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3247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

我们所说的国际关系中的“极”,按约定俗成的说法是指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能够发挥巨大影响和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所谓一极格局或单极格局就是一国独霸世界;两极格局就是两个大国或两个集团两分天下;多极格局,就是世界形成多个权力中心,没有单独一个国家能在政治、军事、经济权力上独揽大权,决定世界的走向。

(1)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10余万兵力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迅速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8月28日,伊拉克宣布,将科威特并入其版图。

伊拉克的这一举动酿成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

本来,这类地区性的霸权扩张和侵略行径与世界格局的变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两极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亦经常指使或怂恿其代理人进行这类局部战争。

问题在于海湾危机正发生在雅尔塔体制瓦解之际,它表现为一个地区性军事强国向正在变动中的世界秩序的挑战,因而被力图建构新秩序框架的世界性力量所不容,而苏联的收缩又给“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提供了利用这一事件显示其领导冷战后世界事务的机会。

于是,美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师出有名地牵头打了一场惩罚侵略者的“正义战争”。

8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计划,次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出兵海湾,数十万美军和大批先进武器装备迅速集结于海湾前线。

美国的行动得到其盟国及海湾和中东地区多数国家的支持,当时筹集的数百亿美元军费中,大部分来自沙特、科威特、日本、德国、阿联酋等国。

有28个国家参加了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除美国外,出兵较多的还有英、法及海湾六国、埃及、叙利亚等。

美国的行动还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支持,海湾危机发生后,安理会反应迅速有力,连续通过一系列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为美国的干预行动提供了合法性。

鉴于伊拉克无视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安理会决议,1990年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决定“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在1991年1月15日前伊拉克完全执行所有安理会有关决议,“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并执行安理会决议,“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这样,安理会为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开了绿灯。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沙漠风暴”为进攻方代号的海湾战争正式打响,经过连续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轰炸,伊军基本丧失抵抗能力。

2月24日,多国部队展开地面进攻,分四路进入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

2月26日,陷于困境的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军,27日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已通过的所有有关海湾危机的决议。

28日晨5时,美国宣布停止进攻性作战行动。

3月2日,安理会通过第686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采取进一步行动结束海湾战争,并规定正式停火前伊拉克必须答应的一些条件。

4月3日,安理会又通过第687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必须在国际监督下销毁其所有化学和生物武器及远程导弹,接受1963年伊拉克同科威特划定的边界,对科威特和其他国家给予战争赔偿等。

4月10日,伊拉克同意接受687号决议。

次日,安理会宣布海湾实现正式停火。

(2)海湾战争是世界格局转换过程中第一场表现新格局特征的局部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旧格局的主导力量之一苏联已失去其原来对世界重大事件的影响力,而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则展现了主导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态势。

由于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全力支持,其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比较协调一致,因此战争的结局不仅有利于维护国际法准则,抑制侵略势力,而且有利于提高美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并助长了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领导世界的霸权心态。

正是从海湾战争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超越冷战时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以构建冷战后世界新格局为目标的新全球战略。

(3)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的解体。

作为东欧剧变的一个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当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这样,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

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

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公里,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

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

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

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

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允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

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与西方体系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因此,从xx年底起,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

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

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

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

5月8日,北约出动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

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

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

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

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

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

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

如:

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方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

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

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

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掌握国际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及“一超多强”的局面。

3.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4.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5.掌握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及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国际格局几次变动的历史条件和结果,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2.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和多极化的趋势。

●教学难点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适时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然后教师指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以两极格局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告诉学生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最终标志、原因,对两极格局终结的根本原因必须分析。

出示下面一图表展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情况:

[讲授新课]

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在欧洲崩溃,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1991年8~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终崩溃。

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

①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②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③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其崩溃的重要原因。

2.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总起来看,随着冷战结束,世界总体形势日趋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争取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这主要是因为:

①经济竞争已取代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对外战略方针。

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在将来更加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多数国家包括西方大国均不愿看见国际形势走向紧张并爆发大国之间的战争。

②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断缩小,核战争的危险进一步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有能力打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两个超级大国中的苏联解体和美俄关系的调整,使得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

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虽然上升,但协调和合作仍是它们关系的主要方面。

美国与中、俄的矛盾虽然存在,有时甚至很激烈,但双方仍强调合作,目前还没有导致中美、俄美全面对抗的因素。

③当前大国在国际安全上的积极合作有助于防止世界大战爆发。

但总体国际局势缓和并不等于天下太平,各国相安无事。

原来被美苏争霸和两大集团对峙所掩盖的各种矛盾纷纷暴露出来;随着向新的世界格局、世界秩序过渡,国际竞争和大国争夺世界事务、地区事务主导权,控制世界重要地区、重要资源斗争的加剧,一些新的矛盾和冲突正在产生。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

它们违背国际关系准则,以种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层出不穷。

美国谋求全球军事优势,独霸世界的意图更加明显,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正构成新的威胁。

3.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下列知识要点:

(1)俄罗斯——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

(2)美国——企图独霸世界。

(3)日本——要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4)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5)中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以上诸因素将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主要力量中心

(1)局面:

“一超(美)多强(欧盟、日本、俄国、中国等)”

(2)趋势: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教师讲授

当今世界,旧的格局已经崩溃,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形成,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力不从心。

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日本、德国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俄罗斯调整内政政策,努力发挥世界大国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上升,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以往世界格局转换的两大特点:

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格局转换需要较长时间,也比以往历次世界格局转换复杂得多。

两极格局崩溃后,新的世界格局不能立即建立,世界需要经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其理由是:

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不可能像以往世界格局转换那样,通过若干大国召开国际会议谈判协商重绘世界政治地图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各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实力消长和分化组合逐步自然地形成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并非多极格局已经发育成熟所致。

③目前世界上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很多。

俄罗斯、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大国日本等的内外政策、经济、军事走向还不明显,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尚难预测。

指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

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基本矛盾和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

(1)美苏之间的矛盾。

(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西欧和日本崛起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中苏关系的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国家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原因:

(1)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

(2)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战后对法西斯残余势力也进行了处置;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3)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4)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战后资本主义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战后两极格局最初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立:

A.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成立。

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互会成立、华约的成立。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分化、改组时期:

A.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B.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C.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表现为法国戴高乐主义的实施,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等。

(4)1945年到80年代美苏争霸。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史学界普遍认为:

东欧剧变、苏联和华约解体后,旧格局已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有四个特点:

和平过渡、动荡过渡、竞争过渡和长期过渡。

就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为什么这次过渡具有“和平过渡”和“长期过渡”的特点?

答案:

和平过渡特点:

与以前格局相比,这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不是世界大战的结果。

“一战”和“二战”结束后产生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是经过战胜国中大国的幕后密谋,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的讨价还价,签订有关条约,把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格局转换的。

而这次新旧格局过渡,是经过长期的“冷战”较量引起的。

对苏联,尽管西方国家施加了种种压力和影响,但它终究是通过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妥协来实现的。

因此,以和平方式改变格局是最根本的特点。

长期过渡的特点:

新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

第一,这次格局过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才能实现。

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个渐变演化、曲折反复的过程。

第二,两极格局瓦解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

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

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答案:

(1)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2)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3)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考生回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可酌情加分。

)(4)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学科前沿——教师讲解,开拓学生视野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到底是一极还是多极?

美国人散布这样一种看法:

鉴于苏联的衰落和海湾战争的结果,美国已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未来的国际秩序应由美国领导,以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但是美国这种论调被许多国家学者看作是“不可思议”。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自身处于相对衰落之中;另一方面在苏联瓦解、对西方军事威胁逐渐减弱的情况下,美国更难用军事实力来换取他国的经济让步;而且用军事实力弥补经济实力之不足,只能使美国继续承担比西欧、日本更为沉重的军事负担,更不利于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

事实上,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自居,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挑战。

日本当了经济大国,还要争取当政治大国。

欧盟加强了一体化的趋势。

苏联解体后,即使是一个俄罗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中国发展迅速,颇具多极世界中一极的潜力。

因此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不可能是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中国学者不同意单极格局,但对多极世界的看法有种种:

①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时期下仍是美俄两极。

②政治上将会形成美、俄、欧、日、中五个力量中心。

③从世界经济看,形成“四极”,即美、欧、日和东亚(包括中国、东盟和韩国)。

④从综合力量看,是“一超多强”,“一超”就是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国外一些政治家和美国的亨利·基辛格也不同意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看法,认为是世界有多个权力中心。

他说: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所以对使用‘超级大国’一词应谨慎。

中国、俄国、法国等国家公开抵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主张世界多极化。

1997年4月,中俄签署“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联合声明”,5月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强调“加强多极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根据苏联解体、美国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和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的事实,都认为世界正日益走向多极化。

许多国家政府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反对美国独霸世界,但是,现在说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还为时过早。

从当前国际舞台上活跃的几种力量对比状况来看,就总体水平来说,无论哪一种力量也都不可能作为独立的一“极”来与美国抗衡。

日本和德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政治和军事强国,俄罗斯的经济还有一个转轨与发展的问题,中国要成为新格局的一极还得把经济搞上去。

因此,我们说世界总的形势是旧的两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