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5213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docx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

《汉书》中的《司马迁传》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

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谈之子。

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早年受学

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

著述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

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

《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

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汉书》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

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

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

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

(1),火正黎司地

(2)。

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5)。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6),晋中军随会奔魏(7),而司马氏入少梁(8)。

(1)南正:

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天事。

(2)火正:

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民事。

(3)唐、虞:

陶唐氏、有虞氏。

(4)程

伯休甫:

程,国名。

伯,爵名。

休甫,人名。

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

(5)司马氏世典周史:

说不可信。

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

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

(6)惠襄之间二

句:

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

(7)中军:

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

以中军地位较高。

随会:

人名,也称士会。

由晋奔秦。

奔魏:

《史记》作“奔秦”。

(8)少梁:

古邑名。

故地在今陕西韩城

南。

本西周梁国,春秋时为秦所灭,称少梁邑。

后属晋,继属魏,再入于秦。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名夏阳。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

(1),或在赵

(2),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3)。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

其后也。

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4),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5),遂拔(6),因而守之(7)。

错孙蕲(8),事武安君白

起。

而少梁更名夏阳。

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9),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10),葬于华池(11)。

蕲孙昌,为秦王铁官(12)。

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13)。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14)。

汉之伐楚,卬归汉(15),以其地为河

内郡(16)。

昌生毋怿(17),毋怿为汉市长(18)。

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19),卒,皆葬高门(20)。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21)。

(1)卫: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境内,相继为魏(前254)、秦(前209)所灭。

司马氏在卫者名喜。

(2)赵:

战国七雄

之一。

在今山西、河北等省一带,为秦所灭(前222)。

司马氏在赵者名觊。

(3)中山:

古国名。

都于顾(今河北定县)。

为赵所灭(前296)。

(4)争论:

秦惠王欲伐蜀,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以为当先伐蜀。

惠王从错之议。

(5)蜀:

古国名。

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

为秦所灭(前316)。

(6)拔:

攻克。

(7)守:

郡守。

(8)蕲:

《史记》作“靳”。

(9)坑赵长平军:

公元前262年,秦、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赵将赵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

另以奇兵袭击赵军后方。

结果赵军惨败,四十六万人被俘坑死。

(10)杜邮:

古地名。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11)华池:

池名。

在今

陕西韩城西南。

(12)铁官:

秦代始置,汉代沿置。

掌铸造和买卖铁器。

(13)蒯聩玄孙卬:

据《史记索隐》引《司马氏系

本》云:

“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ang)。

”武信君:

指武臣,秦末起义军首领之一,自号武信君,称王于赵,都邯郸,后被叛将李良所杀。

朝歌:

故卫国都城,汉置县。

在今河南淇县。

(14)王叩于殷: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因

司马卬定河内有功,封其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15)卬归汉:

公元前205年三月,汉军攻下河内,司马卬降于汉。

(16)河内郡:

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17)毋怿:

《史记》作“无泽”。

(18)市长:

官名。

汉代长安四市有四长。

(19)

五大夫:

秦汉爵名,第九级。

(20)高门:

地名。

在今陕西韩城西南。

(21)太史公:

汉有太史令,秩六百石,属太常。

称太史令其人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

(1),受《易》于杨何

(2),习道论于黄子(3)。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4),愍学者不达

其意而师悖(5),乃论六家之要指曰(6):

(1)天官:

指古代天文学。

唐都:

汉代天文学家,曾参加制定太初历。

(2)杨何:

字叔元,汉菑川(今山东寿光县)

人。

武帝时以《易》被征,官至中大夫。

(3)道论:

道家学说。

黄子:

汉人,亦称黄生。

史失其名。

曾与辕固生辩论汤武

受命问题。

(4)建元:

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40—前135)。

元封:

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10—前105)。

(5)愍(m

m):

忧虑。

师悖:

谓以悖为师。

固执廖论之意。

(6)六家:

指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易大传》曰

(1):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

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2)。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祥)而众忌讳(3),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4),然

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5),澹(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佚(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6),黜聪明(7),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

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1)《易大传》:

即《易•系辞》。

(2)省:

明白。

(3)大祥:

夸大灾祥。

众:

犹多。

(4)俭:

当作“检”,拘束。

(5)无形:

指道,客观规律。

(6)去健美:

意谓去掉刚强与贪欲,而以柔弱与知足自守。

(7)黜聪明:

意谓不要花招和滑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1),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2),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1)四时:

春、夏、秋、冬。

八位:

八卦位,即八方(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

十二度:

即十二次。

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次”。

每次有若干

星名作为标志。

十二次名称是星纪、玄枵、威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二十四节: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节气。

教令:

指带有神秘色彩的条规禁忌。

(2)大经:

重要法则。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1),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2),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1)六艺:

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典籍。

又称六经。

(2)当年:

谓当生之年,犹言

毕生。

墨者亦上尧舜,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

(1),采椽不斫;饭土簋

(2),歠土刑(3),粝梁之食

(4),藜藿之羹(5);夏日葛衣,冬日鹿裘(6)。

”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率。

故天下共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也。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不能废也。

(1)茅茨:

用茅草苫的屋。

(2)土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圆口陶器。

(3)歠(chuo)饮;啜。

刑:

当作“铏”。

土铏:

古代盛羹的陶器。

(4)粝粢:

粗劣的食物。

粝(I1):

粗米。

粢(z1)粗粮。

(5)黎藿:

泛指野菜。

黎:

一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灰菜,嫩叶可食。

藿:

豆叶。

(6)“堂高三尺,……冬日鹿裘”:

弓I文见《韩非子•五蠹篇》。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

(1),虽百家不能改也。

(1)分:

(fen):

职分。

名家苛察缴绕

(1),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时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责实

(2),参

伍(三五)不失(3),此不可不察也。

(1)苛察:

苛细的考察。

缴绕:

纠缠,烦琐。

谓不识大体。

(2)控名责实:

由名以求实,使名与实相符。

(3)三五:

谓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道家无为

(1),又曰无不为

(2),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3)。

无成势(4),无常形(5),

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6)。

故曰“圣人不巧(7),

时变是守(8)。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9),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

(10)。

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11)。

光耀天下,

复反无名(12)。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高者不可复合(13),故圣人重之。

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14)。

不先定其神形(15),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1)无为:

道家言不先物为。

(2)无不为:

道家言因物之所为。

旨在顺应自然。

(3)因循:

顺应自然。

(4)成势:

成不变之势。

(5)常形:

固定不变之形。

(6)兴:

起也。

舍:

居也。

(7)不巧:

谓无机巧之心,但顺应于时。

《史记》作“不朽”。

(8)“圣人不巧,时变是守”:

《史记索隐》言此引文出于《鬼谷子》;然今本无此文。

时变:

顺时变化。

(9)声:

名声,多。

端:

正也。

(10)款(ku0):

空也。

《史记》作“竅”。

(11)混混冥冥:

混沌状态。

(12)反:

还也。

(13)合:

《史记》作“反”。

(14)具:

物质。

(15)神形:

《史记》作“神”。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

(1),耕牧河山之阳

(2)。

年十岁则诵古文(3)。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4),探禹穴(5),窥九疑(6),浮沅湘(7)。

北涉汶泗(8),讲业齐鲁之都(9),观夫子遗风(10),乡射邹峄(11);厄困蕃、薛、彭城(12),过梁楚以归(13)。

于是迁仕为郎中(14),奉使西征巴蜀以南(15),略邛、筰、昆明(16),还报命。

(1)龙门:

山名。

在今陕西韩城东北。

相传为禹所凿之龙门。

(2)河山之阳:

指黄河之西,龙门山之阳。

(3)古文:

指用先秦篆文传抄的古书,如《尚书》、《左传》、《国语》等。

(4)会稽:

山名。

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之间。

相传夏禹至此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

(5)禹穴:

相传会稽山上有孔,名曰禹穴。

(6)九疑:

山名。

在今

湖南宁远县南。

相传舜葬于此。

(7)沅、湘:

二水名。

都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

(8)汶、泗:

水名。

都源于今山

东省境,汶水注入济水与黄河。

泗水流经江苏北部,注入淮河。

(9)齐鲁之都:

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北。

鲁都曲阜,

在今山东曲阜。

(10)夫子:

指孔子。

(11)乡射:

古代的射礼之一。

邹:

汉县名。

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峄:

山名。

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12)蕃:

汉县名。

在今山东膝县。

薛:

汉县名。

在今山东膝县南。

彭城:

县名。

在今江苏徐州市。

(13)梁、

楚:

皆汉诸侯王国。

梁都于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南)。

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14)郎中:

官名。

侍从皇帝。

属郎中

令(光禄勋)。

(15)巴、蜀:

皆郡名。

巴郡治江州(在今四川重庆市北)。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16)邛:

古部族名。

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峨嵋山西北方一带。

筰:

古部族名。

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峨嵋山以南一带。

昆明:

古部族名,分布于云南下关市一带。

是岁

(1),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2),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返),见父于河洛之间

(3)。

太史公执迁手而位曰:

“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

(4),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5),圭寸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

命也夫!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

其能论歌文武之德(6),宣周召之风(7),达大王王季思虑(8),爱及公刘(9),以尊后稷也(10)。

幽厉之后(11),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12),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13)。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迁

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14),不敢阙。

”卒三岁(15),而迁为太史令,铀史记石室金匮之书(16)。

五年而当太初元年(17),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18),建于明堂(19),诸神受记(20)。

(1)是岁:

指元封元年(前110)。

(2)周南:

指今洛阳一带。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公陕(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而治,陕以西称召南,陕以东称周南。

(3)河、洛:

二水名。

河,今黄河。

洛,洛水。

(4)太史:

太史令。

(5)接千岁之

统:

指汉武帝继周成王绪业而封禅。

据《史记•封禅书》云,西周成王曾登封泰山。

自周成王至汉武帝封禅约九百余年。

(6)文武:

周文王、周武王。

(7)周召:

周公、召公。

(8)大王:

指古公直父,周文王的祖父。

王季:

即季历,古公直父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9)公刘:

古代周族首领,曾率周族迁至幽(在今陕西旬邑)。

(10)后稷:

古代周族的始祖。

传说

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的人。

(11)幽厉:

周幽王、周厉王。

(12)获麟:

指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

四百有余岁:

自获麟至元封元年(前481—前110),凡三百七十二年。

(13)史记:

泛指历史记载。

(14)论:

引述和编撰之意。

次:

顺序记事之意。

(15)卒三岁:

指司马谈死了三年。

司马谈死于元封元年,“卒三岁”则为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是年为

太史令。

《史记索隐》引《博物志》云:

“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

”据此

推算,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

(16)细(chou):

抽引;引申为研究。

史记:

历史记载,还包括档案文件。

石室、

石匮:

都是汉朝藏书之处。

’(17)太初元年:

前104年。

《史记正义》云,“案:

迁年四十二岁。

”据此推算,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

按:

《史记正义》与《史记索隐》所说司马迁年龄,相差十岁。

这是近代学者考证司马迁生年,产生不同说法之两个不同根源。

(18)天历始改:

谓汉朝不再用秦历(以亥月为首),而改用太初历(夏历,以寅月为首,

即正月)。

(19)明堂: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祭祀等的地方。

(20)诸神:

指诸侯。

受记:

谓遵照新历法。

太史公曰

(1):

“先人有言

(2):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3),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

《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攘(让)焉(4)!

(1)太史公:

司马迁自称。

下同。

(2)先人:

指司马谈。

(3)五百岁:

自周公卒至孔子,约五百余岁;自孔子卒至太

初元年(前479—前104),只有三百七十五岁。

所言“五百岁”,非确指年数,而是引为祖述之意。

(4)小子:

子弟晚辈对

父兄尊长之自称。

此是司马迁自称。

上大夫壶遂曰:

(1)“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余闻之董生

(2):

‘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

大夫壅之。

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3),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4),讨大夫,以达王事

而已矣。

’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5),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6)o'《春秋》上明三王之道(7),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

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8),

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易》以道化(9),《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10),其指(旨)

数千(11)o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12)o《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13),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

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差以豪氂(毫厘),谬以千里(14)。

’故‘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渐久矣(15)。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

知其宜(16),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7)o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殊死之罪。

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18)o夫不通礼义之指,至于君不君,臣不

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19),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

下大过予之,受而不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1)上大夫:

《史记索隐》云,“遂为詹事,秩二千石,故为上大夫也。

”此“上大夫”是指定秩。

按:

汉人多有上大

夫之称,或官为上大夫之说。

壶遂:

人名。

曾与司马迁一同参与制订太初历。

(2)董生:

指董仲舒。

本书有其传。

(3)是

非:

犹褒贬。

二百四十二年:

指《春秋》。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了

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

(4)贬诸侯:

《史记》作“贬天于,退诸侯”。

班氏删去“天子退”三字,足见思想局限。

(5)空言:

指只是义理上的说教。

(6)行事:

指已发生的具体史事。

(7)三王:

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8)牝(pin)牡:

雌雄

两性。

(9)道化:

阐述客观世界变化之理。

(10)《春秋》文成数万:

谓《春秋》文字之多;流传至今的《春秋》只有一万

六千五百余字。

如以《春秋》与《公羊传》合计只有四万余字。

(11)指(旨):

义例;旨趣。

(12)万物:

犹万事。

散聚:

综合诸事之意。

(13)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此与《楚元王传》及《春秋繁露•灭国篇》所言相同。

梁玉绳《史记志疑》云:

“通经传而数之,弑君者三十七,亡国止四十一。

”(1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引文见今本《易纬•通卦验》。

今本

《易经》无此语。

(15)“臣弑君,子弑父”等句:

引文见《易•坤文言》。

(16)经事:

经常之事。

(17)权:

随机应变。

(18)

被之空言:

谓受到舆论谴责。

(19)犯:

谓被臣下所干犯。

壶遂曰:

“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

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

“唯唯

(1),否否

(2),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

’伏

羲至纯厚(3),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4),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

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已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5),泽流罔极

(6),海外殊俗重译款塞(7),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8),

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1)唯唯:

应答词,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2)否否:

不,不然。

(3)伏羲:

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

(4)汤、武:

汤王、周武王。

(5)穆清:

指天。

(6)图报:

无边无际。

(7)重译:

指远方来的人。

款:

叩也。

款塞:

在边塞上叩关而来朝贡。

(8)堕:

毁也。

谓不修之。

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1),幽于缧绁(3)。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夫!

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3),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4),至于麟止(5),自黄帝始。

《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

《吕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今上本纪》第十二。

《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年表》第六,《惠景间功臣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

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

《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王世家》第二^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

《伯夷列传》第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伍子胥列传》第六,《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甘茂列传》第^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平原虞卿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