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分析.docx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分析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分析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分析
作者:
王苗苗工作单位:
陇西县巩昌幼儿园
摘要:
在新形势下,师德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内涵,从领导、制度、环境、个人等各方面加以促进教师师德。
教师师德水准是一个国家全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目前我国师德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要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
学校 职业道德 科学发展观当代教师建设
一、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提高很快,政治、业务素质明显增强,梯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成为教师队伍的主流。
但也应看到,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
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
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二)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了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个变革阶段,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虽然1985年我国为教师专门设定了“教师节”,号召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教师在生活中较难找到自己的轨迹,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比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此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牺牲了一定的个人利益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兢业和钻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三)“一手硬、一手软”,缺少师德建设的责任心。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研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
在处理“德与智”、“红与专”的关系中,只强调“智与专”的重要性而轻视“德与红”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
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
二、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
加强师德建设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环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升教师的师德。
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示范作用。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各方面道德的榜样,才能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采取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理应成为所有学校当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和谐校园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①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着师德修养,师德是校园发展的重要动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浓郁的谋事氛围、充实的物质条件、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挚的感情投入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因此,要建设和谐校园,教师是根本。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和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在学校教育和影响学生,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着社会,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催化剂。
一方面,师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道德经学生的“扩散作用”,推广到整个社会上,教化民众,从而导致当前和未来社会风气的改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另一方面,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也起到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
其中,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与社会的互动活动中,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的职业之魂。
因此,千百年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都是我国教师自觉追求的行动准绳。
然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国内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也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
三、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的时代对师德有着不同的要求。
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在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今天,教师除了应该具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团结协作等高尚精神外,还应该凸现以下一些先进的意识:
(一)政治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教师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就是要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争做师德楷模;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诚信意识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师是社会的良知,教师坚守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有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有诚信的学生。
增强教师的诚信意识,就是要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就是要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规范;就是要教师严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人本意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把人文关怀纳入教育教学之中。
首先,要热爱、尊重、帮助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师要用纯真的爱去培养并一个要求学生,用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其次,要肯定和激励学生。
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之火。
教师的主要职责已不在于“教”,而在于“导”;不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四)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而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其次,要不断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紧跟当代知识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再次要创新教育实践,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加强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中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
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使其接替上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的发展。
韩愈《师说》一文,论述了教师不应只是授书,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的观点。
加里宁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靠传承来延续、靠道义来规范的,那些约定俗成而被普遍接受的要求,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规范约束。
教师师德水准是一个国家全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都十分强调并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历来对人民教师始终寄予厚望。
xg11,平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江泽民也讲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我们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全面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
(一)教师师德建设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包括师德在内的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
我们现在倡导的热爱祖国、报效国家、集体主义、勤奋节俭、敬业重教等,不仅为炎黄子孙所遵循,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国家。
无疑,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师德的根基和源泉,而社会主义的教师师德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和优良思想道德的重要方面。
(二)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们重视教师师德建设,是由师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不断成长、需要成才的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学生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以及他们良好品行和学风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其次,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优秀建设人才;第三,教师作为学生的示范,他们的处世哲学、言谈举止乃至穿着打扮都会直接成为学生摹仿的对象。
作为塑造新的一代教师,自身的灵魂必须纯洁和高尚。
(三)教师师德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背景。
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使高校的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新的视野,国家政权等政治力量已经渗入社会各领域,伴随经济、法律等渠道强化对社会的干预,政治与经济等界限明显缩小,成为知识政治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之一的教师政治观念也将发生变化,政治渐次渗入经济体系之中发生作用,政治规范等大量地以非政治的形式出现在教师面前,出现在教师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中。
(四)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日趋信息化的需要。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已快速、全面地渗透到整个人类活动的全部过程。
高等学校是信息的中心,校园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而是信息化的校园。
现代科技、因特网、多媒体技术在日益深入教师生活,在改变他们学习习惯、思想习惯、工作习惯和价值取向。
由于现代科技、因特网所独具的及时性、隐蔽性、开放性、随意性和主动性等特性,使得它有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不平衡,信息流量差距甚大,在互联网上,大量散播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五)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智力需要。
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
要实现十六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是要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在教育,希望在青年一代。
(六)师德建设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发挥影响、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社会体制逐步转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经济不断促进办学体制的转变,更新人们的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渠道,增加办学经费,优化高校人才。
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个别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观、道德观失衡,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搞好学校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在快速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呼唤、期待着人们法治观念、文化修养、社会诚信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高等学府,不但应成为知识创新和现代科技产生的园地,而且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应发挥影响、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成为道德建设的“思想库”、“示范区”和“辐射源”不断地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五、当代师德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一)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是高校的永恒主题应该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它,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如《三育人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守则》《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三育人及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和表彰办法》《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使师德建设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不断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和组织,健全师德建设的工作网络体系,明确具体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组织保障。
再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准确判定、衡量师德水平和师德建设的绩效,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的评价,研究制定完善的师德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评估考核制度,重视评估考核的结果使用。
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不能参与评奖、晋升职称,严重者将取消教师资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保障。
第四,是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师德和“三育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开展师德建设方面的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宣传在师德建设和“三育人”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唱响主旋律,弘扬崇尚进取的奋斗精神,充满激情的创新风格,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表形象,这是构建师德建设的舆论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理念的根本,提倡以人为本的师德,就是提倡回归教育的本源,提倡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师德,其价值取向体现了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体现着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和终身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关心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才干,充实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在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管理者要面向基层、面向教师,为教师在教学环节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注意坚持先进性导向与师德底线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是高知识结构的群体,他们扮演的是“社会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所以高校的师德建设,一定要提倡先进性导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典型和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思想实际状况,在坚持师德建设先进性导向的同时,还要坚持师德建设的底线要求原则。
坚持底线原则,把提倡的和必须做到的区别开来,促进师德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大力开展师德建设的实践活动。
学校各级组织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中,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文化活动。
比如,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开展讲课竞赛、教学观摩,实行教师定点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组织教学检查与评比,组织各种师德研讨会、报告会和演讲会,开展师德主题征文竞赛和主题论坛,开展师德先进个人与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
在育人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把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3]林琨,刘自尊,李士群.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京教育,2004(高教版).
[4]刘瑞平,蒋传东,叶绍灿.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5]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2):
40.
[6]周景.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和时代提升[J].中国林业教育2008
(1):
36-37.
[7]钱焕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8,(201)
[8]柳斌,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教师素质培养手册,总序言,1998,
(1)
[9]马骏,梁积荣,张国春,陕西教育出版社,教师职业道德概述,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1990,(274)
[10]傅维利,高等教育出版社,师德读本,教师职业道德,20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