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9471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docx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资上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中国劳动力工资上涨态势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近年来,劳动力工资上涨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0年以来,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从2000年的9371元增长到2007年的24721元(2008年1~6月为12851元),每年真实工资增长速度均超过10%,2000~2007年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分别为112.3、116、114.3、113、114.1、114.6、114.4和118.5(上年=100),2008年1~6月该指数进一步上涨,为117.9(见图16-1)。

图16-1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态势

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

2004年,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至少每两年将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上调一次,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提高。

其中,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最低工资上调的频度高、幅度大。

比如,北京已经连续三年上调了最低工资,上海则是从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13次(每年一次)调高最低工资。

从2005年以来,4年时间,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增长80%以上,远远跑赢CPI。

按照最新调整方案,2008年度,深圳市特区内最低工资标准为1000元/月,比上年的850元/月增长了17.6%;特区外最低工资标准为900元/月,比上年的750元/月增长20%。

与全日制用工最低工资相对应,2008年度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也将提高,特区内提高到8.8元/小时,特区外提高到8.0元/小时。

工资上涨使得失衡的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得以“纠偏”。

自2002年开始工资增长指数超过GDP增长指数,并且这个差距逐步扩大,说明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出现了有利于劳动者的局面,一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GDP增长快于工资上涨的态势(见图16-2)。

图16-2工资增长指数与GDP增长指数的比较

分所有制情况看,2000年以来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国有单位职工增长幅度最大,其次是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居后,但2008年1~6月这种情况出现逆转,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开始强劲增长。

从绝对工资水平看,2000~2002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是其他单位,而2003年至今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是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始终是最低的(见图16-3)。

这说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员工工资水平有重要影响。

图16-3不同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状况

分地区看,从绝对工资水平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的西藏平均工资水平也较高,属于另外原因,不予讨论),这是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直接原因。

与2000年相比,2006年几乎所有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名义增幅都在100%以上,但东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增长幅度低于100%,此外,浙江、河北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也较小(见图16-4)。

可见,大量吸收外来劳动力的一些沿海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情况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地劳动力和外来打工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工资待遇差别问题。

图16-4不同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状况

分行业看,2006年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金融业、科研技术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垄断性行业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较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2000~2006年工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是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但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主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6-5)。

总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水平和增幅普遍较低,而采矿业增长幅度较大,主要受国民经济景气周期影响较大。

图16-5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

以上分析表明,各种所有制、各地区、各行业的劳动力工资都出现了持续上涨态势,尽管它们的上涨幅度不一样。

那么,近年来劳动力工资上涨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我们认为,除了有经济景气周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引起的。

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逐步实行,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从事农业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压力有所降低,规模出现下降,导致我国自2003年以来在沿海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显示,“十一五”期间工业部门对有技术等级的工人、有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的需求量,一直超过具有同等条件的求职者的数量,由此造成“劳动力短缺”现象,其程度越来越严重。

表16-1列出了2001~2007年部分城市全行业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与具有同等条件的求职者的数量的比值,即“求人倍率”。

求人倍率大于1,则表示劳动力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小于1,则表示劳动力供大于求。

从表16-1中可以看出,2002年是一个分界线,在它之前所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都小于1,在它之后求人倍率都超过了1,并且数值越来越大。

这说明,社会各部门对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人员的需求数量在2002年后不断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具有同等条件的劳动力的数量却越来越不足。

在有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需求量较大,不足程度也较严重。

表16-12001~2007年各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

年份

初级工

中级工

高级工

技师

高级技师

技术员

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2001

0.66

0.71

0.79

0.64

0.80

0.64

0.87

0.81

2002

1.13

1.11

1.16

1.34

1.44

1.15

1.45

1.06

2003

1.40

1.33

1.42

1.64

2.02

1.33

1.41

1.75

2004

1.46

1.48

1.70

1.87

2.11

1.32

1.44

1.78

2005

1.52

1.58

2.10

1.97

2.11

1.32

1.52

2.07

2006

1.38

1.55

1.76

2.02

2.05

1.41

1.66

2.23

2007

1.42

1.50

1.68

2.31

2.62

1.47

1.66

2.20

资料来源: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第144页。

|

Excel下载

表16-12001~2007年各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

“民工荒”问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劳动力短缺”,以及2000年以来的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实际上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在我国初现端倪。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就是在此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增长;在这一点后,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也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增长,进入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

从总体上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不变。

一方面,持续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比较收益逐步提高。

在这种大背景下,继续维持低工资,将难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如果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的提高足以吸引足够的劳动力,则短缺现象会消失或减轻。

然而,这几年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表明工资上涨幅度并没有达到结清劳动力市场的水平,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应不足,可以预期未来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还将持续,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仍需持续提高。

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2年失业率为4%,2003、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4.3%、4.2%和4.2%,2006年下降为4.1%,2007年和2008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为4.0%,说明劳动力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要想诱导更多的潜在劳动力从事经济活动,需要进一步提高实际工资。

二近年来劳动力工资上涨并未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

由于工资和利润分别由劳方和资方所有,它们构成一对矛盾统一体,从静态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利润总是和企业竞争力存在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很自然有人担心工资水平的上涨会不会影响到我国企业竞争力。

从我们的分析看,最近几年的工资上涨并没有导致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下降,而是出现了工资水平上涨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的“双赢”局面,其中背后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1.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即:

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贸易竞争力指数取值在-1和+1之间,该指标大于0表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越接近1表示越强;该指标小于0表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越接近-1表示越弱。

我国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情况见表16-2和图16-6。

从表16-2和图16-6反映的情况看,我国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并没有因为近几年国内实际工资水平的上涨而出现下降,尤其是反映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创了历史新高。

货物总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0年为0.05,2007年上升为0.12;而其中的加工贸易从2000年的0.20上升到2007年的0.25。

表16-2中国货物贸易的贸易竞争力

年份

货物总贸易(亿美元)

一般贸易(亿美元)

加工贸易(亿美元)

其他贸易(亿美元)

贸易竞争指数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货物贸易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其他贸易

2000

2492

2251

1051.8

1000.8

1376.5

925.6

63.7

324.6

0.05

0.02

0.20

-0.67

2001

2661

2436

1118.8

1134.6

1474.3

939.7

67.8

361.2

0.04

-0.01

0.22

-0.68

2002

3256

2952

1361.9

1291.1

1799.3

1222.0

94.8

438.6

0.05

0.03

0.19

-0.64

2003

4382

4127

1820.3

1876.5

2418.5

1629.0

143.5

621.2

0.03

-0.02

0.20

-0.62

2004

5933

5612

2436.1

2481.4

3279.7

2216.9

217.4

913.9

0.03

-0.01

0.19

-0.62

2005

7620

6600

3150.6

2796.3

4164.7

2740.1

304.2

1063.1

0.07

0.06

0.21

-0.55

2006

9689

7915

4162.0

3330.7

5103.6

3214.7

423.8

1369.2

0.10

0.11

0.23

-0.53

2007

12180

9558

5385.8

4286.5

6176.6

3683.9

617.8

1587.8

0.12

0.11

0.25

-0.44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第2期)整理。

|

Excel下载

表16-2中国货物贸易的贸易竞争力

图16-6中国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分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变化

什么是企业竞争力?

根据金碚教授的观点,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所谓“获得自身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

稍微拓展该定义,可以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运用全部资产(包括自有资产、融资来的资产等)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个定义和总资产贡献率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用总资产贡献率来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而这个指标可以很容易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

总资产贡献率是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和利息支出三者之和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为了将工资水平和企业盈利能力联系在一起,可以选择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说明,因为工资属于成本费用的一部分。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总额的比较,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成本费用利润率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并没有因为工资上涨而失去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

表16-3反映了2003~2006年我国工业企业分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变化情况,从这些数据看,绝大多数行业这两个指标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反映企业并没有因为劳动力工资上涨出现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出于数据搜集的考虑,这里仅对2005~2006年工业分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劳动力平均工资上涨状况进行简单的比对分析。

表16-3的数据表明,在各行业劳动力工资出现上涨的同时,相应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并没有出现下降,而是出现普遍上升。

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总资产贡献率变化与工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正的0.095,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与工资增长率相关系数为正的0.21。

这表明,劳动力工资上涨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并不矛盾,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确实没有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下降。

3.工资增长效应贡献率的变化

如果以社会各行业就业人数之和来表示社会总就业规模,以各行业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就业结构,则全社会工资总额与各行业平均工资额存在如下关系式:

全社会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各行业的平均工资额=全社会工资总额

表16-3工业分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力工资基础数据

类别

总资产贡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2005~2006年变化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2006年

总资产贡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工资增长率(%)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7.67

11.86

13.64

13.29

6.04

8.89

10.93

10.57

19423

23224

-0.35

-0.36

19.5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3.08

44.50

55.32

57.65

64.13

79.84

102.8

100.0

30666

33180

2.33

-2.76

8.2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1.79

27.29

19.65

20.16

8.20

18.05

16.88

14.97

17489

19331

0.51

-1.91

10.5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3.47

23.76

28.45

32.05

10.55

17.87

23.35

26.83

15597

18220

3.60

3.48

16.82

非金属矿采选业

8.53

10.83

17.79

18.22

5.51

6.27

9.14

8.99

12405

13917

0.43

-0.15

12.19

其他采矿业

4.36

17.44

27.64

22.47

8.61

9.18

15.18

5.26

14645

15845

-5.17

-9.92

8.19

农副食品加工业

8.31

9.70

12.24

13.63

3.06

3.12

4.06

4.76

11215

12955

1.39

0.70

15.51

食品制造业

10.26

11.05

12.38

13.79

5.52

5.20

6.02

6.42

13360

15292

1.41

0.40

14.46

饮料制造业

13.53

14.64

16.40

17.65

8.04

8.02

8.31

8.80

13518

15382

1.25

0.49

13.79

烟草制品业

49.98

58.45

57.68

61.17

24.62

29.99

30.28

32.46

42772

46089

3.49

2.18

7.76

纺织业

7.43

8.08

9.26

10.04

3.42

3.09

3.68

3.95

10597

12035

0.78

0.27

13.5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59

11.08

11.76

12.47

4.28

4.14

4.54

4.90

12437

14349

0.71

0.36

15.3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

11.15

12.01

12.79

14.55

3.89

4.04

4.40

4.73

12261

14415

1.76

0.33

17.57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8.38

10.88

12.15

13.65

3.69

4.60

5.00

5.36

9927

11290

1.50

0.36

13.73

家具制造业

8.73

9.81

10.40

11.44

4.40

4.63

4.72

5.03

12393

14684

1.04

0.31

18.49

造纸及纸制品业

8.51

9.02

9.09

10.22

5.06

4.97

5.09

5.67

12347

14599

1.13

0.58

18.2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9.90

9.99

9.66

10.52

8.07

7.67

7.21

7.57

14910

16820

0.86

0.36

12.8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8.38

8.87

8.93

9.41

4.15

4.02

3.80

3.54

12741

15015

0.48

-0.26

17.8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4.99

19.31

8.53

6.20

2.07

3.31

-1.00

-2.09

25779

28335

-2.33

-1.09

9.9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45

13.30

11.93

11.43

5.53

7.73

6.57

5.99

15585

18475

-0.50

-0.58

18.54

医药制造业

11.44

11.75

11.63

11.59

10.38

9.53

9.29

8.65

17121

19104

-0.04

-0.64

11.58

化学纤维制造业

8.11

7.86

5.65

6.53

4.27

3.46

1.84

2.27

15352

16964

0.88

0.43

10.50

橡胶制品业

9.18

10.00

10.39

9.99

5.07

4.93

5.21

4.56

13926

16251

-0.40

-0.65

16.70

塑料制品业

8.37

8.24

8.87

9.72

4.64

4.03

4.59

4.62

13246

15455

0.85

0.03

16.6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01

10.63

9.55

11.21

5.77

6.01

5.02

5.83

11568

13403

1.66

0.81

15.8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84

14.02

11.31

11.61

6.39

7.03

5.25

5.63

24220

26999

0.30

0.38

11.4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47

11.53

12.33

17.24

4.59

5.46

5.80

7.40

17534

20543

4.91

1.60

17.16

金属制品业

9.62

11.21

11.44

11.97

4.77

5.04

5.19

5.02

14806

16287

0.53

-0.17

10.00

通用设备制造业

8.87

10.30

10.85

12.03

5.83

6.06

6.54

6.76

16474

19332

1.18

0.22

17.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7.34

8.11

8.96

10.40

4.92

5.02

5.79

6.63

10678

19103

1.44

0.84

18.8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88

11.11

9.10

10.42

7.59

6.19

4.48

5.29

19805

22990

1.32

0.81

16.0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9.20

10.25

9.90

10.93

5.25

5.10

5.03

5.03

16093

18533

1.03

0.00

15.1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

7.71

8.32

7.42

8.34

4.03

3.99

3.43

3.58

20299

24119

0.92

0.15

18.8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9.34

8.99

10.44

11.60

5.69

4.94

6.00

6.24

16941

21933

1.16

0.24

29.4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12

2.23

1.83

2.82

0.36

1.06

-0.26

3.61

17710

19360

0.99

3.87

9.32

全国总计

10.50

12.26

11.82

12.74

6.25

6.52

6.42

6.74

18364

20856

0.92

0.32

13.57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

Excel下载

表16-3工业分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力工资基础数据

设全社会就业人数为Y,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