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1928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琥珀部编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琥珀部编版

5 琥 珀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课文开头便点明这是一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接着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苍蝇和蜘蛛被包裹在松脂球里以及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然后介绍了一对父子在海边发现琥珀的过程;最后简要地写了由琥珀展开的推测。

文中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没有进行科学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采用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

这样的形式既贴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课文第1、2自然段简洁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

夏日暖暖的太阳、怒吼的海、飒飒响的树叶,这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条件而进行的合理推测。

第3、4自然段描述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小苍蝇的活动。

“快乐地飞舞”“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停在一棵大松树上”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细致,为我们勾画出一只轻松、悠闲的苍蝇。

第5自然段写了另一个主人公——蜘蛛的活动。

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推动着故事发展。

第7~9自然段是基于琥珀的最终样子而展开的合理推测:

蜘蛛扑苍蝇,松脂刚巧滴落,松脂持续下滴,最后积成了松脂球。

第10~12自然段中运用“几十年,几百年”“又是几千年过去了”等语句,写出了时间久远,写出了地质变化。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课文通过对孩子的一踩一挖,父亲的一接一看,父子间的一问一答,写出了琥珀的发现、识别。

最后课文的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课文将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自然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把形成这块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融合,使科学性、故事性有机结合;并采用一系列动作描写,让推测的形成过程变得生动细致,使其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这样安排,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琥、珀”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扎”;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正确书写“怒、吼”等生字和“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利用顺序梳理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及其在科学上的价值,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根据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以形声字居多,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形声字的规律,自主随文认读。

对于一些容易与其他生字混淆的字,可以利用形近字对比的方式进行辨析。

如,教“珀”时,可以与“伯”字进行辨析,“湃”字可与“拜”进行辨析;教“脂、拭”时,可通过换偏旁的方法,分别与“指、试”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字形的不同;教“番”时,可以让学生给它加一些偏旁,组成“播、翻、潘”等字,并通过组词来辨一辨。

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较多,在书写指导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找到写好这类字的共性规律。

在词语的教学中,教学“松脂、灰尘、美餐”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怒吼、拂拭”则可以利用动作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识记。

2.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可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交流,在交流中理清课文的部分。

再让学生说说写了哪些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抓住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松脂球的形成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先组织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开头为什么要介绍太阳暖暖地照着?

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那么细致?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先分类,再选取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如“本文中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这类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用一些词语梳理出关键的条件,如“苍蝇”“蜘蛛”“松脂”“夏日”,并说一说这些条件的推测依据是什么,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琥珀的样子、琥珀的形成过程来说。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松脂球形成的条件,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推测。

而如“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那么细致?

”这类关于文本表达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先细细品读相关的语句,如文中描写小苍蝇的一些语句,句中的动词“展开”“穿过”“飞进”“掸掸”“拂拭”等,了解课文用词准确,画面感丰富。

再讨论这样细致描写的好处,从而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过程时,同样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如:

松脂球是怎么变成琥珀的?

为什么陆地会沉下去,海水会漫上来?

树根腐烂,为什么松脂球不会腐烂?

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了解到琥珀形成需要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课文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等句子会有更深切的理解。

理解“推测”,了解故事的由来。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理解这句话,可先让学生说说“推测”的意思,再让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是作者的推测,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并且了解到文中的故事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相关科学知识推测而来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琥、珀”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生字,会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琥珀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块形成于数万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

2.出示琥珀图片。

教师:

这就是琥珀。

(板书课题)

3.介绍有关琥珀的知识。

(出示课件)

琥珀是由地质时期的植物树脂经石化而成的有机宝石,通常为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质地硬脆。

它在燃烧时能发出特殊的芳香,摩擦时能生电。

品质上佳的琥珀常被用于制作首饰和工艺品。

4.介绍文体,感受特色。

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5.教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跟随作者的推测,走进这个解读琥珀形成过程的传奇故事吧!

板块二 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在默读过程中,应提笔在手,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随读随画,做到眼看、手写、心想。

(2)圈画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3)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2.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指名读生字,注意字音是否正确,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脂、拭、渗”为翘舌音;“嗡、澎”为后鼻音。

“珀”读pò,不要读成bó;“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

 

(3)辨析多音字“扎”。

“扎”仅在词语“挣扎、扎挣”中读zhá;在表示“刺”“驻扎”等时,读zhā,如“扎根、扎实”;其余情况下均读zā,如“扎彩”。

 

(4)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习会写的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自由识记生字。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拭”的提手旁在书写时,注意横、提两个笔画要有区别;右部是“式”,斜钩上没有一撇。

“餐”上部的“歺”“又”较小;下部“食”的撇、捺舒展,起到上托下覆的作用。

“划”左部要将斜钩稍收,撇画起到补偏的作用;右部“刂”的第一笔竖稍短,竖钩要长一些。

“辣”左边“辛”偏窄,竖变为竖撇;右部“束”的撇画与“辛”的空间穿插,捺画舒展。

“番”上部的首笔为平撇;撇、捺舒展,覆盖下部的“田”。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怒吼 松脂 拂拭 灰尘 美餐 晌午 热辣辣 淹没 挣扎 成千上万冲刷 断绝 推测 详细 情形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课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划分课文层次。

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被发现、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写这块奇异的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2)过渡:

课文主要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有什么价值。

板块三 合作朗读,尝试提问

1.四人一组合作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第1~12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

琥珀是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将蜘蛛和苍蝇包裹在里面,随着松脂越滴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松脂球,再经过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2.过渡:

琥珀形成的过程是多么神奇啊!

相信你们也一定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小组交流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教师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内容。

同学们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待下节课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大家再一起来回答这节课提出的问题。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及其在科学上的价值。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3.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进入角色

1.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易错的字词,指名学生进行认读。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谁能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说一说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被人们发现、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4)课件出示琥珀的化石,教师借助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看图交流。

①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②看到这两只小动物,你能想象到当时是怎样的场景?

 

2.过渡:

这是你们的想象,科学家们是怎么预测的呢?

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梳理内容,进入角色。

(1)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想象”和“推测”。

①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意思。

想象是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②教师引导:

“推测”也有“想”的意思,怎么理解“推测”?

推测:

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③教师小结:

你们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和科学家的推测是一样的。

现在,假如你是科学家,你认为在推测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应该要保持怎样的态度?

(细心、严谨)

(3)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推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

板块二 大胆想象,情境朗读

1.过渡:

刚刚我们进行了角色转换,下面就请“科学家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下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

讨论:

“约莫”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约莫”是大概、估计的意思。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化,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有几万年了。

 

3.教师小结:

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学生默读第2~12自然段。

读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句段1: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句段2: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的热?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句段3: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句段4: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因为松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最热的时候。

 

(4)教师小结:

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5.学习第2自然段。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怒吼”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

怒吼:

原指猛兽发威吼叫,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埋下伏笔。

 

6.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4自然段。

句段5: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句段6: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1)指名学生读上面的两个句段。

(2)引导学生抓住“展开”“穿过”“飞进”“掸掸”“拂拭”等动词,理解课文用词准确,画面感丰富。

(3)小组讨论:

作者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如此细致,有什么妙处?

作者将小苍蝇的活动用一系列动作词展现出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语言生动、形象,将小苍蝇的调皮、好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小苍蝇的形象跃然纸上。

 

(4)学生练习缩句: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小苍蝇在飞舞。

 

(5)引导学生讨论缩句的方法,教师总结,强调要点。

缩句时应注意:

①不改变原句的意思;②保留必要的成分,不改变原句的结构;③缩写后仍然是句子,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④“着”“了”“过”等字要保留;⑤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语气。

7.学习第5自然段。

句段7: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想象蜘蛛此刻的心情(高兴),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3)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详细地写蜘蛛的动作?

“慢慢爬过来”“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形象地描绘了蜘蛛捕食时的动作,表现了蜘蛛一心一意想把小苍蝇当作一顿美餐,也交代了它们离得那样近的原因,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这也是后面琥珀形成的条件之一。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由朗读。

8.学习第7自然段。

句段8: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1)引导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体现事情发生得很凑巧的的词语,简要分析“刚好”一词的作用。

刚、突然、刚好、一齐。

“刚好”一词生动地写出了琥珀形成的机缘巧合。

就在蜘蛛还没来得及捉住小苍蝇,而小苍蝇也没来得及飞走的一刹那,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突然,促成了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

 

(2)教师小结:

这是多么凑巧的一件事呀,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真实地再现这一凑巧的事情吧!

9.学习第8自然段。

句段9: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思考:

“黄色泪珠”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把松脂比作“黄色泪珠”,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道出了松脂的颜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两只小虫的深深同情——似乎连老松树都在为两只小虫的悲惨命运而哭泣。

 

(3)引导学生理解“前俯后仰”和“挣扎”的意思,体会这两个词在句子中的表现力。

“前俯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

“挣扎”指用力支撑。

两只小虫被松脂困住了,想要甩掉松脂的束缚,因此在里面将身体用力地前后晃动,拼命地挣扎。

  10.学习第10自然段。

句段10: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1)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判断第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抓住关键词,感受要形成琥珀必须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几十年”“几百年”等表示时间的词,既表现了时间的漫长,又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

这漫长的时间正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出时间的漫长。

11.学习第11、12自然段。

句段11: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句段12: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句段,并尝试总结: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四个条件:

陆沉水漫、松树腐烂、泥沙淹没、漫长的时间。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写地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有了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松脂球才能石化,最终形成琥珀。

地壳的一系列变化,也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4)课件出示化石的图片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最常见的是骨头、贝壳和琥珀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因为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了解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

 

(5)全班齐读。

12.过渡:

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被发现的过程上。

学生默读第13~17自然段,读后思考:

(1)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

风吹浪卷到岸边,小朋友踩着后挖了出来,小朋友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

因为琥珀的形成需要几万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是“奇异”之一;另外,苍蝇和蜘蛛本是一对天敌,却同时被包裹在一块琥珀里,这种可能性太少了;这恰是这块琥珀的“奇异”之二。

13.师: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出示以下提示句子)接下来,请大家按先后顺序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

①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着。

②一只蜘蛛正要捕食一只苍蝇。

③后来松脂不断滴下来,形成了松脂球。

④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质的变迁、泥沙的掩埋而成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⑤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答案:

②⑤①③④

板块三 现场竞答,找寻根据

1.过渡:

通过阅读科学家想象的句段,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琥珀形成的一系列画面,现在请各位“小科学家”回到起点,我们一起来回答上节课同学们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

说说大家的推测是否合理,是否有充分的依据。

2.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中这块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3)琥珀为什么能得到完整保存?

 

3.现场竞答。

(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1)文中的琥珀形成的条件:

松树、小苍蝇、蜘蛛、天气炎热、漫长的时间、地壳运动。

(2)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小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落,盖住原来的,慢慢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二,几千年过去,陆地发生巨变,森林被淹没,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经历几千年时光形成化石。

(3)因为琥珀在地壳运动以后,一直被埋在泥沙下面,没有受到风沙、空气的腐蚀。

板块四 课文回顾,语言发展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过渡:

作者根据这样的推测写了这篇文章——《琥珀》。

请大家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思考:

你认为作者采用科学小品文的方式创作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妙处?

采用科学小品文的方式,用文学笔法来写,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文中既有事实,又有想象,写得异常生动。

 

3.角色转换,鼓励创新。

(1)我们已经尝试了做“科学家”,现在请大家再来当一回作家。

要是你来写,你会怎么写蜘蛛和小苍蝇之间的故事呢?

(2)学生自由发言。

4.总结:

大家都非常了不起,有创作才能。

那么除了文中介绍的关于琥珀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呢?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互相交流。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首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抓住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其次让学生由一个旁观者——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想象”和“推测”的,转换为一个“主导者”——亲自进行一番“想象”和“推测”,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2.“主题教学”使语言学习充满乐趣。

在教学的主体部分可以设计情境,如让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经过,再巧妙地将朗读指导、口语交际练习、词句理解等环节穿插其间。

这些语言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流畅自然,就像平时的闲聊,但比平时的闲聊更注重内在的严谨逻辑。

学生也能完全置身于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