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94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docx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1]

蒙哥马利•沃德公司

—独断而又误入歧途的领导

一、蒙哥马利•沃德公司的背景

1872年,曾当过百货店经理、纺织品推销员和旅行推销员的蒙哥马利•沃德在芝加哥开设了第一家全部通过邮寄来销售各种商品的大型商店。

沃德曾在农民中工作多年,知道他们对商品的高昂价格和当时效率低下的百货店所能提供的商品品种过少极不满意。

他也熟悉农民们刚成立的一个“格兰奇”的组织,该组织倡导农民消费者合作购货,通过取消中间商以节省开支。

沃德和他的内弟凑集了2400美元,在芝加哥一家大约只有10平方米的房间里创立了他们的商店。

他们列出所售货物名称,并解释怎样在一张纸上订购货物。

到1874年,价目表已变成一本有8页厚的小册子。

进展是非常快的,接着在同一年里,这本小册子增加到了72页;到1884年,目录上已有240页,所列商品几乎达到1万种。

那时,沃德公司是“格兰奇”的正式供应商,因而在农村市场上轻而易举地赢得了顾客。

但取得这一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沃德公司的保证:

如果顾客对商品不满意,可将货退回给公司,并由公司来支付来回的运费。

蒙哥马利•沃德还对他们的做法进行大肆宣传;他曾在巡回游览车上陈列该公司的商品,并举办歌舞联合演出,以此作为一种促销方法。

他还邀请顾客参观该公司在芝加哥的工厂,在芝加哥举行世界博览会期间,大约有285000人参观了他的工厂。

在前50年的经营中,沃德公司一直是纯粹处理邮购业务的公司。

1926年,沃德公司在不少小城镇建立了邮购代理机构,作为对邮购业务的一种刺激手段。

和现在的目录订货一样,他们陈列货物的样品,但只有头饰可以现卖。

这一时期,沃德公司确有不愿开设零售商店的想法,生怕这可能会抢走邮购业务的生意。

后来,一桩偶然事件终于促使沃德公司作出开设零售商店的决定。

它说明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不可抗拒地跨过了企业所设置的障碍。

事情是这样的,在印第安纳普利茅斯地区的邮购代理机构,有位男顾客想要买一把陈列的锯子,并拒绝接受“不卖”的回答,最后这一代理机构的经理无可奈何地答应他可以买这把锯子。

这一交易的消息一经传开,导致很多人吵着要买其它陈列的商品。

代理机构的人员作出了让步,同意出售所有的东西。

接着,他们马上又从邮购工厂重新订购了全部货物,这些商品也很快销售一空。

商品不停地运往普利茅斯代理机构的异常现象引起了公司总经理的注意,当他发现这个机构实际上在直接销售商品时,火冒三丈。

但是,直接销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是惊人的,因而沃德公司的决策层不久也就完全同意了这种做法。

到1927年底为止,沃德公司已开设了37家零售商店,另外,它的7家邮购工厂都还有各自的门市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德公司开设商店的速度更是惊人。

它选择人口在4000-75000人之间的城镇,到1929年底,共开设了500家商店,有时一个星期就开张25家之多,这使它很快成为邮购业的“巨人”。

3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萧条,沃德公司进入整顿期,它关闭了一些几乎入不敷出的商店,而且新商店的开设都要事先经过更周密的计划和研究。

在二战期间,沃德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营业扩展自然都遭受了挫折。

但当战争结束后,沃德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西尔斯公司马上就掀起了自20年代以来最大的扩展浪潮,大约3亿美元的资金押在战后经济会立刻有大规模的发展这一信念上,这使战后头两年里西尔斯公司的销售额从10亿美元猛增到近20亿美元。

而沃德公司则按兵不动。

1945-1952年,即二战后实行经济控制的年份,沃德公司不仅连一新的商店都没有开设,反而关闭了37家收入仅敷支出的商店。

从历史上看,沃德公司的商店大多开设在乡间小镇上,这样做是为了拥有农村消费者,而在二战之前,农民被视为主要的市场。

然而,二战以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其近郊。

购货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不可避免地从市中心和小型商业区那里抢走不少生意。

但在这一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沃德公司却拒绝扩大经营,拱手把市场送给了西尔斯公司、彭尼公司和其他竞争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公司财力不足,无力支持一项蓬勃的发展计划吗?

或者是因为公司缺乏管理人才吗?

不!

沃德公司两者都不缺。

事实上,该公司正储备着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以备后用。

二战刚结束的那些年,公司内部拥有众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只是许多人在遭受挫折后才最终决定离开。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公司作出了不求发展的持久决定呢?

答案就在自1932年以来一直担任沃德公司董事长的休厄尔•埃弗里身上。

二、休厄尔•埃弗里其人和他“不求增长”的决策

休厄尔•埃弗里,1874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萨吉诺,是一个富有的木材商的儿子。

在他一生中的许多年里,一直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成功者。

1894年,他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毕业,并开始在他父亲手下一家小石膏厂的基层工作。

22岁时,他已是这家工厂的经理。

1901年,这家小企业被美国石膏公司吞并。

4年以后,埃弗里成为美国石膏公司的总经理。

《时代》杂志把他描述为“一个和蔼的、卓越的超级推销商”。

正是他,把美国石膏公司建成美国最大的建筑材料供应商。

在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1932年,受沃德公司的董事和债权人之托,商人埃弗里投入了挽救这家岌岌可危的公司的工作,沃德公司在1931年出现了870万美元的巨额赤字。

埃弗里将一批年轻干练的经理人员召集在自己周围;他在沃德公司的存货中增加了许多高档品,并声称“我们不再依靠那些乡下佬和土包子,我们不再只卖工装裤和防粪鞋。

”他使公司重新进入了时髦商品市场;他改进了商品目录,关闭了70多家亏损商店。

埃弗里成功了。

12年后,他已把1932年870万美元的亏损扭转为1943年2043.8万美元的盈利。

但是多年来,埃弗里一直以一个老式暴君的身份统治着这家有1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从不考虑雇员或经理人员的感情。

当他终于在1957年从公司职位上退下来时,已是83岁的高龄。

他独断而又错误的领导,使沃德公司大伤元气,特别是战后,他的“不求增长”的决策将沃德公司引向歧途,使其在竞争地位上受到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埃弗里关于“不求增长”的决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对二战后经济形势估计基础上的。

他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即战争结束后不久便会发生经济大萧条,依据就是一战后发生的大萧条。

他预计,由于工业从军工生产转向民用生产,几百万退伍军人又要寻找工作,因此,整个国家在把经济向和平时期调整时,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他因此表示:

"我们(沃德公司)将不做任何反应,我们非常谨慎。

如果形势的发展真如埃弗里所料,即在战争结束的3〜4年内确实开始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名英雄式的人物。

当他人都因经济萧条而陷于困境时,沃德公司的现金和流动资产就可推动公司以得天独厚的价格优势进行扩展。

但是,随着一年年时光的流逝,静待时机这一策略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令人怀疑。

沃德公司本该对策略进行重新评价和重点调整,埃弗里的下属们也多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可埃弗里却固执已见,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并且不能容忍那些不全部接受他观点的能干的下属。

这不仅使沃德公司搁置了所有寻求发展的措施,丧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和本来可以通过合理扩大规模而获得的利润,而且他所造成的那种独裁式的管理环境,致使公司流失了众多精明强干的高级管理人才。

据统计,在他任职期间,有三任总经理,不少于24个副总经理和许多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离开了公司,因为他们希望能够享有自主权,来作出积极推进的决策。

直到埃弗里离开沃德公司后,沃德公司重新致力于发展,才开始逐步恢复生机。

然而,逝去的岁月不再来。

错误的判断,不允许下属发表不同意见,给沃德公司带来了可悲的后果。

一个领导者,在他一生的某个阶段,可能是非常成功的。

休厄尔•埃弗里在他担任美国石膏公司总裁期间,以及在30年代领导艰苦挣扎的沃德公司时,都作出了很大成绩。

然而,在另一个阶段,曾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可不能把一个组织引向灾难,特别是那些严厉而又固执的有才干的领导者,在其后期往往会变得易犯错误,并且不能容忍任何异已之见。

埃弗里也正是这样。

他的错误的判断、专制的领导作风将沃德公司引向了歧途。

但他还固执地不承认这一点。

[思考题]

1、 以埃弗里的成功与失败为例,运用权变理论进行分析,独裁式领导可能的长处及进行独裁领导的环境,并着重分析独裁领导的弊端。

2、 参与和授权的领导方式需要什么条件,沃德公司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3、 在沃德公司战后经营策略的制定上,埃弗里应采取什么样的决策思维方式?

详述理由?

4、 为什么一个企业应该有发展的眼光,而不能只满足于现状。

尽可以详述理由。

[案例提不]

这是一个关于领导行为的案例,它主要提示了埃弗里独断专横的领导方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埃弗里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正是他将沃德公司引向了歧途。

这提醒我们,那些自信、果敢、严厉而又固执,并且在年轻时获得极大成功的领导者,在其后期往往容易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变得独断专制,自己却难以觉察到这一点。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领导者们应对此保持警觉。

[案例7-2]

古局长的遭遇

滨海市是一座新兴的中型工业城市。

近年扩展迅速,人口已近百万,市区建设向南郊与西郊发展。

市领导想在美化市区环境方面走到全国的前列,狠抓公园娱乐点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当市园林局老局长决定近期要离休时,市领导让组织部门尽量物色一位能力很强的园林专家来继任。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选中了古安松。

老古在大学时是学建筑学的,曾在几座城市的城建、园林部门工作多年,前年还到一个干部训练班去学过一段现代管理。

他已在另一个中等城市当了4年多园林管理局副局长,负责该市5座公园及29个娱乐点的设计、建设、改建或扩建,经验丰富。

该市与滨海有传统关系,几经交涉,对方才同意放人来“支援”。

老古如今就任市园林管理局局长的职位已有一年多了。

上任伊始,就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作风与前任老局长截然不同。

那位老局长中午吃饭往往要很长时间,饭后还要午休;他常花掉很多时间跟本局部属闲聊及与市里显要人物交际。

老古则从来不干这类事。

他每天一大早8点钟准时上班,中午在食堂吃一顿便饭。

之后继续工作直到下午5点下班。

他的时间几乎全用在制定和审理规划、设计、预算及业务会议这些正经事上;他甚至亲自参加本市新动物园的设计、规划工作。

由于园林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加之老古工作的显著成效,本市报纸已登载过几篇有关他的报道与访问记。

他在本市企业界声誉鹊起,因为他在接见记者时提出过一名格言一“效益的关键是效率”,意思是,他希望大家要注意巧干而不是单纯的苦干。

他还提出要他局里的职工宁可多花点时间检查所干工作的质量如何,若发现问题,应当尽快解决。

然而,老古手下的人并非工作效率都很高。

其中有两人在本局工作已多年,资格很老,干活却特别糟。

老古找他们个别谈话,提醒他们注意,但他们却我行我素,毫无改进,于是老古就把他们调出局机关,下放到基层公园管理处。

这便引来一些议论。

听说那两人中有一位是市委某常委的连襟。

不过,市府办公厅主任老丁却明确地支持他这一做法,而这位常委看来也未予干涉,就是市长本人也认为老古做得对。

事过不久,老古有一次在市府大楼遇到市长时,市长曾对他说:

"你干得对,咱们不能老容忍碌碌无为的二流子在机关混下去。

他们俩其实早该撤了。

你们局的老局长是个好人,怕得罪人,一直拖着。

你这么一来,就都知道不认真干活是不行的了。

”听市长这么说,老古当然挺高兴。

他知道他想改变机关拖拉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没有各方面,特别是上级的支持,是很难办到的。

在机关改革中,市领导订了一条规矩:

每隔半年,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为自己的直属下级做一次考评和鉴定,还得明确评出优、良等若干等级来。

市里要求老古也这么办。

他给手下四名主要业务副手分别评了"优”、"良”、"一般”。

有位得"良”的女干部十分恼火,她说她参加工作以来,从来都被认为是最好的。

老古说,别的领导可能认为她干得很出色,可他并不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