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0227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docx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Idon'tspeakfirstwhenspringcomes,anybugdaretosqueak.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

(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__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1]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注释

  

(1)夫(fú):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3)行:

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

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6)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

增长才干。

  (10)成:

达成,成就。

  (11)淫慢:

沉湎、怠惰。

  (12)励精:

尽心;专心。

  (13)险躁:

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理性:

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15)与:

跟随。

  (16)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7)日:

时间。

  (18)去:

消逝,逝去。

  (19)遂:

于是,就。

  (20)枯落:

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1)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22)穷庐:

破房子。

  (23)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3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左传》有言曰:

“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

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

以此观之,他的《诫子书》与其说是言教,更不如说是身教,也可以这样来说,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都没能跳出诸葛亮的掌心。

  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立德”“修身”。

“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又如何“立德”呢?

即“静”与“俭”。

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

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

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

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

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

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

史载:

“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

上曰:

‘何以生公?

’曰:

‘廉生公。

’问:

‘何以生廉?

’曰:

‘俭生廉。

’”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

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

  接下来,又从反面进一步谈“静”在“明志”中的作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了“静”心才会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然后,又阐发“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慆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薛谈学讴于秦青,自足而辞归,知不足而求返;乐羊子感其妻之言,“捐金于野”,“复还终业”,而后学有所成;管宁先有割席之举,后有固辞不就高官之行,而终成大儒。

所有这些事例,无不说明“静”在求学与修身之中的重要作用。

在篇末,又叮咛后生晚辈,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矣。

这篇家训,可谓是辞约意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2

  诫子书

  两汉: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一作:

澹泊;淫慢一作:

慆慢)

  译文及注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一作:

澹泊;淫慢一作:

慆慢)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

警告,劝人警惕。

夫:

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

品德修养。

养德:

培养品德。

淡泊:

也写做“澹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才:

才干。

广才:

增长才干。

成:

达成,成就。

淫慢:

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

过度。

励精:

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

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

修性,养性。

与:

跟随。

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遂:

于是,就。

枯落:

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冶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

破房子。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

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

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

品德修养。

  养德:

培养品德。

  澹(dàn)泊:

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才:

才干。

  广才:

增长才干。

  成:

达成,成就。

  淫慢:

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

过度。

  励精:

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

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

修性,养性。

  与:

跟随。

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遂:

于是,就。

枯落:

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

破房子。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

  这篇__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__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__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__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__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左传》有言曰:

“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

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

以此观之,他的《诫子书》与其说是言教,更不如说是身教,也可以这样来说,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都没能跳出诸葛亮的掌心。

  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立德”“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又如何“立德”呢?

即“静”与“俭”.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

曾子在所着《大学》中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

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

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

史载:

“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

上曰:

‘何以生公?

’曰:

‘廉生公。

’问:

‘何以生廉?

’曰:

‘俭生廉。

’”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

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