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协作.docx
《辽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协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协作.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协作
辽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协作校第一
阶段考试政治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必修③第1~2单元。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信天游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
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当地生产、经贸几乎靠“脚夫”驮运。
“脚夫”以唱歌自娱排解劳累寂寞,于是形成了这种曲调优美的民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由此可知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当今,城市市民热衷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戏曲稍费出现萎缩;而在一些乡村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经常可以看到戏曲演出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不同地方的文化生活具有各自的色彩
③戏曲演出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了特色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乡村迫切追求与城市接轨,许多村庄的历史逐渐被淡忘,乡土味越来越淡。
恢复传统民宿,建村史民俗馆,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俗文化。
建村史民俗馆
①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②对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③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等等,诠释了中华民族勇于责任担当的内在天赋。
今天,中国共产党将敢于担当纳入新时期好干部标准。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中华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③文化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亘古不变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入,导致一些人对中国文化产生怀疑、否定,甚至用西方的标准、方法来解读、审视中国文化,用“西化”的认知模式来分析中国社会。
材料启示我们
①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前提的
②要警惕西方对我国的文化渗透
③文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诗歌的热情和讨论。
根据材料回答6-8题。
7.“不能因为诗歌火了,我们就做诗歌。
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体的,比如中国的绘画、中医、武术、传统节日等,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
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把这种精神活出来,而不是走向记忆化的东西,这才是关键。
“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真正理解绘画、中医等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要用传统文化引领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要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④文化传承应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活”化
A.①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8.子日: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反映了孔子劝学生学习《诗经》的情景,对诗的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
由此可见
①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诗经》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修养不同,对诗歌的感悟就会不同
④诗歌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为什么要读书?
有人说,为读书而读书;有人说,为了有一个好前途;有人说,既致用,又怡情;还有人说,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文化生活
②文化影响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某地在移民搬迁社区建起移民老人“幸福乐园”,将乡亲们曾经使用过的石磨、蓑衣、背篓、斗笠、织布机等生活用品,摆放在乐园,搬迁老人随时可以去看一看、摸一摸。
迭一做法是基于
①留在心中的乡情记忆是无法抹去的
②乡情文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态
③乡情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的作用
④石磨、蓑衣等物品中附着浓浓的乡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节目
①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们的健全人格
②充分展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③能够愉悦人的精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④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星回节是我国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节日。
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
在节庆晚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点燃火把,穿过山寨,祈求吉祥和幸福。
这说明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
②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
③传统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得以传袭
④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3.2017年7月,在第4l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上花园”福建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2处世界遗产。
鼓浪屿反映出中外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
鼓浪屿遗产
①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②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有独特作用
③为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提供了借鉴
④对研究当地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我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根据材料回答14~l5题。
14.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之路,也是一条文化发展之路。
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
材料表明
①人口迁徙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商业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5.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就在于它依靠“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而不是“战马和长矛“坚船和利炮”,跨越多种文明的发祥地、多种宗教信众的汇聚地、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这启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文化上坚持
①相互尊重,借鉴包容
②交流融合,缩小差距
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李克强在会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说:
“就像你今天身着苏格兰民族服装,就是世界文明多样性昀体现。
我们俩的对话不仅是中国与苏格兰文化的交流,也可以说是一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对话。
”这体现了
①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
②世界文化因其多样性而更加丰富多彩
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印度佛教自东汉时期传人我国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到隋唐时演变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到宋明时与儒、道融合,使儒家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由此可知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他国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这些核心思想贯彻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首条规定,明确了整部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
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稳定性
②中华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
③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传承
④传统文化是《民法总则》思想的源头活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地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
古人常以籍贯、居住地等取号自称,以寄托思乡之。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每天都有老地名消失,新地名出现。
在地名快速更迭的时代大环境下,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
保护地名文化有利于
①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巩固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增强民族情感和凝聚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0.非遗是一项技艺,一种艺术形态,一种文化活的形态。
由光明网与斗鱼直播联合发起的“致,非遗、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将固有认知中“高冷”的非遗,转变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让非遗活的成分与大众生活对接。
这表明
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扩展了传统文化的传递方式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
③现代新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
④新的传播手段能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唐代书法家李邕说: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郑板桥提出: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这表明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是否标新立异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④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伟大事业呼唤伟大文艺。
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缺乏创意的跟风创作、追求形式的空心创作等浮躁倾向依然存在。
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①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蕴藏子群众中的创造活力
③聚焦时代主题,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④沉下心来,在超越现实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精品力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某全国政协委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富矿,我们需要从中不断攫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去传承它,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该观点是基于
A.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C.漠视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动力
D.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给丰厚斑驳的传统文化灌注进理念先进、气质清新的思想灵魂;采取开放包容、择善而从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文化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④文化交流改变了文化的存在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政策扣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文化对法治的支撑涵养作用不断增强,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促动力。
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角度,分析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赢得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观众的喜爱,播出期间其收视率”最击率占据各大排行榜首位。
该剧取材于现实,把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反腐败斗争呈现在公众面前。
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巧妙的剧情构思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能,诠释了人民检察官的光辉形象。
该剧反腐高度、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有大的突破,自始至终贯穿着深沉的人民情结,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
(1)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人民的名义》的社会价值。
(6分)
(2)结合材料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该剧的成功对我国文艺创作的启示。
(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基因和血脉,必须不断进行话语转化,即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的内省和外化。
在实践上,它不仅是“之乎者也”的话语转变与更新,而且是传统理念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相反,现代化是中华文化话语转化和变革的催化荆。
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来来,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凤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以习俗节庆为纽带,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加强认知教育,以化育知行为关键;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1)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应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转化。
(9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材料中学者观点的正确性。
(9分)
(3)某市计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就该活动拟定两条标语。
(4分)
1-24BCDACDBACDABCDBCBADABCDA
26
(1)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网络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推动着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国网络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人的想象方式是吸引外国读者的原因之一;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国网络小说现代性的宏大叙事风格,符合西方读者的胃口,受到了西方读者的欢迎。
27
(1)①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人民的名义》以电视艺术的的形式在无形中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思想共鸣。
②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的名义》弘扬正气、扶正祛邪,对党政官员和人民群众具有警示教育意义。
(2)①立足社会实践,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
②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③倾听群众呼声,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28
(1)①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辩证的看待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③正确对待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2)①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要以化育知行为关键。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能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的作用。
(3)答案示例:
①传承华夏文明,引领励志修身②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