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2061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docx

国际贸易要点概述

第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不同国家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由各国(或各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Foreign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对外贸易由出口与进口两部分组成。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家出现以后,随着商品流通扩大,并超出国家的界限,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无论从劳动力、从资本或是从市场来看,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同历史的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各国地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具体来说,对外贸易的作用有:

(一)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二)可以阻止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三)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三、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战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以1973年为界,1973年以前是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是缓慢发展阶段,1990年以来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以前的23年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0.3%,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

其基本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等等。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其原因首先是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西方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其次是石油危机的爆发;再次是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四、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国际贸易在各大洲、各种类型国家、各个国家间的分布。

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总的变化趋势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比重不大,但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从个别国家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第一大贸易国;目前,美、德、日三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相当接近。

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用以反映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最基本的变化是:

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地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六、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它是一国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之和。

应该看到,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就是重复计算。

我们一般是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额。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对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国际贸易理论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其中古典经济学家也是从国际分工出发来进行分析的。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就形成国际分工。

如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国际分工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国际分工发展几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

从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产生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后,主要进行掠夺性的贸易,用暴力等超经济强制手段,将新发现的地区卷入国际贸易的行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在它的准备时期,从生产力看,只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世界市场虽已出现,但远未形成。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产业革命开始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结束。

在这一阶段,欧洲殖民强国是通过比较和平的贸易方式,以大机器工业产品的低廉价格和运输工具改革后的低廉运费,作为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作为破坏外国的手工业生产,从而强迫外国使之成为自己的原料产地的武器。

(三)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的应用以及钢铁、化学和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国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本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多边贸易关系,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化。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战后的国际分工由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成为各国间的部门的内部的分工。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还有自然条件、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国家的政策等因素。

四、资本主义条件下,国际分工的两重性

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它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际分工又具有剥削、掠夺和不平等的性质。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一)国际分工的深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快于世界生产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二)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三)国际分工的深化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也制约着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的变化。

六、绝对成本理论

(1)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绝对成本论。

(2)斯密主张分工,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

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同样的道理:

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

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已国内生产要便宜(生产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3)他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无论是自然禀斌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七、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比较成本论。

李嘉图证明: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两国仍会发生贸易,而且对双方都有利。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原则。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利用同样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

八、要素禀赋论

(1)赫克歇尔和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价格的不同。

价格的绝对差异主要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

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

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3)俄林认为: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国家最感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国际贸易的流向应该是: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去。

九、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同一产业部门内的某一项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

这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着重要的地位。

用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产业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时,首先将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区分为同一产品和差别产品。

同一产品是指那些在价格、品质、效用上都相同的产品。

其基本的论点是:

(1)产品的差别是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差别产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品质、档次有差别的垂直型产品;另一类是效用基本一样,但款式、牌号有所不同的水平型产品。

(3)差别产品贸易的规模和价格取决于供求两方面的因素。

决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垂直型产品的需求变化,消费者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产品的需求变化。

决定供给的因素是厂商的规模经济和垄断利润。

(4)同一产品的贸易是由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十、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的对外贸易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十一、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

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

第三章   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

国际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通过国际贸易,对参加分工和贸易的国家会带来好处。

但是,由国际分工所产生的贸易利益在各国间将如何分配,这是国际贸易理论所要回答的又一重要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对此作了回答,并指出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西方经济学家则用相互需求原理进行解释,并提出了贸易条件这一概念。

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即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二、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及形成的原因

在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就是不相等的国际价值量的交换,它应当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它是卖价高于国际价值和买价低于国际价值的结果,或者相反。

2、它必然伴随着国际价值量的转移;

3、它体现着国际间的剥削关系;

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垄断。

三、相互需求原理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分析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时提出的。

他在运用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国际贸易中商品实际的交换比例,即均衡的交换比例,也就是总进口和总出口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交换比例,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的交换比例就越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就越有利,反之,如果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的交换比例就越是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交换比例对外国就越是有利。

四、贸易条件的概念、种类及计算公式。

五、世界市场上价格的种类

世界市场价格按其形成条件和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2、垄断价格

3、国家垄断价格和管理价格

4、转移价格

5、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六、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基本因素

(一)国际价值是商品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二)货币价值的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

(三)影响世界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

1、垄断和竞争

2、经济周期

3、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4、其他,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乱、投机等。

第四章  对外贸易政策

在理论上,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但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政策只在很短一段时间,在少数国家内实行。

大多数国家在长时期内普遍采用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策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

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对对外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让商品自由进口和出口。

    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的问题半争了几十年,1846年,《谷物法》废除,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胜利。

    斯密,特别是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商品的进口或管制商品的出口,干预对外贸易,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生产。

    保护贸易政策最早实施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

它的理论基础是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宣扬世界主义而忽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应当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

他主张为保护国民生产力而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但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护,而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才给予保护。

 四、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它同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区别是:

它不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达的垄断工业,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它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的侵入本国市场,而是采取种种奖出限入措施,加紧对外扩张,以占领国外市场,它不是保护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以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

 五、贸易自由化

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逐步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的政策。

表现在: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以后逐步放宽,扩大进口自由化,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

(3)在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间取消内部关税,对外达成关税减让协议,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4)实施普遍优惠制,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普遍的关税优惠待遇;

(5)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以优惠关税待遇。

 六、新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采取并不断强化种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作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以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口。

 七、管理贸易

7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向管理贸易转变。

管理贸易有两种形式:

一是国与国之间通过国际协定、政府间协议、民间协商等方式,来控制贸易价格,协调贸易关系,以缓和各国间的贸易摩擦。

二是个别国家通过国内立法,或用双边、多边协调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本国的对外贸易。

以美国最为典型。

美国政府可以依据《1974年贸易法》和《1988年综合贸易法》对外国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实施单方面的报复(比如,“特别301条款”、“超级301条款”);或采取“自动”出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第五章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关税是贯彻一国贸易政策的基本措施。

非关税壁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成为一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关税的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的海关对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的纳税人虽然是进出口企业,但是他们可用增加货价的方法,将关税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它是一种间接税。

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本国有关进出口的政策、法令和规章。

   

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就是关境,或关税领域。

一般说来,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

但是,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如果一国在其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关境就小于国境;如果一国与他国缔结关税同盟,其关境就大于国境。

征收关税的目的有二:

一是财政的目的,二是保护的目的。

 二、几种主要的关税

   

(一)进口税

   进口税是进口国的海关对进口的对外国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进口税一般由进口商缴纳。

关税壁垒通常指的是高额的进口税。

   

(二)出口税

   出口税是出口国的海关对输往国外的本国商品所征收的关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一般不征收出口税。

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出口税,它的税率一般不高,以保护本国生产为目的的出口税,通常是对于出口的原料征税。

   (三)过境税

   过境税又称通过税,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征收过境税,仅仅在外国商品通过其领土时征收少量的准许费、印花费、登记费和统计费等。

   (四)附加税

   对进出口商品按所规定的税率征收的关税称为正常关税,或称正税。

在正税外再额外加征的关税称为附加税。

   附加税通常是一种特定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对个别国家的个别商品征收的附加税主要有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两种。

   (五)差价税

   差价税又称差额税。

当某种本国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间的差额征收关税,这种关税就叫差价税。

由于差价税是随着国内外价格差额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它是一种滑动关税。

   (六)特惠税

   特惠税又称优惠税,是一种特别优惠的低关税,只对特定国家提供这种优惠,第三国不提享受。

   特惠税最初在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中实行。

当前最重要的特惠税是《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它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向参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税。

 三、关税的征收方法

   征收关税的方法主要有从量税和从价税两种。

   

(一)从量税

   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税额计算的公式是:

   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

   大多数国家是以商品的重量为单位来征收,只不过有的按商品的净重计征,有的按商品的毛重计征,有的按法定重量计征。

   采用从量税的方法征收进口税,在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加强了关税的保护作用,相反则作用不大。

   

(二)从价税

   从价税是按照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从价税的计算公式是:

   税额=商品总值×从价税率

   征收从价税,关健是确定商品的完税价格。

完税价格是经海关审定作为计征关税依据的货物价格,大体上有以下四种:

(1)以到岸价格(CIF)作为征税价格标准;

(2)以离岸价格(FOB)作为征税价格标准;(3)以法定价格作为征税价格标准;(4)以实际成交价作为征收价格标准。

   从价税的保护作用不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征收关税的原则----海关税则

   海关税则又称关税税则,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商品和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它是海关凭以征税的依据,是一国关税政策的具体体现。

   按照关税税率栏目的多少,海关税则可分为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两类。

按制定者的不同,海关税则又可分为国定税则和协定税则。

   海关税则中的商品分类有《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目录》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两种不同的适用标准。

 五、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取决于进口税率的高低。

当用进口税率与该产品的增加价值之比来衡量时称为有效保护率。

 

T表示该产品的名义进口关税率

t表示原材料的名义进口关税率

当T>t时,E>T;

当T=t时,E=T;

当T

六、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非关税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

   

(一)直接的非关税壁垒也称直接的数量限制,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的出口。

主要有:

    1、进口配额制

进口配额制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规定的限额,在规定的限额以内商品可以进口,超过限额就不准进口,或虽不完全禁止进口,但要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

   进口配额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

绝对配额又分为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

    2、“自动”出口配额制

   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动”规定在某一时期内某种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配额,在限定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因此它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自动”出口配额制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由出口国在进口国的压力下单方面决定向某一国家出口某种商品的数量或金额。

另一种是出口国与进口国通过谈判签订的“自限协定”或“有秩序销售安排”,规定“自动”出口的限额。

    3、进口许可制

    一国规定进口商进口某种商品须事先申领许可证,并凭许可证进口商品的制度。

    从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的关系上看,进口许可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为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另一种是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从进口商品的许可程度上看,进口许可证一般可分为公开一般许可证和特种进口许可证。

    4、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外汇的收支、结算、买卖和使用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1、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往往通过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进行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外国产品的歧视和限制,称为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2、歧视性的国内税

    指的是用对外国商品征收较高国内税的办法来限制外国商口的进口。

    3、最低进口限价

    由一国政府规定某种商品的最低进口价格,凡进口商品的价格低于最低限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