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200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论文.docx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

刘国康

摘要:

基于“学习”的本质内涵,结合当今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在课堂文化层面上进行研究,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学习型课堂文化。

体现为:

师生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不断超越,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对话,通过自主建构和合作学习,达成以学习者全面、个性发展为目的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

学习型课堂文化;课题研究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十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些困惑:

比如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的背后,三维目标我们真正达到了多少?

当我们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时候,有多少这样的实践,上升到了学校的、课堂的管理制度,进而形成学校的课堂文化,来保证师生的长期发展和提升生命的质量?

环顾四周,我们感到了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策略上的欠缺。

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著《课程与教师》一书中,在面对学校教育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提出了重建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构想,并认为:

“学校本身就是学习者的共同体”。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和《学习型学校——第五项修炼教育篇》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拓展了学校和课堂文化建设的新视野。

江苏省教科院方国才、孙孔懿等学者就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进行过专题研究,揭示了在学校中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实施的策略。

我校是一所有着八十年办学历史的省四星级高中。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我校引进了较多的年轻教师。

如何以有效的途径,快速地把青年教师打造成_支具有新课程理念和较高教学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课堂为主阵地,重新审视学校现有的课堂文化要素,构建学习型课堂文化,实实在在提升教学理念,改变与完善课堂教学环境和制度,转变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针对性。

二、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学习型课堂文化

(1)学习(学习型):

现代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能够引起学习者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技巧、行为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和行为要素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组织发展和个人完善方向发展变化的学习,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活动。

(2)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物质、制度、精神三个纬度的整合体。

即班级物化的环境;班级、课堂的管理制度与规范;教师、学生在课堂中各自的定位、作用与体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学习型课堂文化,指在学习型课堂上,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通过共同学习,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更细化的说,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堂内容和谐一致,科学而文明;学习的过程是愉快、从容地分享和创造;活动中有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更有内在的心灵互动,使文化油然而生,自然弥漫于课堂之内,保证和鼓励着学习氛围的发展和繁荣;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的对话与思想的交融,如一个熔炉,互相淬炼和熏陶,使身处其中的师生共享和共同成长。

2.深度建构

深度建构,是在学习型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共同自觉参与,通过调研分析,理清内涵;通过制度规范顶层设计,确保规范得到科学重构;通过行动研究和案例支撑,做到教师、学生的思想理念得到更新、价值观念得到澄清、行为得到改善。

高中学习型课堂文化深度建构的研究,是把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相结合,立足于“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价值追求,以科学的手段,规范地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

三、主要工作

1.前期准备(2012.12——2013.3)

(1)理念更新和价值澄清阶段:

骨干核心成员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理论,了解国内外对课堂文化的研究情况;深刻思考、理解学习型课堂文化的概念、内涵与要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理清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2)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课题组由主管教科研的副校长统筹;由教学处和德育处主任参与,负责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学校课堂文化的制度规范建设)的顶层设计;由无锡市德育能手等骨干班主任参与班级文化、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议题的研究。

由部分能力较强的文理科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过程设计、模式等项目的研究。

同时课题组还有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参与,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普遍性和适用性。

之后以点带面,扩展至大部分教师和全校,全面推动学习型课堂文化的建设。

2.实施阶段(2013.3——2015.2)

(1)2013.3——2014.6

分析调查发现问题与规范重建阶段:

设计课堂调查和观测表,通过课堂观测、调查和教师自我反思,找出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学习型课堂文化建构的因素及原因,进行反思、讨论、总结。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先前学习型课堂文化建构的规律的认识,逐一对照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课堂评价标准和学习型组织的五个要素,制定出符合学习型课堂文化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印发讨论,实践检验、完善并指导平时教学。

具体由德育处、教学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优化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规范和行为,优化教师的教学规范,完善课堂管理制度。

(2)2014.6 2015.2

行为改善阶段: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等,开展对高效达成学习型课堂文化构建策略“目标引领、系统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推进”的验证研究,深化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习惯。

研究中,不断提炼,总结成经验,上升为理论。

在完善理论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的规模,组织指导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型课堂文化建构的实践,大面积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营造课堂和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5.3——2015.6)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总报告并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四、主要成果

目前,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文化建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型的课堂文化的实践操作方式尚不多见。

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文化建构本身就是近年的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的学习型课堂文化理念在理论解释上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以学习型课堂文化为主题,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形成学习型课堂文化的操作方式,创新性地解决知识教学与学生精神发展的矛盾。

1.在理论上

(1)课堂是一个文化场,课堂文化场的因素有很多,有教师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有课程的因素,有规范的因素,有班级的因素等,但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和心理氛围。

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高屋建氮的工程,是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学习型课堂文化建构通过建立共同的学习愿景,追求积极的学习价值,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和合作分享学习的结合,改善师生心智模式,激励自我超越意识,激发课堂学习的系统动力,高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3)学习型课堂文化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和组织团体性的特征。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改进进行。

但真正意义上的达成,必然是学校、教师、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产生的。

学习型课堂文化的建构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彰显师生共同发展的精彩过程和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2.在实践上

(1)以生为本,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之间相互问问题、学生主动找老师问问题的人数变多了,学生变得更加爱学、好学、会学、乐学,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2010年7月至2015年10月五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外语、写作、书画、体育、文艺等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在综合素质的评价中也有喜人的表现。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职业思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走向成熟。

具体体现在:

学校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及实效,经常开展以学习型课堂文化的实践建构研究为出发点的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深入研讨学习型课堂文化的实践建构,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广泛参与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①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

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贯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坚持以“建构和实践学习型课堂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本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重视营造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以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切入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使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②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开展深入研究。

主要做法是,在教研组公开课时,首先确定研究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并将研究心得、反思落实到指导课堂教学的再实践之中。

近年来,我校结合课题,开设系列主题公开课活动,彰显课题研究成果,展现学习型课堂文化的魅力。

本项课题研究,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发展了教学水平,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③发展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反思,将困惑、反思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

并在课题组集体研讨中采用“深度汇谈法”,引导并鼓励教师摊开心中的想法,畅所欲言,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每年,我校有近百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各类评选活动中获奖。

在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中,我校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作者是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马晓亮)

(上接第106页)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呢?

我教我评价,它教它评价。

每到学生高中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我就利用周日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演艺界人士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评价就是可能性和达到性,也就是某一个学生凭借自己的技艺可能达到一些社会文化团体的需要。

能否凭借已掌握的技艺毕业后在社会上分得—杯羹一得职业。

说是评价其实对优等生是一个鼓励,对后进生是一次鞭策。

临近毕业,高考有望的升入高校,就业有望的即将四处应聘,而高考无望又尚不能达到谋业水平的怎么办?

这自然就出现了一种动力——“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缔”,如此新的音乐教学评价结果就发挥了重大的督促作用。

五、学制的改变

所谓的学制改变其实就是我个人音乐教学时间的延伸。

艺考学生要参加考试了,我一般都是在启程前进行冲刺性辅导,高考估分后据实帮助选择志愿力争扶上马;对于高考无望的有一定音乐技能的同学帮助联系全国各地演艺公司、文化传媒广告公司,争取把他们推荐出去,对于技能稍差的则在本地的社会文化团体中进行游说,哪怕是试用也要叫他们出了校门就有饭碗可端,无可讳言确实落实不了工作的也只能是自谋职业了。

总之对于我教的学生我是一个负责到底的音乐教师。

这样,教学时间往往要延伸一个学期,我教学的班级学生看到音乐也能作为“诺亚方舟”渡到就业的彼岸,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就更足了。

高考舍弃了音乐学科,使一些在此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失去分数上竞争的公平,而我另起炉灶,使音乐教学“旁逸斜出”地开辟了一条羊肠小道,把音乐课上得红红火火。

但独木难成林,虽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出路问题,但能量实在太微小,我期望有一天高考能将音乐学科纳入对学生素质评价。

使音乐课不再被边缘化,还素质教育一个公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