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3700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教案.docx

《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教案.docx

课时教案

14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积累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三、教具准备:

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

生:

搜集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背景

1.(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导语:

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

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去了解这段令人难忘和骄傲的历史吧。

2.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二)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过渡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那段历史的课文。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1.“亲人”指的是什么?

(是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不是) 

师板书:

不是亲人 

2.提问:

既然不是亲人,又为什么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通过介绍抗美援朝的背景资料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情境当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几遍。

2.思考:

课文中的“亲人”指谁?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全班交流汇报

①生字自学情况检查(指名读,全班齐读,重点强调“妮”字的读音)。

②汇报课文中的事例。

(引导学生用“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来概括。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激发朗读,体会情感

1.请自由再次读读课文,看一看书中的哪一个人,你对她的做法特别感动,把它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

2.交流汇报感动之处,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①指名读,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志愿军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

3.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3)背诵4~6自然段

(四)质疑:

课文读完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处理收集学生的问题:

例如:

⑴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

 

⑵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

”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⑶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⑷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六)板书设计

大娘

再见了亲人大嫂不是亲人

?

小金花

(七)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4——6自然段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  hūn dǎo  yǒu yì  zhēn cháshēn qíng hòu yì

(  )(  )(  ) (  )(        )

yáo yán  qí qū  xuè pō  è hàoxuě zhōng sòng tàn

(  ) ( ) (  )(  )(        )

 二、按要求填空

1.“嫂”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共有( )画,第五笔的笔画是( )。

2.“片”字的读音是(  ),音序是(  )。

3.“挨”字的读音有:

① āi ② ái。

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 依次,顺次 ② 靠近 ③ 遭受,亲身受到 ④ 拖延

⑴ “挨打”的“挨”应选第( )种读音,取第( )种解释。

⑵ “挨着次序”的“挨”应取第( )种读音,取( )种解释。

三、比较并组词

  暂(  )  谣(  )  泊(  )  役(  )

  崭(  )  摇(  )  伯(  )  设(  )  

  硝(  )  跺(  )  崎(  )  嫂(  )

  销(  )  躲(  )  畸(  )  馊(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准备:

四、师:

多媒体课件

生: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学生齐读

PPT出示:

4、5、6自然段

2.运用问题,引出下文:

问:

“亲人”,你认为亲人指的是什么人?

(有血缘关系的人)

问:

这又是谁的呼唤?

师: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导语:

大娘大嫂小金花哪个人最令你感动?

过渡语:

我们按顺序来体会。

教学第一自然段:

1、大娘爱志愿军。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具体描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用概括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2、交流:

(1)指名读第一件事。

思考:

你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

(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接问:

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

(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碳:

“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

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

(交流后明确:

“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

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

问: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

(划出句子: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圈出重点词。

(带着、顶着、冒着、穿过。

问:

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

(讨论后明确:

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2)指名读第二件事:

思考:

这是一件什么事?

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

(背进、丢下。

提问:

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

(讨论后明确:

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唯一”的小孙孙。

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

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出示本段最后一句:

齐读

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句?

谁能把它改为陈述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体会段落结构:

引导给第一自然段分层:

为什么这样分?

订正:

老师小结:

第一自然段首先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中间叙述是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写得情真意切。

最后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指导朗读:

你就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就是大娘的亲人,你来劝劝大娘别送了。

指名朗读第一段

(3)小结学法:

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

先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了几件事;;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然后又感情朗读。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出示PPT:

自学大嫂和小金花的故事

(1)大嫂、小金花位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

标注在书上

(2)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从哪个词语能感受到,画下来。

(3)有感情朗读

2.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三)、体会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情谊

1.过渡: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这么多,那我们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在课文前三段中找出来。

指答并板书:

空腹拼敌  侦察被捕   

2.资料展示涌现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罗圣教、黄继光、毛岸英等)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四)体会离别意

教师感情渲染,引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血与火的洗礼啊,两国结下了亲如一家的情谊,可是现在,战士们已登上了列车,望着窗外慈祥的老妈妈,刚强可爱的小金花,架着双拐的大嫂,可敬可爱的亲人,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

生: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汽笛响了,列车开始启动。

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

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

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生: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战士们只好挥起手,大声呼喊着:

生: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正如金日成元首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间”。

板书:

胜似亲人

(五)体会写法

1.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只有这文中三位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做亲人么?

课文为什么只选了三个事例来写?

2.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拓展“一带一”:

推荐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七)作业:

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大娘

再见了亲人大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小金花

 

课后检测题

1.按课文内容填表

人物

事  情

老大娘

 

小金花

 

大 嫂

2.练习上下文解词并造句:

雪中送炭:

噩耗:

同归于尽:

3.作者一直是在想朝鲜人民道别,为什么课文结尾出现了“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

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完成课后练习。

2.指导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

生:

搜集志愿军资料,准备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交流志愿军战士的资料:

例如:

黄继光、邱少云等

过渡语:

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述说着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完成课后第3题:

课文在1——3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三、回顾课文,为小练笔铺垫

1.通过这种描写方法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亲人般的呼唤。

课文又略写了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几件事?

(空腹拼敌  侦察被捕)

2.引导:

朝鲜人民对待志愿军像亲人一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更是不怕牺牲,英勇歼灭美帝国主义。

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文中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情,用我们的笔写下来。

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结构写。

三、小练笔:

1.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2.学生小练笔,老师巡视。

四、交流:

评价:

过程是否具体,想象合理

王老师点评:

1.不要把题目割裂开来理解。

2.加强默读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要求把段意写下来落在笔头上。

3.第一自然段是教:

篇章结构,进行分层;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进行结构对比,是教的过程。

第三自然段是“放”。

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PPT:

长征图片同时播《长征》组歌

师: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很长,如果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怎划分?

2.学生划分段落(可以讨论)

3.订正:

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

指导员拍老班长照顾我们三个病号。

3——22自然段是第二部分:

带的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23——33自然段是第三部分:

我们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34自然段是第四部分:

为了纪念老班长,“我”保存下了鱼钩。

4.试写出每个逻辑段的段义

订正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用串联段义法概括主要内容)

 (四)、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段落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重点句:

  A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

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B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 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

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

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

……我怎么向党汇报?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 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3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出示句子: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引导:

鱼钩代表着什么,什么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师引导:

课文比较长,请你选择课文的一部分进行复述练习。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课外拓展:

1.过渡语: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像老班长这样舍己为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主义精神的人还有许许多多。

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2.《丰碑》书后第四篇文章

问: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比较容易回答)

接问:

为什么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

“这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队伍。

3、情感升华:

配乐齐背《七律长征》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家长听。

2、课后实践活动:

    

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闪着光芒!

 老班长    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课后检测题

一、搭配词语

新鲜的   身体      喜出望外地  咽着

斑白的   情绪      整夜整夜地  不合眼

衰弱的   光芒      目不转睛地  跑回来

低沉的   毅力      大口大口地  看着

饱满的   脸       热气腾腾的  草地

粗糙的   声音      无边无涯的  山峰

金色的   两鬓      重重叠叠的  老班长

惊人的   手       昏迷不醒的  菜汤

严峻的   鱼汤

二、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这汤()没加作料,()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

3.老班长对小梁说:

“你()知道了,()不要再告诉别人了。

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

“()多么艰苦,你()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5.()我们找不到东西吃,()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三、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的含义。

    (答:

虽然这个鱼钩已经长满了红锈,但是鱼钩上仍然闪耀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它代表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