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3270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docx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

高三历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试题

1.“‘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

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各项机械……意、法”“……人才……意”“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国外市场”可知,“公永和”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C。

光绪八年到十三年即是1882—1887年。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期间工业发展情况

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食品工业

数量(家)

72

3

193

100

A.造纸业           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近代史上的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并且数量很多,所以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D.纺织业。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

3.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本题选择D项。

A、B和C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主要标志。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解体。

4.“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

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所述当时的农民在织布时用的都是进口纱布,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纺纱和织布相分离,所以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所以B不正确;材料所述传统织布业地位逐渐丧失,所以C不正确;D项传统商品完全商品化说法不准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的瓦解

5.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  )。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中国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由图示可知①②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④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符合题意。

6.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

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答案】A

【解析】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晴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晚清经济结构变动

7.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

A.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

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

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从图片看不出出口多还是内销多,因此A项错误;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材料无体现,因此B项错误;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说法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只是在局部地区,部分程度上解体;题干说明从茶农到洋行外销型农产品形成一定销售渠道规模。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影响。

8.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材料反映了(  )

①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仍驰名中外       

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商品输入对中国传统手工业冲击不大 

③机器工业优势地位尚未形成           

④清政府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世界博览会上清政府展出“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说明①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仍驰名中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尤其是传统纺织业遭遇西方工业品的致命冲击后破产,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1876年”此时中国已开始洋务运动,但却无近代机械工业产品展出能够说明③机器工业优势地位尚未形成;当然从参与博览会本身说明清政府已注意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所以④说法正确,故答案选①③④C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9.“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读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引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洋货的充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以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陈述了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使“女红失业”、“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故A错误;B、D与材料无关。

正确答案为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比起明治维新在世界史上获得的卓越地位,被历史学家们称作“同治中兴”(1862—1874年)的这段中国历史常常被习惯性地视作可以被忽略的失败努力,它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黑暗中国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然而耶鲁大学天才而又早夭的历史学家芮·玛丽(MaryClabaughWright)在她的著作《同治中兴》中,却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她相信同治中兴中那一代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成功,至少使清王朝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些在19世纪70年代期间前往过中国与日本的人都相信,中国更有可能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军事与工业的建设上。

——许知远《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从甲午战争到镀金时代》

评论材料中关于“同治中兴”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9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要点:

观点一:

“同治中兴”可以被忽略(或成效不大)。

(2分)

论述:

①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目的在于维护清朝腐朽的反动统治,客观上延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小部分官僚的自发图强,阻力大,成果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③主要利于洋人图利与经手官员中饱私囊。

④企业的封建管理和垄断性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答出其中三点即得10分)

观点二:

“同治中兴”卓有成效。

(2分)

论述:

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近代化进程(如工业、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等)。

②利于镇压反抗、平定社会叛乱,使清朝统治延续半个世纪。

③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和瓦解本国的封建经济。

④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想。

⑤对社会生活、传统观念都有一定冲击。

(答出其中三点即得10分)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出观点,这个材料出现了两个观点:

即“‘同治中兴’可以被忽略”和“‘同治中兴’成效显著。

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以选好观点之后,要结合所选观点根据自己所学,将与该观点有关的史实回忆出来,以在论证时抽用;同时这一题还考查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论证时还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角度越多越能多得分。

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本题就是要求考生对同治年间洋务运动的史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回忆,多角度的去阐释所选观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1.近代江苏某书记载:

“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

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

”从实质上反映了

A.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可以看出外国纺织品大量的进入中国,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的解体。

故选C。

AB项错误,只是说的材料中的这一现象的表面事实,并非实质;D项明显错误。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B

【解析】此题以柱状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思考判断能力,解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数据的变化,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图示可以看出1843—1847年英国输入中国的产品呈增长趋势,原因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1848—1852年则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项符合题意。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

C.耕织分离改变了资源流向和配置

D.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加快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造成国内手工业者失业,传统的手工业开始衰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内资源流向,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C不选;材料反映了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形式,没有反映其侵略的进程,故D与材料不符。

选B。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4.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B

【解析】从题中时间判断,这是明末至鸦片战争后中国江南地区的人口计。

本题可用排除法:

从表中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对比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地位,故AC被排除;表格中没有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口增速的比较,D项被排除;本题只能选B项,这也可以从表格中这一时段的城镇人口增幅(约2.4倍)和农村人口的增幅(约1.7倍)的比较得到映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5.下表是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表

年代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项目

数量(万担)

比例%

价值(万两)

数量(万担)

比例%

价值(万两)

内销

165.29

76.78

1414

171.48

44.32

1467

外销

50

23.22

769

215.44

55.68

3317

产量

215.2

100

2183

386.92

100

4784

它从本质上反映出               (   )

A.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大幅增长B.中国经济半殖民化程度加深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1894年与1838年相比,出口数量明显的增多,反映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世界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故选D。

A项只是现象;B项体现不出;C项也是说的现象。

【考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点评:

工业革命后,西方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大为增加,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了列强的商品销售地和原料来源地。

材料中的中国的茶叶的出口量猛增就是能说明这一点。

中国的原料供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推动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

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

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父

185(51%)

45(15%)

28.5(8%)

79.5(26%)

365(100%)

林光錀

313(86%)

22.5(6%)

7(2%)

22.5(6%)

365(100%)

说明

(1)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2)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①林家父子的身份应该是自耕农,主要活动是从事农业劳动

②林光錀当时可以在其他活动期间就近前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劳动

③林父当时可以在休闲期间前往洋务企业务工,补贴家用

④林父可以在外出活动期间前往通商口岸南京,采购必须物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南京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

根据材料的时间1845年,可以排除②③④项。

林家有自己的土地耕种,属于自耕农,故选D。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7.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从小苏州到小上海,上海于20世纪20~30年代获得发展。

因上海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并程度更深。

故选C。

内河航运的衰败影响最深的是长江沿岸的城市,而非上海;B项错误,在近代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很薄弱,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繁荣;D项明显错误,说法太绝对。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

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这也使得中国近代的城市得到一定的发展。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18.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洋鬼子骗钱”、“河里有了火轮船”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

“老通宝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反映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操纵中国的丝、茶市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等原料价格剥削中国人民。

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

19.阅读右表《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以下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茶(万磅)

丝(包)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92896

A.中国茶、丝加工水平高,竞争力强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A

【解析】中国的茶叶和蚕丝不仅是土特产品而且质量上乘,技术精湛,一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故A表述错误,其余BCD三项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现状,是正确的选项。

【考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特点。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遭受严重剥削;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也不断地发展,力图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中国的土特产品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依赖对象。

20.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打开

B.鸦片走私泛滥,抽走大量资金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D.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

【答案】C

【解析】从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看,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协商关税,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数量曾一度激增,但一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总体趋势变化不大。

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很难在中国市场畅销。

故选C。

【考点】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

本题属于表格曲线型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

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尤其是关键的数字信息,界定答题范围。

 

第二步:

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第三步:

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21.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

“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

……(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题中“重庆商人在上海采办洋货”即是外国商品输入中国(洋货内销)的体现;钱庄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借款和代为付款的金融中介作用,即是重要作用,故选D项。

ABC三项在题中材料中不能体现。

22.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

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

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

【答案】B

【解析】略

23.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当河里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经济水平

B.引进西方的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略

24.晚清世界历史教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

晚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

B.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C.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

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

【答案】B

【解析】“自由及平等之权利”、“法兰西革命”和“革命时代”等说法,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