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说写水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0395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说写水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提升说写水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提升说写水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提升说写水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提升说写水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升说写水平.docx

《提升说写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说写水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说写水平.docx

提升说写水平

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子课题—“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第二阶段论文

突破说写心理障碍,提升说写表达水平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实验教师陈强

一、新课标的要求

1、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2003年4月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即所谓的新课标,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2、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写作的定义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①通常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写作指的就是作文。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作文能力,就是综合调度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语文技能,融合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从而写成文章的一种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可以看出,作文是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③这里所说的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作文训练。

二、关于心理机制

1、关于口语交际的心理机制

人在口语交际时,言谈要得体,准确,恰当,机敏,不仅受外部行为体系调控,也受内部心理认知活动的影响。

口语交际活动是以理解语言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它的表现形式是倾听,表达与交流。

理解清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心理机制,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收取良好效果,切实促进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理论,口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言语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五个步骤,即信息编码,发码,传码,接码,译码,这五个阶段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1)倾听的心理过程

首先,倾听是言语以声波的形式刺激听觉器官,引起耳朵鼓膜振动,再由听觉神经把这种振动信号传达到大脑相应中枢。

中枢神经细胞活动感知声调和声音所代表的词句,并把词句刺激传达到大脑的颞叶听觉区和额叶动觉区,促使听觉综合活动,并通过辨音识义等活动理解,吸收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理论,听话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言语知觉阶段,对句子的声音模式进行分析;

②.结构分析阶段,以句子的表面结构为线索来确定句子的意思;

③.利用阶段,把前一阶段得到的信息付诸实际使用。

如听到的是一种陈述,就将其储存在记忆中,如果听到的是一句问话,则可能做出回答。

倾听具有如下主要心理特点:

快速,敏锐地感知;随时筛选,加工;情绪的反馈;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解,评价和想象。

(2)表达与交流的心理过程

表达与交流活动的心理过程,就是说话人在说话动机的促使下,用极简缩的内部语言确定说话的大致内容,然后根据说话的目的和情境尽快地调动,筛选,组合大脑中存储的各种相关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语言规则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语言。

当说话人的内部语言组织完毕之后,说话人就会迅速地借助发音器官——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的协调运动,将内部言语转换成有声的外部语言,传达给听话人。

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2、关于中学生的写作心理机制及特点

从中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写作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观察、想像、思维等,这几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他们的写作意识有自身的特点,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动性能动性。

多年的观察与分析表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潜伏期、萌动期和运行期。

写作潜伏期体现出学生的观察心理和感知事物的心理。

写作萌动期又表现出内在冲动性和外在催化性。

内在冲动性即学生对现实中人、事、景、物有所感悟,个人情感想要渲泄,形成了自由倾吐的需要和发表的欲望,也就是说到了我们常说的“灵感来了”的阶段。

外在催化性主要表现是学生的写作动机往往是在老师这个外在因素的指令下产生的,不少学生处于一种既非自愿又不得不写的应付心理状态,写作动机的内驱力较弱,且短暂。

虽然如此,这种外在催化性动机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却仍发挥着主要作用。

写作运行期的表现有构思的沉静预想和即兴倾吐心理、构思的亢奋心理和窘迫定势心理、构思时的标新立异和求稳心理以及构思的偏爱与失控心理。

三、突破说、写障碍,提升说、写水平

根据新课程对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现状,针对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特点,在长期的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写)、有话会说(写)、有话乐说(写)、有话精说(写)、有话妙说(写)。

1、有话可说(写)

从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无话可说”。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

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

学生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

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

缺少了对生活的敏锐而细致的观察,缺少了对写作素材的原始积累,下笔时,就会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解决“无话可说”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从观察入手,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叶圣陶说过:

“写作素材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那么该怎样观察呢?

首先要按顺序观察。

只有观察有序,我们所获得的一些认识,才能连贯、系统起来,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写作文时,我们才能做到线索明晰,层次清楚。

观察的顺序很多:

有方位顺序,如前后顺序、上下顺序、远近顺序等;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整体部分的顺序;有事情情节发展的顺序……我们在观察时,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恰当的顺序。

如范围大的室外景物可用远近的顺序观察;较大的建筑群可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而观察一种植物则可用由整体到部分(根、茎、叶、花、果等),再回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其次是要抓特点,有重点地观察。

面对一种事物或现象,要做到细致地观察,我们就必须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重点地去观察。

具体地说,观察人时,要抓住特点,就是要抓住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独特之处进行重点、具体地观察,并探究出这些个性化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点,才能把握住人的主要特点。

这个过程,我们必须花大气力去做,才能达到细致观察的目的。

同样,观察植物时,我们就必须要抓住根、茎、叶、花、果等独特之处观察,来揭示它的整体特点。

花朵的艳丽、枝干的挺拔、果实的丰硕或是生长土的贫瘠与肥沃、花期的长与短等,这些个性化的方面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该种植物的特点,也是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地方,我们要具体地去察看。

只有抓住了人或事物的个性化的方面,才能既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能抓住特点。

再次就是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加入一些感官的功能作用,往往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更为真切、更为完善地了解事物,而不应只限于用眼去看。

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闻闻——有什么气味,用耳听听——有什么声音,以及一些动作的模拟等等。

这样,事物的突出特点和整体印象,在自己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牢固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还有就是在观察要加入丰富的联想。

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想到相关的人或事。

直接地说,联想就是把“静止的”想成是“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是“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讲话的”当作“会讲话的”……恰当地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富于生动的形象,能吸引人。

(2)靠抄录剪贴丰富库存,注材料之活水。

记录在册,剪贴保存。

俗话说: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

所以,请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

对于自己认为非常好的材料要经常诵读,甚至背诵。

(3)靠“联想”,打开思路,挖掘思维的活水。

联想在学生作文构思中起着重要作用,决不可忽视。

联想有相关联想、种属联想、相似联想和相反联想。

所谓“相关”,是指一种实际上的直接的关联。

这种关联是多种多样的,如字面上、时间上、空间上、物与人、人与事的相关等等。

种属联想是同类事物间的联想,它的基础是事物性质的相同;而相似联想是本质不同的事物间的联想,它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

我们过去学过的不少好文章就是由这种联想而产生的。

刘基的《卖柑者言》,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子,想到封建社会那些道貌岸然而内心肮脏的官员;周敦颐的《爱莲说》,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想到在龌龊环境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这些都是久传不衰的名文。

相反联想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由事物想到性质、意义相反的事物,如由改革开放想到闭关自守,由战士的伟大想到“苍蝇”的卑劣,由今天的光明想到过去的黑暗等等。

另一种情况是指方向相反的联想,如由国内想到国外,由下级想到上级,由外部想到内部等等。

如同学们从“一滴水”,联想到长江大河,再联想到这样的寓言故事:

一滴水珠自以为了不起,它不愿汇聚在大海里,它要显示自己的力量。

于是它飞溅到礁石上,得意洋洋,似乎整个大海都在它的脚下。

然而,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很快就干了,不复存在了。

(4)靠“文学手法”打开文路,打通“文采”的活水。

单单在描写方面,就有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细节描写,感情衬托,在描写一个场面时若能运用上这些手法,就一定能宕开写作的思路,不愁无话可说。

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就运用了这些手法,不仅增添了文采,还加大了写作内容的厚度。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正面描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侧面衬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细节描写)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感情衬托)”

还可利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宕开文笔。

如《纪念刘和珍君》中……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记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抒情和议论)。

 

2、有话会说(写)

有话可说(写)之后,还必须解决有话会说的问题。

有话会说,简单地讲,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和思考,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清楚、准确地表情达意。

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字,与什么字什么词连起来都能形成一种技巧性的描述。

会工作,会生活,说明这个人工作得法,有成就,生活得舒适、滋润、幸福。

会说话,是指人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话不一定多,但能让对方听进去。

每个人都想成为会说话的人会说话是一种本领,靠后天的学习获得。

有话会说,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面对适当的人,说出适当的话。

面对尴尬处境,会说话无疑是保护自己的尚方宝剑。

刘墉是一忠臣,正义耿直,敢于仗义执言。

但他非常讲究说话的技巧,很会说话。

有这么一个故事,关于乾隆和刘墉的。

闲谈间,刘墉说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无意中说那你就去死吧,而奸臣和珅想借机置刘墉于死地,让他去死。

君无戏言,那是圣旨,乾隆不想让刘墉死,可无法收回自己的话,就看刘墉怎么办了。

如果刘墉真的死了,太傻,死了也不值得。

可如果刘墉认为自己无错不该死就冒了抗旨不遵之罪,还是死。

  刘墉想了想,说君命难违,我还是去自行了断吧,就去自己的后堂洗个澡,浑身湿淋淋地告诉乾隆,“我本来想投湖自尽的,可遇到了屈原,他说我遇昏君才投湖而死,你怎么也来了,我一想我不能死,我保的是明君哪!

”乾隆听得心花怒放,找个台阶就下来了,刘墉不必死了。

  话的会说不会说,结果有天壤之别。

红楼梦中人人称赞宝钗,因为她会说话。

贾母喜欢王熙凤,也是因为她会说话,能讨老祖宗的欢心。

  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奉承拍马屁,只是讲话讲究方式方法,能照顾到对方的情况和当时的环境,使话的表达听起来入耳,而且使对方理解自己所表达的含义。

  满口华丽的词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并不一定就是会说话。

有话会说的人不一定话多,只是在该说的时候说,在不该说的时候保持沉默。

  说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立场,可能与对方的一致,也可能与对方对立。

有话会说,并不是简单地附和对方,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在坚持自己的同时不伤害对方。

  有话会说,是出于良好的愿望,最终的实现靠的是周密细致的观察,深入全面的了解,语言技巧的学习等等,语言技巧包括学习多种语言技巧及非语言技巧来表达多种情绪。

会写是以会说为基础的,话都会说了,文还不会写么?

3、有话精说(写)

有话精说(写)就是话要说(写)得精炼简洁,长话短说,冗话精说。

曾有个“逸马杀犬”的典故说的就是话要说精炼得简洁。

这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唐宋八大家丛话》也记载了,只是故事的主人公换了人。

这里以后者为例:

有一天,欧阳修与同事一起出游,见一条狗被奔马踏死在道儿上。

欧阳修对同事说:

请记此事。

同事答曰:

“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说:

太罗嗦,若让你写史书,万卷也写不完。

同事问:

你怎么写?

欧阳修说:

“逸马杀犬于道。

鲁迅在《做文章》中、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唐弢在《繁弦集》中都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从北宋到如今,人们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此问题的探讨,这无非说明,把文章写精炼是多么重要。

作家老舍在讲到为文要精练的问题时,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在旧社会里,饭馆服务员为多拉生意,对客人总是不熟假充熟。

客人坐下,他就笑着说:

‘今天您吃点什么?

’‘今天’这两个字就包含着:

您是老主顾,常在这儿吃饭等等。

假如他把这一大套都照直的说出来,也许会引起一个爽直客人的反感,马上告诉他:

我这是头一次到这儿吃饭,用不着假充熟。

这必然使双方都下不来台。

只用‘今天’两个字呢,意思都有了,而不会引起反感。

”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告诉我们:

要想语言要精炼,须善于观察和学习,绝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

其实说话写文章不精炼简洁的原因,过去有个笑话也能说明些问题。

说有个爱罗嗦的人给朋友写信,朋友回信时劝到:

“老兄的文笔倒很流畅,若能把那些繁言赘语删去,让文辞简洁些就更好了。

”这人觉得朋友的话很对,立即提笔写信表示感谢:

“读了你的信。

感激和敬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从此以后,我万万不敢再写罗嗦的文字来耽搁您的宝贵时间了。

”写完后,看到把“万”字写成了简体字,就解释起来:

“非常抱歉,我这里写的‘万’字是‘方’字上缺一点的‘万’字,这是一个简体字,写简体字是不礼貌的。

本来想写一个正揩的草字头的‘万’字,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写那个正揩的草字头的‘万’字,所以就写了这个简体字。

这样写是为了节省一点时间,还要请你多多原谅。

”从他的解释来看,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怕人家不懂:

一怕人家不懂简体和繁体的区别;二怕人家不懂自己之所以这样写的用意。

其实,大可不必。

关于说话写文章要精炼简洁,鲁迅先生在北大教学期间,曾专就文字的精炼简洁问题谈过自己的看法,下面全引于此:

我的文章写得并不好,我也没有什么诀窍可以传授给你们,我只会讲点小说史,不会讲文章作法。

目前市面上有《小说法程》、《文章作法》一类书籍出卖,但我从来没有看过,因为我不相信看了这些书就能写出好作品来,也没有听说过哪位有名的作家是看了这些书以后才从事写作的,所以现在也绝无诀窍可讲。

那么,文章到底怎样才写得好呢?

我认为首先还是多读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去领会、学习的好。

记得从前俄国有位批评家,在《果戈理研究》一书中说过,要想知道应该怎么写,还须从不应该那么写那一面去考虑,这可以从一些不成熟的作品中去研究,哪些字句可以删去,哪些段落应该缩短,哪些地方必须改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但加强并不是添油加酱,弄得臃肿累赘的意思,加强是要求增加表现力,文字的运用仍须力求精练。

大意如此,我以为这位批评家的话,对我们是很有用处的。

我刚才讲要精炼,就是说,写文章千万要少说废话,不要有败笔,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故意拉长。

什么叫败笔呢?

败笔就是废话。

不要有败笔,就是一切不必要,不相干的言语要尽量避免,一切可有可无的字句能不要就尽量不要,如果已经写在上面,能去掉就尽量把它去掉。

我自己写文章,总是这样:

宁愿将一篇小说缩短成一篇小品随笔,决不将一篇小品随笔拉长成为一篇小说。

总而言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删”字。

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

要做到会删,还须懂得割爱。

割爱的意思是要能够舍得,不要舍不得。

我们写文章,主要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给别人,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其余都是末节。

比如说,我们拿起笔来,有时灵感一到,什么美丽的词藻呀,机智的言语呀,奇警的文句呀,源源而来,自己看了,觉得赏心悦目,得意非凡。

当此之际,你就应该有所平衡,知所抉择。

如果这些丽词、警句,有助于你达到写作目的,自不妨予以保留,加以利用;否则就该当机立断,坚决把它删掉,毫不可惜,这就叫做割爱。

因为倘不如此,文章就会弄得不成样子,不是头重脚轻,就是尾大不掉,甚或浑身臃肿,反而变成四不像的东西了。

“可不慎哉。

鲁迅先生的这些话,语言是很平实的,但其观点却是非常深刻的。

我平时写文章,其语言,就常出现先生所提到的种种毛病,以后写作务必慎重一点。

总之,为文与讲话同是一理,精炼简洁为第一要务。

4、有话妙说(写)。

这部分主要从为文来谈,谈谈巧妙立意、巧妙谋篇和巧用修辞。

(1)巧妙立意

荀子说: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把这句话与话题作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这样理解:

“有故”即指文章要有具体内容,“成理”即指文章要有深刻思想。

这就离不开立意这道构思工序。

所谓“立意”就是给文章确定写作中心(或主题)。

它是话题作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巧妙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激发想像,巧妙立意。

  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往往具有多面性。

一个话题也可能涉及多个角度。

如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虽然给写作限定了一个范围:

触动心灵深处的选择。

但选择的范围却很广,如:

善良、博爱、正义等道德品质,或乐观、从容、淡泊等人生理念。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引导同学广泛联想,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帮助同学认清话题,提炼观点。

如:

写作话题“把握自己的性格”时,让学生联想一些很有个性的历史人物:

面对相位持竿不顾的庄子,“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等,同学们就能轻易地为文章找到观点:

做人要坚守个性。

在写作“赞美”话题时,“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启发学生为文章确定这样一个观点:

赞美别人,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

同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了材料,就有了立意的方向,但深刻与否,还在于我们看问题的深度。

单纯就事论事,写作很难突破狭隘的圈子。

因此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或弘扬一种高尚的道德理念,或表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表现对自然的关切和敬畏等等,使文章流露出浓厚的哲理情思。

如优秀作文《东坡的选择》一文中,作者借东坡在屡遭贬谪、一生坎坷中,选择通达、选择自然、选择赤壁来告诉我们:

面对不如意的生活应保持一种淡泊、豁达的态度。

又如优秀作文《吊屈原赋》从屈原入笔,借古鉴今,名为吊屈原,批判怀王被感情蒙蔽,疏远屈原,实则告诉我们:

“理从情而家不亡,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不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

这几篇文章,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言近旨远,以深刻见长。

②明理思辨,深刻立意。

话题表层含义往往简单明了。

“诚信”即真诚、讲信用。

如果单从表层去分析话题,文章很容易流于宽泛、政治化。

但如果能发掘话题的引申义、比喻义、隐含义,并联想相关历史、现实材料,定能确定一个给人启迪的观点。

用格式表示如下

心灵的隔膜(比喻义)——用爱缩短距

  “距离”——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离(主旨)

  现实与成功的差距(引申义)——因为奋斗,成功就在眼前(主旨)

  “借口”——假托的理由——自欺欺人的盾牌、贪求欲望的逻辑(引申义)——人生拒绝借口(主旨)

由此可见,立意的深浅与我们对话题理解层次有关,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深处挖掘,来提高我们的认识。

  ③逆向思考,创新立意。

  学生作文最大的弊端在于人云亦云,毫无创意。

“文贵求新”,文章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就必须用不同于众人的眼光去审视话题,这就需要运用求异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

写作以“完美”为话题,许多同学认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必追求完美。

这种观点切题,但不新颖。

但有的同学逆向思考,认为要追求完美,因为没有遗憾就是完美,如:

奋斗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等,追求完美就是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这样的文章以思想独特而脱颖而出。

写作“钉子”这个话题,大部分同学根据钉子挤时间钻进去的特点,明确这样的观点:

追求(做事)要有毅力和恒心。

但如果从钉子受力才钻进去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出观点①:

做事要积极主动,被动应付就会挨打。

还可以得出观点②:

人要能承受打击,变压力为动力。

这样,文章的思想就显得新颖别致。

   总之,立意的角度是多方面,立意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留心生活,提高认识,多加联想,我们的文章才有耐人寻味的效果。

(2)巧妙谋篇

立意巧妙不等于为文巧妙,还必须巧妙进行谋篇布局。

巧妙谋篇布局就是把能反映立意的材料串联起来,放在恰切的位置上,使松散的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

学生往往不太注意这一点,标题随意取;开头、结尾不精彩,中间的排布不合理;段与段的衔接也不够连贯;文章条理性不强,结构也就不紧凑不完整,这样就会使文章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主题也不会很突出。

一篇好文章一定要讲究如何取标题,如何使开头、结尾显得精彩,使中间的排布较为合理,如何使段与段、层与层相连贯,使整个文章也表现出井然有序、结构完整的特点来。

显而易见,不同的体裁对内容的安排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相通的。

第一,开头要极其精彩,要像凤头一样,引人入胜。

三言两语,以简短的话语很快切入话题,先声夺人;切忌拖沓冗长,绕了半天圈子,才说到话题。

为了精彩,可以引用诗句、名言入题;可以用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格来点缀;可以开门见山,直言不讳。

总之是让老师尽快明白你的写作意图,愿意愉快地阅读下去。

第二,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最重要的,它应该像猪肚,能容纳许多事例和道理。

因此要考虑哪些材料、哪些道理该放置何处,中间怎样过度,连缀起来,更能体现中心等问题;同时还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来考虑。

在段落的安排上,要尽量注意材料的详略,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等问题,议论文每段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不出现头重脚轻或脚重头轻的情况;总分照应,巧妙过渡,使文章的结构匀称,看起来象模象样。

为了把中间部分垫厚实,达到主题深刻透彻的目的,议论文的段落之间可以如此安排:

1从原因说到结果,或从结果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

2个别事例分析一般规律,或从一般规律剖析特殊例子。

3从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4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使主题得以论证。

5围绕一个观点,同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这样的文章一定能将主题挖深挖透,使内容丰富。

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三段式:

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一段特长。

可以将中间部分分成几段来写,让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