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1869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docx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重点知识

中国语文

考试复习资料

下划线处建议重点复习,出题概率会大一些。

另外,注意林语堂的散文,据说是出题老师的偏好,建议记忆其写作风格(已附在古代散文之后)。

语言文字部分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起源

劳动说、手势说、摹声说,感叹说(叹词起源论)、社会约定论、咳唷说(吭育说/劳动呼声说)

关于原始语言可以肯定的几点

语言是口耳相传的,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连(伴随抽象思维),具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不平衡,不同语言的发展差异很大,政治经济的集中使方言成为共同语

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

语言的分化

语言的分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语言的分化就是一种语言分化成两种或多种独立的方言或独立的亲属语言的过程。

语言分化的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

语言的统一

方言统一成共同语(前提:

社会统一)

语言的接触与融合

语言的接触

词语的借用和吸收(借词);语音、语法结构规则的渗透(音译词改造、欧式语法)

借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坦克、沙发。

语言的融合

语音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融合的方式,自愿融合、被迫融合。

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双言现象,过渡语现象,双语现象,洋泾浜(皮钦语)和混合语。

音韵的形成与嬗变

语音的基本概念

元音、辅音

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辅音是气流在口腔、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

声母、韵母、声调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声母后面的所有音素,声调是音节中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标音符号

历史方法:

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等方法

现代方法:

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制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推行)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声母

声母来自我国传统语音学,来自音节分析;普通话共21个辅音声母,还有一个零声母。

韵母

韵母属传统音韵学,来自音节分析,可以由元音、元音加元音、元音加辅音构成。

单元音韵母由单个元音构成,共9个;复元音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共13个;带鼻音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n,-ng)构成,共16个。

声调

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现有阴、阳、上、去四声。

古四声依据一定的条件演变成普通话中的四声。

古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上声大部分仍为上声,少数分化为去声;去声仍为去声;入声完全消失,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文字演变与汉字文化

文字的起源

记事符→几何形刻画符号→图象型刻画符号→原始文字→甲骨文(夏商时期)

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的构造原理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描摹客观事物形象表示字义。

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表示字义。

会意: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合成字

形声:

用形旁和声旁组合成字

转注、假借

六书中造字之法,只有前四种能创造新的汉字。

四种造字法,分为两类,表意字的是象形、指事、会意,意音字的是形声。

形声字出现后,造字方法完全成熟,成为最强势的造字法

诗词格律

基本概念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诗词中用韵,叫押韵。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常放句尾,故又叫“韵脚”。

平仄

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

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对偶规则是,同一词类相对。

诗律

诗的种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一般诗集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律诗的韵

第一句押韵与否相对自由,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临韵也可以。

律诗的对仗

对仗的种类有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常为中间两联对仗。

律诗的对仗,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对仗的讲究:

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绝句

(1)律绝

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五言绝句

A、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B、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言绝句:

A、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B、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词律

词的种类

词是长短句,但全篇字数一定,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到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外)。

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

词有一千多个格式,其来源有本来是乐曲的名称、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踏歌词》、《抛球乐》。

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单调就是一首小令,很像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

双调有小令、中调或长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同。

三叠即三阕,四叠即四阕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小令的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词韵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词的平仄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词的对仗可分为固定对仗和一般用对仗。

词的对仗特点,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允许同字相对。

语言的运用与赏析

基本句法结构类型

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偏正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基本句法结构类型

兼语结构、介词结构、“的”字结构、紧缩结构

基本句型

主谓句、非主谓句

复杂单句分析

长定语句、长状语句、长宾语句、长主语句、长谓语句、长插入语

诗歌

先秦诗歌

《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

先秦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以二言为主。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是杂言诗。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的内容是,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

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

《诗经》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

《离骚》的艺术特点

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两汉乐府诗

汉乐府:

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转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

有二言、五言、杂言,其中五言居多。

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

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系汉末文人所作,代表着五言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李延年《佳人歌》、辛延年《羽林郎》等。

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具体表现在:

∙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两汉文人诗与古诗十九首

西汉时期的文人诗歌创作主要继承着《诗经》的四言体和骚体。

四言诗较有名的有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等。

骚体有汉武帝的《秋风辞》,司马相如的《蒲梢天马歌》等。

五言诗有班婕妤的《怨歌行》、李陵、苏武诗等。

魏晋南北朝诗歌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

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多种诗体及其代表

建安体:

三曹七子,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貌。

正始体: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为代表。

田园诗:

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

山水诗:

谢灵运,《登池上楼》

永明新体诗: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一种诗风,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代表作家,沈约、谢眺、江淹、何逊、阴铿。

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分为“吴声歌曲”、“西曲歌”;北朝民歌,以《敕勒歌》、《木兰诗》为代表。

宫廷诗:

陈后主,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唐人的风采

初唐

最初的九十年,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代表人物,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代表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

唐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涌现出众多集结天地精华的杰出诗人。

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边塞诗以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为代表。

李白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思想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成分而以儒、道为主。

李白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其诗风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在形式上能够成功地驾驭多种诗体而以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最为出色。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

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江上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奔放无羁。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杜甫

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炼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时代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中唐

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盛唐气象难以为继,代之以理性色彩和深沉的思想感情。

代表人物有,韦应物、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

安史之乱后,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代表作: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长恨歌》白居易。

晚唐

士人们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细腻。

随着唐代社会的进一步衰微,杜牧、李商隐等忧生念乱、感慨身世,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成为晚唐诗歌的主要潮流,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

代表作:

李商隐《锦瑟》

古代散文

上古期散文

散文概念的宽泛

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记言散文:

《尚书》、《国语》、《战国策》

记事散文:

《左传》

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

中古期散文之分期

魏晋到唐代中叶:

文向诗的靠拢、骈化

史传文学:

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新创地志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骈体文论散文:

《文心雕龙》

唐代中叶到南宋灭亡:

古文运动、小品文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社会变化:

反对佛、道二教,整饬社会风尚,从意识领域内挽救唐朝面临的危机

文学发展:

“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和赋:

成为表达思想内容的桎梏

元代到明代中叶:

小说化古文

言志小品文:

王浑、姚燧、元好问、刘祁

小说化古文:

宋濂、刘基

应制散文:

台阁作家群

近古期散文

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复古散文(前后七子、唐宋派、桐城派)→性灵散文

八股文

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专门文体。

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

八股文的特征

思想上“代圣贤立言”,形式上“切莫横行学螃蟹,只须依样画葫庐”。

八股文的评价

正面评价:

文体的创新、文官政治制度完善(考试的公平性、选才的普泛性、教育的普及性)

负面评价: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古文派,代表严复、林纾和章炳麟;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

林语堂的散文(近代)(附)

亲切闲适的娓语式笔调,是林语堂散文的特色。

亦庄亦谐的幽默,大多没有严肃的内容,也不包含深刻的哲理,选取的多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琐碎事情,表现出一种机敏,一种情趣。

他的语言平实而又生动,富于表现力,能在口语、古语与欧化语之间从容往来。

古代戏曲

宋元南戏

代表作:

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救风尘》

马致远:

《汉宫秋》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朴:

《梧桐雨》、《墙头马上》

明代戏剧

传奇戏和杂剧两种。

代表作《牡丹亭》。

新诗

新诗的发生背景

混乱而自由的时代:

社会与经济背景

启蒙的思想背景:

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与民主、启蒙思想

诗歌变异:

“诗界革命”中的文体变化背景

新诗的发生与衍变

“尝试”中的诗歌写作:

胡适、郭沫若、汪静之、冰心、冯至等

基本特征,多用“白描”、“比喻”、“象征”。

一是通过托物寄兴,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希望》、《蝴蝶》等;二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者自然景物,具有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

代表作:

冰心《春水》,冯至《绿衣人》。

戴着脚镣跳舞:

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格律诗歌写作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主张。

在形式上明确提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鼓吹新诗的“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

代表作: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偶然》,闻一多《死水》。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

在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魏尔伦、拉福格、波德莱尔等人,以及中国晚唐温李等诗人的影响下,穆木天等人此时提出“纯诗”概念。

代表作:

李金发《弃妇》、《题自写像》。

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卞之琳以及何其芳、废名等

现代派的“现代”,是指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以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两个方面。

从前者说,多指的是“现代都市风景线”,即摩天大楼、夜总会、爵士乐、几何图形等等。

对此,激发起的有歌颂赞扬,更多的是“都市怀乡病”。

从后者说,包括文言入诗,对“诗的音乐性”的挑战,诗的散文化,等等。

代表作:

戴望舒《雨巷》、《偶成》,何其芳《寓言》,卞之琳《断章》,废名《理发店》。

战火中的七月诗派:

艾青、胡风等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等人,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期间有过一定影响。

代表作:

艾青《乞丐》、《我爱这土地》。

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生命和艺术的)沉潜与(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冯至、穆旦等

沉潜:

经历了战乱的流亡,有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后的生命的沉潜。

他们将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融化为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综合:

玄学和象征成了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以及“表现于暗示含蓄”,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

代表作:

穆旦《隐现》,冯至《十四行集》。

政治抒情诗——1949年以后的颂歌体:

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颂歌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以阶级或者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且一般都是长诗,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

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地下诗歌写作与朦胧诗:

食指、北岛、舒婷

知青中的秘密写作,白洋淀诗人群,朦胧诗人的创作与“三崛起”理论。

总体特征,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累积建立起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将诗歌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写作:

韩东、于坚以及海子、女诗人们

对诗人的社会身份表示怀疑,尤其是被体制圈定的诗人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认同。

宣布放弃朦胧诗所坚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坚持认为诗歌表现的应该是“日常生活”和“凡人心态”。

在艺术追求上反对隐喻、象征、深奥等后期象征主义的诗学观,主张用明白但是曲折、充满诙谐感和讽刺感的口语来写作。

新生代诗

新生代诗人也叫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也叫后新诗潮。

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的“现代主义诗歌大展”标志着新生代诗人的集体亮相。

他们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的感性体验上。

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