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
《毕业论文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
专业:
[心理学]
学生姓名:
[刘洋]
指导教师:
[吴岩]
完成时间:
2018年10月11日
[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
目录
1、前言
2、自闭症的概述
1、自闭症的认识
2、自闭症的病因
3、诊断与诊断鉴别
4、疾病治疗
三、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研究发展
1、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视
2、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体系中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关注
3、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方面的教育与训练手段
4、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
(1)、语言发展的特征
(2)、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相关研究
5、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发展研究
(1)、共同注意能力障碍
(2)、情绪表达与调节能力的障碍
(3)、要求社会互动能力的障碍
四、结语
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相关研究综述
2009级心理系刘洋/1013409004
摘要:
自闭症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外界环境的改变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出现一定的抵制反抗的不适现象。
其封闭于自我的一个固定领域,与周围环境无法正常地进行交流沟通,本文旨在从自闭症研究的社会关注,以及相关理论入手,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自闭症情感交流障碍语言发展非语言发展
1、前言
情感交流障碍是自闭症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情感交流障碍则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障碍和非语言交流障碍方面。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治疗研究受到了社会以及很多教育机构的普遍关注。
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交流障碍研究问题成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交流障碍研究,本文试着综述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自闭症的概述
1、自闭症的认识
1911年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Bleuer首次提出了“自闭症”的概念,之后美国临床医学家LeoKanner通过对11名儿童的临床观察,于1943年发表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一文,第一次对自闭症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描述,1944年澳大利亚医生HansAsperger也单独发表了关于儿童期的自闭性心理病的研究论文。
所谓“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性障碍,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较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其有病理特征表现在一下方面:
儿童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形式奇特的固执倾向,此外其语言发展障碍尤其明显,活动形式单一,对于外界环境的感觉刺激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遇到要习惯变化事物会产生明显抵抗。
2、自闭症的病因
了解自闭症的病因,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研究,以及更好地培养其与周围环境的情感交流,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
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
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
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
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
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
如47、XYY以及45、X/46、XY嵌合体等。
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4种: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15q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道。
近年来新报道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lC、Pax6。
另有研究报道,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2)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
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
目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3)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
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
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刺激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刺激,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特征。
3、诊断与鉴别诊断
随着现在家庭的独生子女居多,长辈对孩子的关注尤甚从前,一旦发现幼儿在语言交流等情感交流上有异常,可以及时地去医院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
①起病于36个月以内;②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表现;③除外Rett综合征、Heller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等其它疾病。
如患儿起病于36个月之后或不具备所有核心症状,则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
现将DSM-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A、B、C三条。
A、在下列
(1)、
(2)、(3)三项中(共12小项),至少要符合6小项,其中包括
(1)小项中的2项,
(2)、(3)项中的至少1小项。
(1)社会交往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
a.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
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b.不能与同龄人交往。
c.不能自发地与别人分享欢乐、兴趣、成就等(例如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不能带给或指给别人看)。
d.在社交与情绪上不能与人发生相互作用。
(2)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
a.言语发育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b.有一定说话能力者,在提出话题和维持谈话的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损害。
c.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自由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d.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
(3)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的或刻板的格式,表现如下:
a.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b.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
c.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d.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B、3岁以前,在下列三方面中,至少有一方面已有发育延迟或功能异常:
(1)社交相互关系。
(2)用于社交的言语。
(3)象征性或想象性的游戏。
C、以上症状不能用Rett障碍或儿童期瓦解性障碍(婴儿痴呆)来解释。
鉴别诊断
1)Rett综合征仅见于女孩,通常起病于7-24个月,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头颅发育减慢,已获得的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迅速丧失,智力严重缺陷,已获得的手的目的性运动技能也丧失,并出现手部的刻板动作(洗手样动作或手指的刻板性扭动)。
并常伴过度呼吸、步态不稳、躯干运动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癫痫发作。
病程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2)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Heller综合征)该障碍大多起病于2-3岁,起病前发育完全正常,起病后智力迅速倒退,其他各种已获得的能力(包括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也迅速衰退,甚至丧失。
3)Asperger综合征又称儿童分裂样精神病,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男孩多见。
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明显,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方式。
无明显的言语和智能障碍。
4)表达性或感受性语言障碍该类患儿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的损害,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智商≥70),非言语交流较好,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和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5)儿童精神分裂症该症主要起病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病前发育多正常,起病后逐渐出现幻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不协调、意志活动缺乏、行为怪异等精神分裂症症状,从而有助于鉴别。
6)精神发育迟滞该障碍患儿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言语水平虽不足但与其智力水平相一致,无明显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
但是,如果患儿同时存在孤独症的典型症状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则两个诊断均需做出。
4、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孤独症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
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
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
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
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治疗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孤独症普遍被认为属不治之症。
自从1987年Lovaas报道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成功“治愈”9例孤独症儿童以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孤独症教育训练疗法或课程,多数疗法或课程的建立者均声称自己的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一些疗法的疗效有夸大之嫌。
Helfin等将各种孤独症疗法分为以下4类。
(1)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floortime)疗法、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developmentintervention,RDI)疗法;
(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skill-based)的干预疗法:
包括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exchangecommunicationsystem,PECS)、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trialtraining,DTT);(3)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physiologicallyorientedintervention):
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膳食疗法;(4)综合疗法,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reatmentandeducationofautisticandrelatedcommunicationhandicappedchildren,TEACCH)、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behavioralanalysis,ABA)属于这一类。
以下将对常见干预疗法作一简单介绍。
A.TEACCH
TEACCH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综合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得较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
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
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
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进行。
B.ABA
1987年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结果有9例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
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早期报道ABA对高功能孤独症有较好疗效,目前认为该疗法对各类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儿童均有很好的疗效。
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年龄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
传统上,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典型任务分解技术有4个步骤:
训练者发出指令、儿童的反应、对儿童反应的应答、停顿。
具体包括:
(1)任务分析与分解;
(2)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3)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或身体姿势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5)间歇(intertrial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
要保证治疗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每周20-40h,每天l-3次,每次3h。
现代ABA技术逐渐融合其他技术强调情感人际发展。
C.RDI和地板时光
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研究深入,心理理论(theoryofmind)缺陷逐渐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所谓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
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和友谊等。
鉴于此,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儿对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
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他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活动由父母或训练者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训练中要求训练师或父母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
Gutstein声称RDI方法取得了显著成功。
与RDI相比,由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训练体系也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但是与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时光训练中,教师或家长是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一方面配合孩子的活动,同时在训练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不限于固定的课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
这样的训练对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其实更高。
目前这一方法在美国也获得较高评价。
D.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由美国Ayres创立,起初主要应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因此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
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有报道和观察称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一定疗效。
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法还包括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的疗效在国外存在争议,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可。
5药物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但以下药物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并有利于教育训练。
具体包括:
(1)抗精神病药常用氟哌啶醇(0.5mg-4.0mg/日)、硫利哒嗪(12.5mg-50mg/日)、舒必利(100mg-400mg/日)。
前两者可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稳定患儿情绪;舒必利则可改善孤僻、退缩,使患儿活跃、言语量增多,并改善情绪。
以上药物均需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加量。
目前尚有报道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也可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但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抗抑郁药该类药可改善该症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
可选用氯丙帕明(25mg-150mg/日)、舍曲林(25mg-150mg/日)、氟伏沙明(50-200mg/日)等。
该类药也应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加量。
(3)中枢兴奋药或可乐定适用于伴有注意障碍及多动症状的患儿。
用药方法参见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中有关内容。
(4)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同精神发育迟滞中有关内容。
(5)维生素B6和镁剂有研究报道大剂量维生素B6和镁剂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但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3、自闭症情感交流障碍的研究发展
1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视
1982年4月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除规定所有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外,还在第45条中特别规定:
国家和社会帮助和安抚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把残疾人教育问题纳入宪法中,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残疾人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地方各级政府为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一章中规定:
各级政府应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并具体阐述了国家发展特殊教育的方针、形式、师资、经费等问题。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为了贯彻国家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推进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地区都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法规。
我国有3.8亿14岁以下儿童,据保守估计,目前自闭症患病儿童约有50万名以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各学科对自闭症的深入研究,这种疾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推进、康复机构的完善、诊断技术的逐渐提高,更多的自闭症儿童被识别出来;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异常,就会送到医院、学校进行诊治和训练。
自闭症儿童能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2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体系中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关注
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发展速度较快。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及机构已经基本形成,从学前特殊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起,学前、初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都已建立。
针对2-12岁的自闭症障碍儿童来讲,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即面向2-6岁的学龄前特殊儿童。
家长可根据情况及早送孩子入学,学校采取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手段。
这是自闭症特殊幼儿发现、诊断和干预的关键期。
二是特殊儿童的初等教育,面向6-12岁的特殊儿童,学校主要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初等教育和进行一定的自立和劳动教育,挖掘并发挥个体优势,使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自食其力的人。
3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方面的教育与训练手段
国内外对自闭症障碍儿童训练的一些参考资料如下:
美国的《ABA教程指南》、《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德国的《早期干预指导纲要》;香港教育署1995年发布的《孤独症儿童能力测量表》;北京一师特教中心王梅编制的《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评估表》等。
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分析,我们发现:
目前国内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手段主要是吸收和沿用了国外自闭症治疗领域的许多经验,集中体现在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训练中。
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模仿能力训练:
包括对动作和声音的模仿;感知能力训练:
即对听觉、视觉、触觉的训练;动作发展训练:
即对身体和手、手指活动的训练;语言能力训练:
包括发音,说字、词、句,回答问题等;认知能力训练:
如辨别物品,看懂手势,分类等操作训练;
社会交往训练:
通常通过打电话、排队等游戏来实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简单家务等习惯、技能的培养;行为纠正:
即对个别儿童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的纠正。
在对自闭症障碍儿童行为训练时,通常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作出全方位的测评,给他们各个领域的行为、心理发展状况确定一个相应的等级,然后制订出该阶段的训练措施与内容,促使其快速发展到下一个目标等级。
如日本太田昌孝教授所创设的“太田阶段法”。
他把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及心理特征分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划分成十个阶段,一级是障碍表现最严重的阶段,依此类推,每个阶段又分为3-4个层次,并在各个方面的每一层次都有明确的参照症状。
这样就很容易地把每一个自闭症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的某一方面对应到相应的阶层中,对八个方面的全面“定位”就构成了儿童各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
针对不同儿童某一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太田阶段法”还制订出了详细的治疗目标和手段,教师只需根据该目标和手段对自闭症患儿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和治疗,就能促使儿童更快地发展到更高的下一个阶段。
4、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
(1)、语言发展的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出来的特征之一,一些研究者对于其一些临床表现进行样本收集及分析,后得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障碍方面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下:
语言发展迟缓与缄默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明显要比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迟缓,且存在显著的差异。
举个例子,当正常儿童在2岁左右的时候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自闭症儿童却很难做到,并且在成年之后也会出现无法正常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曾经在一位亲戚家居住的时候,他们的某位邻居家就有一个自闭症患者,今年将近30岁了。
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她基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在一次她和其母亲串门聊天的时候,现,当其母亲与亲戚聊天比较投入的时候,这位自闭症患者呈现出局促不安,对母亲非常依恋,对周围环境不适的感觉,并且做出拉着其母亲的手,往门口走的动作。
在整个过程中,这位自闭症患者都未有用语言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在整个过程中都很迟缓,他们基本上很少主动去和人沟通交流,有时候偶尔去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也会让人觉得是自言自语。
回声式语言
自闭症患者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会重复地说一句话,或者重复他人的话语,我们把这叫做回声式语言。
这种现象在自闭症儿童群体中非常常见,就像是在鹦鹉学舌。
自闭症儿童的回声式语言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即时性回声,即自闭症儿童会重复其刚刚听到的
一部分话语。
曾经看一部关于讲述自闭症患者的电影里有一段情节是这样的:
主人公即自闭症患者,当别人在和其说你好的时候,她重复,你好,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她回答,你叫什么名字。
另一种就是延迟性回声语言,是指自闭症儿童重复过去在某一时间听到的话语。
研究表明,回声式语言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习得和与他人之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