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2情节的鉴赏教学案.docx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2情节的鉴赏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2情节的鉴赏教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2情节的鉴赏教学案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2.情节的鉴赏】教学案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小说情节题有这样几个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
(1)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
(2)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
2、切口小,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分析。
3、也可以把情节安排的合理性作为评价题来考查。
(二)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察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
(1)梳理概括情节,
(2)分析情节的作用,
(3)赏析情节的技巧。
1、概括情节类题解题方法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个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要注意题干要求中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
3.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例:
雕花烟斗 冯骥才
28.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答案】情节:
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
妙处:
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在全面理解作品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准确地划分情节结构,然后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分析安排情节的作用,一般可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考虑。
例:
第九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
“□□□□□□□□□□(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
“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
“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
“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
”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
“摘掉第9车厢!
”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
“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
”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
“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 (本文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解析】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上与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来写。
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突出这类现象司空见惯。
结构上要考虑文段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开头、文中、结尾),不同的地方在结构上有不同的作用。
本文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也与下一个故事互为映衬。
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3分)
示例: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解析】读者来信的内容一定与他的坐火车内容有关,并且能够让主人公前往。
该句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文故事的总起。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3分)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解析】显然本文的主体部分用的是三人称,是“他”在讲“他”的故事。
第二小题具体考查人称的作用。
一般人称的作用,有以下三种: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分)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四、突出主题。
五、烘托人物形象。
在本文里,主要是二点。
但不能笼统回答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这样没能结合文章具体作答而无法得到高分。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示例: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分不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负任心、管理、平常处事等方面来谈,但不能离开文本。
2、情节的作用题解题方法
(1)一般故事情节的作用
对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内容上,
一是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如小说《侯银匠》第二段就表达手法而言属于概述,就全文情节展开而言起交待(铺垫)作用。
小说后面的情节写侯银匠如何爱女儿,女儿怎样聪明能干,都有据可依。
这也是小说的常见技巧之一。
二是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悲惨命运。
三是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般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四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②结构上,从结构入手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是从某个情节对全文相关情节的影响着手分析。
一般而言,所考查的情节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设置悬念;照应全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例:
亲子鉴定 喊雷
15.小说公开了宫克写的匿名信的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答案】①这是宫克挖空心思的“成果”,充分揭露了宫克为达目的不惜采用卑劣手段的虚伪面目。
②信的内容言之凿凿,增加了可信度。
③为后文宫克父亲相信好心人的话去做亲子鉴定,最终收回财产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作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
内容上,向读者表明就是这样一封信,挑起了人们的疑心,也体现了宫克的利欲熏心;结构上,为结局的急转埋下伏笔。
③表达效果上,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19.“猴子站在老人面前端详了一会儿,突然把拿着的草帽向老人手上的草帽扣压过去,拿起时里面的钱已经到了老人的草帽里。
”从猴子的举动中可以看出猴子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①善良,有同情心,帮助弱小。
②体现出“人不及猴”,是对看热闹的人们的有力讽刺,这一情节将小说推向高潮。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猴子把钱给老人说明猴子具有同情弱小、乐于助人的品质。
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讽刺了看热闹的人的麻木不仁。
(2)特殊情节的作用
▲小说开头的作用
设疑(悬念)式开头。
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设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其作用主要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解释小说主题。
如《祝福》
写景式开头。
这类开头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药》
▲小说结局的作用
不同结局有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边城》结尾“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
如《哈姆莱特》;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局的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体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的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例题:
半张纸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
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
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
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
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
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
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
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
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
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
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
什么修女?
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
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
这是他的岳母。
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
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
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
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
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
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
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
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
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
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
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周纪怡译)
【作者简介】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llstStrindberg,1849-1912),瑞典作家。
《半张纸》和《葬仪》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材别致,构思新颖。
典型例题:
(2011安徽卷)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六十比索。
”巴尔塔萨答道。
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
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
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
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
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
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
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
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
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
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
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
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
【试题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本试题分析作品的结构,侧重考查学生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梳理小说的脉络,就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以从5个角度去进行:
(1)情节角度,即本题答案的事件发展角度:
谈卖鸟笼-拒卖鸟笼-赠送鸟笼-酒醉鸟笼;
(2)人物角度,即本题答案的主人公心里变化的角度:
期待好价-信守约定-慷慨赠送-喜极而悲;(3)事发空间变化的角度,巴氏家空谈卖鸟笼-蒙氏家无奈送鸟笼-球房酗酒悲欢为鸟笼;(4)事发时间的角度,午饭后空谈卖鸟笼-放学后无奈送鸟笼-天黑后酗酒悲欢为鸟笼;(5)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至于采用什么角度概括梳理,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需求或要求,具体分析和概括。
此外,本题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就是要抓住核心词语进行概括,叙事要素可以不全面。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8分)
【试题答案】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
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探究)
【试题解析】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结局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试题。
探究的角度主要有从情节波澜性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角度,从小说主次人物关系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角度,从环境影响或典型性,从使用的手法角度,从叙事的合理性角度,从作者写作意图落实角度,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等探究。
这是开放性试题,但要言之有理。
(三)情节安排基本方法
(1)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情节安排的技巧
1、情节安排的技巧(局部)
包括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
答题时炫耀指出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文本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
(2011江苏卷)文中第三节师生回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和关联?
解析:
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三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鲜明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题干中“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和关联”是对答题的重要提示。
这之前开未始写人,之后才开始用三段文字写了人。
所以上文是与事的关联,下文是与人的关联。
答案: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2、情节结构安排的技巧(整体)
结构主要是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节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的。
传统小说主要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②“一波三折”模式。
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又称“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如《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较大的有六次。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的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自然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挤到一边。
例:
求求你们,别开玩笑 [西班牙]卡何·塞拉
就像平常强盗行劫时一样,卡洛·帕里亚克诺蒙着脸,提一挺机关枪,冲进一家饭馆。
饭馆里顾客盈门,都是些有钱人,个个喜气洋洋,打扮得珠光宝气。
他们决非冒险好斗之徒,而且都未带武器,真是打劫的理想对象。
卡洛·帕里亚克诺手端机枪,踢开了门。
“举起手来!
”
卡洛·帕里亚克诺的声音,不像人家当强盗头领的,喊出来既不威风,又没有雷鸣般的音量。
他的声音怯生生的,低沉而又细弱。
只有很少几桌人听得到。
乐队继续演奏着《第三个人》这支讨厌的无法哼唱的狐步舞曲。
侍者穿梭于饭桌之间,忙着收盘送菜开瓶子,脸上堆满了笑。
餐厅总管点头哈腰,请每位新到的顾客入座。
卡洛·帕里亚克诺感到自己面罩里的脸红了。
真是天下奇闻:
“他们竟不理会我?
”他想,“这群蠢驴,难道不见我拿着机关枪?
”于是,卡洛·帕里亚克诺使足力气又喊了一声:
“举起手来!
”
有几个人终于把视线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