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习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3866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复习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生态复习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生态复习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生态复习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生态复习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复习陈.docx

《生态复习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复习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复习陈.docx

生态复习陈

20.对某生物群落的甲、乙两处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如图,其中各种符号代表不同的物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甲乙两处的物种均匀度不同

C.该调查研究了甲乙两处的遗传多样性D.甲乙两处的生境可能不同

答案及解析:

20.C

据图可知,该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项正确;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据图可知,甲乙两处的物种均匀度不同,B项正确;该调查研究了甲乙两处的物种多样性,C项错误;甲乙两处的物种均匀度不同,可推知甲乙两处的生境可能不同,D项正确。

2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改变了基因频率

答案及解析:

21.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D错误。

22.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

答案及解析:

22.C

【考点】B8: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是对隔离与新物种形成的关系的考查,梳理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及新物种形成的过程,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故选:

C.

23.

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在种群数量上相互抑制

B.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及解析:

23.D

24.

下图为生物种间关系简图(图注:

A、B代表 两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如a图表述的是狼与羊的关系,则A代表的是羊

B.b图描述的不可能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

C.c图中A如果表示猞猁的话,B可代表雪兔

D.d可代表竞争关系

答案及解析:

24.D

a图为捕食关系,先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A代表狼,A错误。

b图为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图为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为竞争关系,D正确。

25.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都属于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的方法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更容易

C.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

答案及解析:

25.C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都属于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的方法,A项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单子叶植物很难辨别是单株还是多株,B项正确;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项错误;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D项正确。

【点睛】易错点提示:

种群密度调查并不都是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都属于抽样调查法。

而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

26.

种群数量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特征主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描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其中曲线图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S型数量增长也可用Nt=N0λt公式进行描述,公式比曲线图更准确

D.对家鼠的控制,可能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

答案及解析:

26.C

种群数量特征主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正确。

描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其中曲线图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正确。

J型数量增长也可用Nt=N0λt公式进行描述,C错误。

对家鼠的控制,可能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D正确。

27.

在学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后,一些同学尝试自己制作生态瓶,其中做法正确的是:

(  )

A.生态瓶应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B.生态瓶中应多放一点小鱼或小虾等动物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间不应存在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差

答案及解析:

27.A

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正确;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错误;生态瓶可产生氧气,C错误。

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错误;

2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捕食关系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

B.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能来自于无机环境

C.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猎物定位属于行为信息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及解析:

28.D

信息的传递在食物链中是双向的,A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生物,B错误。

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猎物定位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9.

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洋植物无分层现象

B.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土壤小动物类群也有分层现象

D.从弃耕农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次生演替,最终优势种肯定是乔木

答案及解析:

29.C

海洋植物会由于光照及含氧量分层,A错误。

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B错误。

土壤小动物类群会由于食物及栖息地分层,C正确。

从弃耕农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次生演替,最终优势种不一定是乔木,D错误。

【名师点睛】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30.

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答案及解析:

30.B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d~e段,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即增长率不变,D正确。

3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及解析:

31.A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名师点睛】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不清

生态系统的结构

32.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D.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答案及解析:

32.D

A、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C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D正确。

【考点定位】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33.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要充分依靠其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草原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

B.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是其物质循环加快的过程

D.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及解析:

33.D

【考点】H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解答】解:

A、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A正确;

B、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会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

D.

 

34.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中,前者是所有种群具有的数量特征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及解析:

34.D

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变化趋势,A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有种群均具有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如大肠杆菌菌落,B项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项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D项错误。

...

35.

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

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

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

答案及解析:

35.A

根据题意“多年后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密度,得知该种群年龄结构较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正确;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取样方法,B错误;建立植物园属于对百山祖冷杉的易地保护,C错误;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分别在不同的生长区域,应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D错误。

36.

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

B.人们在稻田里进行除草、治虫等活动的目的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属于机械防治

D.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

答案及解析:

36.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人们在稻田里进行除草、治虫等活动的目的是能量最可能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

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因此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越多动植物的种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

37.

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合理的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稳定性

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

答案及解析:

37.C

【考点】G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四种后果

(1)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3)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4)生物多样性锐减.

2、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解答】解:

A、合理的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A正确;

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若当地条件特别适宜入侵种的生长,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威胁,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D正确.

故选:

C.

38.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及解析:

38.B

【考点】G2: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松毛虫同化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D表示遗体和残骸;E表示杜鹃同化量;F表示粪便量.

【解答】解: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型,而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不呈现正金字塔形,A错误;

B、据图分析,松毛虫的同化量是A,杜鹃的同化量是E,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表示,B正确;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C错误;

D、若迁走全部杜鹃,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曲线,D错误.

故选:

B.

39.

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均处于第一营养级

C.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抵抗力稳定性弱

D.农田弃耕后逐渐演替为灌木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答案及解析:

39.A

【考点】G3:

生态系统的结构;G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解答】解:

A、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均处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C正确;

D、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为: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林,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

A.

40.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D.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及解析:

40.D

【考点】H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3: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C正确;

D、共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

D.

41.

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答案及解析:

41.B

【考点】G7: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1、根据题干分析,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而水稻和杂草争夺资源和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2、水稻和杂草属于自养型的生物,属于生产者;害虫和鱼属于异养型生物,属于消费者.

【解答】解:

A、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A错误;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但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以产品形式不断输出,因此仍然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C错误;

D、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但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D错误.

故选:

B.

42.

下列各项描述符合图中变化规律的是(  )

A.适宜条件下,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的关系

B.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的关系

C.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的关系

D.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的关系

答案及解析:

42.B

【考点】39:

酶的特性;3Q: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51:

细胞的分化;F4: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5、题图表示因变量y随自变量x的增加而增加(二者成呈相关).

【解答】解:

A、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该过程不消耗能量,所以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率无关(不呈正相关),A错误;

B、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呈正相关,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体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不呈正相关,C错误;

D、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率不变,该过程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不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

B.

43.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____。

调查该湿地中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法。

(2)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____点。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___。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_保护。

答案及解析:

43.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标志重捕(3).B(4).F(5).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6).就地

试题分析:

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据此答题。

(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2)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

44.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B.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C.萤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