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理念.docx
《城市发展的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发展的理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加速扩大城市范围,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修编,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和体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给搞城市研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就是城市应该怎么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由于每一个城市在国家和所在区域中的地位不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不同;城市的资源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性质和文化特色不同,各个城市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前景,城市发展的理念应该是相同的,只有有了正确的理念,城市才能得到科学的、健康的发展。
一、城市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人。
聚人为市,化市为城,人是城市和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城市是人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
城市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
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不其中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城市发展要为市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工作是城市居民生存的前提条件,就业是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只有就业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只有就业才能施展人的才智,只有就业才能保证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
因此,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满足城市中就业者的需要,过高的失业率必然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多于城市中的就业需求时,就会对城市以外来人口包括农村进城人口产生吸引力,推动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产业的选择会影响就业岗位的数量,对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来说,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档次产业,并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应该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城市化压力大的特点,发展多种产业,既要发展就业岗位较少的先进制造业,也要发展劳动力较密集的第二产业,如建筑、服装、塑料、玩具等普通制造业;既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发展传统服务业以及休闲产业、旅游产业等,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两点:
一是城市在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展开新的布局,往往把一些传统的工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把城市中的落后工业迁出市区,这本来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好事,但要防止中心城区居民就业岗位的大量缺失,造成中心城区的空心化;二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把周边地区的村庄盲目并入城市,使一大批失地农民得不到真正就业岗位,无形中提高城市的隐形失业率。
(二)城市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城市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量减少城市人群上下班的时间消耗和路途疲劳。
1933年提出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把居民的生活区与工作区明确分离。
当时城市发展的规模都比较小,交通距离较短,所以《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和平衡布置”的城市布局,适合当时的城市发展要求。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距离越来越长,过分强调生活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必然会造成明显的钟摆式交通。
居民上下班路途时间过长,不仅会让人产生疲劳,更会造成交通拥堵。
1960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布局要有功能分区,但不要过分强调功能分区。
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探讨建设混合功能区,将无污染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生活区混合布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法国巴黎规划建设的德方斯新区就是成功的范例。
1991年的“阿瓦尼原则”提出了完整和融合社区理论,即社区的规模应该控制在住宅、工作、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其他活动都在轻松步行的范围之内。
1996年通过的《新都市主义宪章》更强调了工作和住宅的平衡。
根据阿瓦尼原则和《新都市主义宪章》的理论,创造了TND社会,而且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主流社区。
而我国的许多城市仍袭多年前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纯居住区,而且有一些居住区还远离就业岗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卧城,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日趋严重,上下班的交通压力使城市居民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
(三)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住宅
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中每个居民的居住问题。
政府有责任通过有偿、或适当补贴的方式为城市中不同层次居民提供居住空间,积极发展以普通住宅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举的住宅供应体系,让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住得起房、买得起房。
当前,一些地方的商品房已成为某些少数人投机的工具,形成房价的高位空转,使住宅失去了应有的居住功能。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及市场调节等手段有效控制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的供应价格,让城市住宅的主流回归广大的市民群体。
同时,城市住宅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从设计、施工、科技等方面入手,提高住宅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譬如在单元中适当压缩厅的面积、增加学习空间和足够的储藏空间、适当加大厨房面积、卫生间做到内外分隔、增加室内新风系统、增加电梯间长度便于担架出入等。
(四)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城市的环境建设包括城市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等,如大气的质量、汗水的治理、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噪音及扬尘的控制以及绿化建设和市容街景等。
城市环境关系到城市中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中,与城市居民接触最为密切的是城市绿化。
任何城市都离不开绿化,即使是沙漠中的城市也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化。
海湾国家的一些城市不惜采用滴灌的办法养护树木,每棵树每年的养护费用高达1万美元,但城市中仍处处可见高大的树木。
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支撑点,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绿化标准也越高。
要把绿地与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各社区内、各街坊内布置一系列公园和绿地,使绿化与居住空间相结全,做到房前屋后均有绿化,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洁净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发展应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理念。
在当今社会,面对庞大的人口、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无节制的资源浪费对自然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人们必须共同呼吁:
节约势在必行。
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很容易忽略节约的理念,把城市的发展与“求大贪大”联系在一起,要大规模、在开发区、大马路、大广场、大办公楼。
在发达国家城市提倡紧凑发展时,我国的很多城市却朝着背离节约理念的方向渐行渐远。
为此,必须把节约的理念提到战略的高度,具体到城市发展中,就是要建设节约型城市。
节约型城市是世界发展到资源短缺时代出现的一种具有节约属性的新形态、新趋势,是以资源节约、行为节约为基础,以构建节约文化和提高城市节约率为目标的适应城市时代发展规律的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内容很多,这里谈以下几方面。
(一)节约城市用地
土地在任何地方、任何城市都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
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土地更是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宝贵资源。
所以,节约土地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但是,当前很多城市淡漠了节约意识,把扩大用地规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以扩大城市用地为目的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城市用地规模一再扩大,一哄而上建设开发区或新区,更是大规模扩大城市用地。
目前全国乡以上的各类开发区已高达6000多个,规划面积已达3.7万平方公里,各城市的新区和开发区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郑州郑东新区规划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达2070平方公里。
有些城市拥有五六个开发区,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两倍甚至几倍。
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扩张,大大突破了我国城镇人均用地指标的规定。
与此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坚持“紧凑发展”。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用足城市的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的、污染的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
浪费城市土地,不仅体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张,同样在各项规划建设中也屡有反映,如一些城市热衷建设占地大的高尔夫球场,有的城市已经有了若干个高尔夫球场,但在新区建设中又规划了一批高尔夫球场,一些城市争相建设大学城,而且占地庞大,每个学校的用地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有的预留地比建设用地还要大。
在住宅建设中也不考虑如何节约用地,而是屡屡突破有关政策规定,追求大户型,建豪宅、建别墅。
(二)节约城市财政
城市财政主要来源于各项税收,取之于纳税人,当然应当用之于纳税人,也就是说,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各项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且必须精打细算,绝不允许挥霍浪费,但是有些城市不珍惜城市财政,未能把城市财政用于城市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和城市居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上,而是热衷于建大剧院、建政府大办公楼,热衷于建耗资巨大的景观工程、灯光工程等形象工程,如有的县城新建的政府办公大楼的规模、标准、气派都不亚于省会城市;有的城市为了景观效果,不惜重金从外地购买移植名贵大树;还有的城市不考虑建设费用的来源,在景观建设中一再提高标准,不断增加项目,大幅度增加城市财政支出。
(三)延长建筑物寿命
所有建筑物都是由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施工人员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必须很好地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和效能。
因此说,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是节约理念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后我国住宅建筑设计的使用年限是50年,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许多建筑物使用寿命不到50年就被拆除了,据称,我国城市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而英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高达130多年。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中见到最多的现象是在建筑物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拆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象。
在南京市中心有一座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的大楼,建于1933年,已有70多年的寿命,最近,经过加固、维修,还可以使用70年以上,相反地,与它同时代建设的、同样结构的南京市总工会大楼已被夷为平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节约与浪费的实例。
三、城市发展应树立“城市是财富”的理念
城市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城市的形成、演变及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完整或相对完整的社会产品,它不仅具有宝贵的物质价值,更具有浓郁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因此说,城市本身就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必须爱护城市中的一砖一瓦,爱护城市中的每栋建筑、每条街道、每个文化作品以及城市的整体,包括城市名称、城市地位、城市成就、城市荣誉等。
(一)珍惜城市资源
城市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地热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这些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重要的财富之一。
对城市来说,珍惜城市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保护和利用好城市水资源。
水对城市来说是紧缺的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加以保护。
水资源保护,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在水量保护方面,要防止水资源的流失和枯竭,避免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挖掘新的水资源(如海水利用);在水质保护方面,要擦亮眼睛水污染,维持良好水质状态,防止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要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控制生活用水量,提倡节约用水,发展水的重复利用,包括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中水利用率等。
2、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能。
城市土地的紧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土地效能。
在不影响城市环境和满足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容积率。
加强对城市土地的管理,杜绝土地的闲置现象,要从法律上和管理上严禁“炒地皮”现象。
借鉴美国“精明增长”理论,开发利用城市内废弃的工厂、仓储等用地,让城市中每一分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3、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
(二)保护历史建筑
建筑是城市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各种思想、观念、认识以及建筑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见证着城市发展,引证着城市文化。
在我国,从西安、南京、苏州、绍兴、泉州、大理、平遥等城市,都可以寻找到这种文化积演的轨迹,城市历史和人文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建筑与街巷之间,成为特有的文化象征,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财富。
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还是开发企业都不能为了经济效益和城市形象,以任何理由破坏、拆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祖先留下的遗存,在旧城改造的大旗下拆除了一些历史建筑甚至历史街区。
如2004年~2006年拆除的常州市前后北岸地区。
当然,也不乏旧城保护的成功典型,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云南束河以及福州三街七坊的整体保护,为国家和城市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财富。
保护历史建筑不仅要保护那些上千年、几百年的古代建筑,还要保护近代建筑、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的典型建筑物都将成为有历史价值的遗存,也都是城市的财富。
(三)弘扬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财富,反映城市的历史、内涵、品质和价值,城市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戏剧、音乐、绘画、雕塑、文学作品、建筑艺术、市树市花、民俗风情等,如天津扬柳青的年画、山东潍坊的风筝、浙江绍兴的黄河、青岛的啤酒节、大连的服装节、安庆的黄梅戏、洛阳的牡丹等。
对于城市中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都要重视、挖掘、继承、发展和弘扬。
要建设各种艺术馆、博物馆,如工矿城市可以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博物馆和矿业博物馆;旅游城市要建设各种文化和历史博物馆;明间收藏家可以开办个人收藏馆;通过艺术馆、博物馆、收藏馆以及历史遗存等把城市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给一代一代的城市市民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城市发展应树立“绿色”的理念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治理环境污染。
但是我们的资源利用低效率与资源浪费现象还相当严重。
仅以建材工业为例,中国主要建材产品的能耗都大于世界先进水平:
水泥高出50%,平板玻璃高出68%,陶瓷砖高出150%,卫生瓷高出200%。
我们完全可以以绿色的理念,采取节能的循环经济措施生产水泥等建材,如产煤带来的大量煤矸石可以制造砖和水泥;煤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以做墙板和水泥;电热炼钢产生的炉钢渣也可以生产水泥。
又比如,在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上,可以采用先进的矿化等新技术把垃圾处理成绿色化肥、生态储水颗粒、建筑材料等,使垃圾变成有用之材。
大型工业企业抓循环经济效果更为明显,如苏州的沙洲钢铁公司实施了煤气回收利用、蒸汽回收利用、炉渣回收利用、污水回收利用、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五大工程,取得显著的成效,形成了煤气发电30亿千瓦/小时的能力,年回收各类炉渣450万吨,焦化副产品年回收效益超过3亿元,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超过35%。
(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300年来,工业文明水源了60%的地球资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二氧化碳增长了5倍,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态受到严重威胁。
在最近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17个国家的领导人发表共同宣言,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至少减少50%,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这样,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升幅就有希望控制在2℃以内,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前,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点应放在建筑节能上,也就是要发展“绿色”建筑。
建筑能耗(包括建设中的能耗和建筑物使用中的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4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已占50%以上)。
建筑节能的潜力很大,我国现有建筑的节能水平还很低,虽然国家从1997年就开始强制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但节能步伐还比较缓慢。
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二步节能(节能50%)或三步节能(节能65%),并探讨四步节能(节能75%)的可能。
如果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实施三步节能或四步节能,那么就没有必要考虑集中供热,可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还应积极推行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
发展绿色交通。
汽车油耗和废气的排放是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来说,应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以轨道交通和大运量的公交为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减少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对中小城市来说,在进行合理城市布局、实施混合功能区的前提下,鼓励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对小汽车来说,重点要抓紧研究发展新能源,减少汽油的使用和消耗。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要充分吸取、利用我国原有的发展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宜居城市的经验,如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汗水处理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率等。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20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就是城市要吸取乡村的优点,使城市生存在田园之中,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城市的雏形。
今天我们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做到城乡互补,走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途径,使城市能有农村的原生态和乡土文化,使乡村能有先进科技和现代文明,做到城市和农村能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发展应树立城市安全的理念
城市中人口密集,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同样的灾害发生在城市要比发生在偏远山区损失严重得多。
比如,1932年松花江发生大洪水,哈尔滨市区水深达3米~5米,淹泡3个月,全市38万人中有24万人受灾,12万人流离失所。
1942年黄河决口淹没开封,死亡34万人,占开封当时人口的92%;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是历史上城市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因此城市安全至关重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城市安全,树立“城市必须安全”的理念。
我国所有城市都建立了城市防灾系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也编制了城市防灾规划,但是从城市必须安全的理念考虑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科学设定城市设防标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些城市的设防标准较低。
如在防洪标准的设置上,我国的天津海河2007年的防洪标准仅为50年一遇,北京永定河的防洪标准是100年一遇,潮白河的防洪标准是50年一遇,但是美国一般城镇的防洪标准都是100年一遇,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城镇防洪标准定在160年~500年一遇,日本重要河川体系的防洪标准是200年一遇,波兰大城市防洪标准是1000年一遇。
再如,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一些震区城市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定得都比较低,1976年唐山地震前,唐山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地震的烈度是11度,汶川抗震设防烈度也是6度,汶川在地震的烈度达到10度~11度,造成了建筑物的大量倒塌,人员死亡惨重。
而日本是多地震国家,由于抗震设防标准较高,措施也很具体,地震的伤亡人数就远远低于我国。
为了确保我国城市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高设防标准。
笔者认为,即使现在的防防标准暂时不可能提高,但是从城市安全的角度考虑,重要公共建筑物和住宅工程在设计上应该高于现有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提高重要公共建筑及住宅的安全性。
(二)确保工程质量是城市安全的基础
汶川大地震之所以死亡8万多人,除了抗震设防烈度过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质量问题。
北川中学同样在震区,由于校长坚持监管和加固,确保工程质量,在这次地震中教学楼基本完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近几年,一些城市发生了桥梁坍塌事故,究其原因,无非是工程质量和监管的问题。
最近发生的南京某大桥竣工仅一年桥栏就出现严重裂缝惹民愤的事件,说明了工程质量在城市安全中的意义,所以要把工程质量问题作为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问题对待。
(三)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除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大部分与城市管理不到位有关,比如交通安全问题,醉酒驾车、逆道行使、乱闯红灯、疲劳驾驶等频频发生,我们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人,这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执法不严、管理不严造成的。
再比如,在城市建设中低价恶性竞争、违规操作、违章施工的情况也屡禁不止,以致造成一些施工过程中的人员伤亡事件和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维修和管理也给城市居民的安全带来隐患,如煤气泄漏、水管爆裂、电线短路、井盖破损等。
可以说有一些城市灾害及事故的发生也与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对城市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现代都市的脆弱性,禽流感、非典、地震、洪水、雪灾等突发事件随时都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城市的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发事件随时可能成为巨大的灾难。
《左传》中提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预防性应急管理是高层次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必须从理论研究、法制建设、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等各方面下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安全政策,加强和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提高城市的危机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