作出唯心主义的结论。

事实上,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作为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的动态过程,它也是由社会诸要素所构成的物质体系和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

实践的主体(人)、手段(物质技术、工具)和对象(进入实践领域的自然界)等,无不是物质的客观的东西。

实践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实践的矛盾运动,它的诸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构成了实践的客观规律。

在这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对其他实践要素有着支配的能力和某种主动性,但对于社会实践这一物质体系、运动形态的整体及其过程来说,他又是作为一个客体、一个要素、一个“参事”而纳入其中的,实践在总体上的矛盾运动及其必然趋势、过程是他所不能改变的。

就是说,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实践”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只有理解了社会实践的客观性,才能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性作出科学的说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又是辩证的。

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毛泽东指出: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实践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劳动是社会实践最初始、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人类社会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创造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也创造了社会本身的内部关系,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人类社会及其各种复杂关系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第二,社会实践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源泉。

毛泽东说: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做”或“行动”也就是人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基本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即实践的主体因素和时间的客体因素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

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他是社会实践这一物质体系中更为能动的要素。

这样,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也就必然表现出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就是说,实践不仅具有客观的本性,而且具有特殊的能动性;它既表现着人的思想的能动性,又表现为把思想变为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

所以,社会实践的矛盾及其辩证运动,其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正是人类社会的蓬勃生活,它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生命力的源泉。

人类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的。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逼进,只能合理地理解为社会实践这一伟大的力量。

毛泽东指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

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  

综上所述,科学的实践观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既体现着历史的唯物论,又体现着历史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只有科学的实践观这把钥匙,才打开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奥秘,指明了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