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8523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docx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

 

绪论

1、土壤资源的特性:

相对不可再生性(治之得宜,地力常新),有限性,质量可变性,

空间分布的固定性。

2、土壤的概念:

地球陆地表面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肥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概念:

土壤从营养条件(水肥)和环境条件(水气热)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或:

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

水、肥、气、热

几点说明:

四大因子相互制约,使土壤及其肥力不断变化且具有生态相对性。

土壤肥力的分类:

来源: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有效性: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在一定生产

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某种土壤是否肥沃,只能针对某种植物或某些生理要求相同的植物

而言,并不是对任何植物而言。

肥沃土壤有广泛的适宜性;生态广谱植物对土壤有广泛适宜性;

特殊植物会对相对应的极端土壤有特殊的耐性。

即适地适作,适地适树,适地适栽。

 

第一章矿物岩石

第一节造岩矿物

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1)矿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3)矿物还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的排列。

  

4)矿物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性质。

 

5)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化学组成:

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以氧、硅、铝、铁最多,SiO2、Al2O3、Fe2O3占矿物质总量的75%以上

分类:

1.原生矿物:

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状态)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矿物。

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第二节成土岩石

岩石:

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都有一定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熔融状态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类型:

喷出岩:

玄武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

花岗岩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各种地质沉积物(早期岩石风化物、生物残体等)在地表或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压紧、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三类。

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颗粒的大小和形状。

以颗粒大小分为:

砾状结构(如砾岩),粒状结构(如沙岩),中粒状结构(如沙岩)

以颗粒形状分为:

角砾状结构(如角砾岩),圆滚状结构(如砾岩)

沉积岩的构造:

指沉积物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

主要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等

主要沉积岩:

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三、变质岩

片麻岩,片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千枚岩

 

第二章岩石风化与土壤母质

第一节

一、岩石的风化作用及类型

风化作用:

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由于作用因子不同,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型,同时进行。

(1)物理风化

机械崩解作用。

在水、风、流水、冰川等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

引起因素:

热力作用岩石受热后引起表层和内部热胀冷缩不同引起。

冰劈作用进入岩石裂缝中的水反复融化与冻结,对岩面产生劈裂作用而引起。

风和流水的作用主要风和流水把岩石表层剥落的碎屑吹走、冲走及磨蚀。

卸荷作用指由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在花岗岩分布区最为常见。

(2)化学风化

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最基本,最重要),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和矿物在生物影响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生物的机械破碎作用:

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岩石机械破碎作用(物理风化)。

例如:

根劈作用

生物的化学分解作用:

某些生物(高等植物根系、地衣、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靠分泌酸类物质分解岩石或矿物(有机酸的络合溶解作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

上述3种风化类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只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各有侧重。

二、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

1、岩石矿物本身的性质:

包括岩石的成分、颜色深浅、粒级组成,有无层理、片理结构及垂直节理等。

2、岩石所处的环境条件:

主要有气候带、植物的盖度、地形条件等。

第二节成土母质

矿物、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因此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成土母质的特性:

相比于原岩,其表面积增加,孔隙得到发展,并可以释放矿质元素。

一、成土母质地球化学类型

碎屑类型、钙积类型、饱和硅铝类型、酸性硅铝化类型、富铁铝化类型

二、成土母质的运积类型

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滨海沉积物湖积物

风积物黄土及黄土状沉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冰川沉积物和冰水沉积物

 

第三章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f(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土壤形成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生物因素中:

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

一般说,成土过程进行得越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越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仍会顽强的保留在土壤中

气候因素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

第二节土壤形成过程

1、有机质聚集过程

(1)腐殖化

植物残体被转化成腐殖质,聚积在土体的上部而形成暗色的腐殖层(黑土层)。

腐殖化过程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2)斑毡化腐殖化程度低的粗腐殖质

(3)泥炭化

提问:

斑毡化和泥炭化的区别

环境条件:

前者是寒温性森林植被下,环境凉湿,后者是低温或过高湿度条件下

分解程度:

前者分解不彻底,可见叶脉;后者半分解状态,仅颜色改变,仍保持原状。

2、粘化过程及其类型:

残积粘化、淋淀粘化

3、脱硅富铝化过程

4、钙化过程

5、灰化过程:

灰化——隐灰化——漂灰

6.潜育化、潴育化和白浆化过程

这三种过程都是由于土体滞积水引起的。

(1)潜育化过程:

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在长期滞水条件下,有机质嫌气分解,Fe、Mn呈还原态,从而形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作潜育层→强烈还原的土层(注意:

Fe、Mn并未移动).

(2)潴育化和白浆化过程:

潴育化和白浆化过程是土壤季节性滞水,在干湿交替环境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潴育化:

受地下水消涨影响的成土过程。

地下水上升,土壤渍水,Fe、Mn还原移动;地下水下降,Fe、Mn氧化淀积。

于是,在结构面上形成黄棕色的铁质锈斑或黑色锰斑→潴育层

★白浆化:

土壤表层季节性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第三节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1.土壤剖面:

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所露出的一段垂直切面。

土壤剖面的构造(或土体构型),是指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2.土壤层次:

大致与地表平行的土壤层次称土层。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层叫发生学土层。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结构、紧实度、植物根系和动物孔穴,湿度,质地,新生体与侵入体

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

侵入体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而是外来入侵土体中的物体,故称作侵入体。

(1)新生体:

A.盐分:

盐霜(类似汗渍)、盐结皮

B.碳酸盐类:

石灰质假菌丝体、假菌膜、石灰结核

C.铁锰化合物:

锈纹、锈斑、铁锰胶膜、铁锰结核、铁子、铁管、铁盘等

D.石膏:

石膏层、石膏晶簇(主要化学成分是CaSO4)。

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2)侵入体:

常见于耕作土壤,如岩石碎片、软体动物的贝壳、根和茎干的残体、动物生命活动的遗骸(洞穴)、人类发生学方面的侵入体(骨骼、器皿、砖、瓦块、炭屑、钱币)、森林土壤中的炭屑等。

意义:

与现代成土过程无关,但有利于弄清成土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作为认为活动历史见证。

 

第四章土壤物质组成

概述:

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组成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次生矿物(风化与成土过程中生成)、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土壤矿物质对肥力的作用:

土壤的立体结构支撑,土壤质量的主体,颗粒大小影响水、气、热状况,继续风化可提供养分,影响离子吸附以及养分的积释。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

是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含量小,但对土壤肥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起关键作用。

土壤有机质来源:

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或分泌物,人为施用的有机肥料

2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生物有机质(新鲜有机质—L层、半分解有机质—F层)

土壤腐殖质(H层)

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成分,占总量的80~90%

土壤有机质的平均碳含量:

58%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1概念:

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放出能量)。

3主要生物有机质的矿化(分解)过程

2)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①水解作用

②氨化作用:

分解含氮有机物(氨基酸)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

③硝化作用:

氨态氮或铵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

其反应如下:

2NH3+3O22HNO2+2H2O+热量

  2HNO2+O22HNO3+热量

④反硝化作用

4矿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温度:

有机质分解最适温度:

20-35℃(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于北方的原因)

(2)湿度和通气状况:

(水田不宜提倡秸秆还田,因为会产生还原气体)

(3)酸碱性:

细菌—中性、放线菌—微碱性、真菌—酸性(3~6)

(4)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C/N比:

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适宜值:

25/1~30/1)

三、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

1.腐殖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把有机质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简单说,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用稀碱溶液处理:

不溶的腐殖物质为胡敏素,剩余溶液用稀酸处理得到沉淀为胡敏酸,黄白色溶液中为富里酸

3腐殖质的性质

1)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共性

胡敏酸和富里酸同属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两性胶体,具胶体特性,如分散性和凝聚性,离子吸附与代换性能等;

主要组成元素有:

C、H、O、N,还有P、S等;

具稳定性,抗微生物分解。

2)胡敏酸的特性

胡敏酸是土壤中溶于稀碱的棕褐色的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胡敏酸缩合度高,分子量大,平均大于25000,高者可达上百万;

胡敏酸的官能团多,所以它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官能团中羧基相对较少,弱酸性;

仅1价盐溶于水,2、3价盐均不溶;

凝聚性好,利于土壤结构形成。

3)富里酸的特性

富里酸是土壤中溶于稀碱也溶于稀酸的黄棕色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富里酸的缩合度相对较低,分子量较胡敏酸小(3000~6000);

羧基官能团相对较多,酸性较强;

其1、2、3价盐皆溶于水;络合溶解能力强。

分散性高,移动性大;凝聚性相对较差,对土壤结构形成的作用相对较小。

4、腐殖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外因:

冷凉气候和过湿水分状况利于腐殖质积累,湿热气候和排水良好条件则利于有机质矿化。

内因:

大多数草本植物或阔叶树残体(盐基较高)有利于形成胡敏酸类为主的腐殖质;针叶树残体利于形成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质(森林土壤中多)。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调节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植物养分主要来源之一N(全氮90-98%),P(全磷20-50%),K…..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类激素

★促进土壤微生物和动物活动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良结构,增强蓄水通气性

★提高土壤保肥性和缓冲性

★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P及金属元素

★减轻重金属污染

★固定农药等有机污染物

★影响全球碳平衡

 

第五章土壤的物理性质——质地,结构,孔性

第一节土壤质地

土壤粒级:

按照土粒直径大小和性质而划分的土粒级别。

石砾>2mm>砂粒>0.02mm>粉粒>0.002mm>粘粒。

粒级性质: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分类依据: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我国土壤质地由南至北一次可大致划分为粘性土,壤性土,砂性土三级。

三角坐标系的读取方法。

一、质地与土壤肥力——水、肥、气、热与耕性

砂性土:

通透而不保蓄,养分少,温度高(热性土),耕性好,发小不发老

粘性土:

保蓄而难通透,养分多,温度低(冷性土),发老不发小

壤性土:

砂粘程度适中,通透而且具有保蓄性,养分丰富,老苗小苗都可以发

第二节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

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土壤结构或结构体。

主要类型:

团粒与粒状结构(蚂蚁蛋,良好的结构)块状结构(土坷垃)柱状结构(立土)片状结构(卧土,平搓土)核状结构(蒜瓣土,牛肝土)

第三节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隙:

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

土壤孔隙度:

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土壤中空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容重:

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土壤(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烘干质量

它表示土壤的紧实程度,适宜范围1.14~1.26克每立方厘米

土壤孔隙类型:

非活性空隙(小于0.002mm),其中的水不能被植物所吸收,该类孔隙多的土壤耕性差,粘着力强。

毛管空隙(介于0.02mm与0.002mm之间),具毛管作用,水易被吸收

通气孔隙(大于0.02mm),不能存水,用于通气。

适宜孔隙标准:

耕层孔隙度:

50~56%

通气孔隙度:

8~10%

 

第六章土壤水、气、热状况

第一节、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

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空隙中的稀溶液。

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按物态:

固态(冰晶),气态(水汽),液态(主要)

液态水包括:

膜状水(松束缚水)

吸湿水达到饱和后继续吸附的水——部分有效

吸湿水(紧束缚水)——无效

毛管水(支持毛管水【河谷及泛滥平原】,悬着毛管水)

由于毛细作用而保留在土壤孔隙中的水——有效

重力水:

会因重力而发生移动的水——部分有效

地下水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层厚度

三、土壤水分能量

1、土水势:

将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可逆的移到和它温度相同,出于参比状态水池时所做的功是负值,包括:

基质势(主要),渗透势,压力势(气压势和静水压势),重力势

用Pa或MPa表示

2、土壤水吸力:

及土壤对水的吸持能力,是正值,土壤的水分越饱和,水吸力越小

3、土壤水势与水分运动:

趋势是从水势高移动到水势低的地方,并释放能量。

第二节土壤空气

定义:

土壤孔隙中的气体

组成特点:

二氧化碳按量高,水汽含量高,具有还原性气体

第三节土壤热状况

定义:

土体中热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来源:

太阳辐射,地热传导,化学反应热,有机物分解

土壤热容量:

单位质量(容积)的土壤升高单位温度所需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

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土壤截面的热量,反应土壤传导热量的难易程度

 

第七章土壤化学性质

第一节土壤胶体

1、概念:

直径小于1~2微米的土壤微粒

2、种类、组成:

按化学成分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无机胶体(矿质胶体)

土壤粘土矿物带电:

同晶代换作用:

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一种现象

4、有机胶体:

土壤中一类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是腐

殖质,其次还有少量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糖类高分子。

5、有机无机复合体:

腐殖质与矿质粘粒通过化学键结合,是形成土壤良好结构的基础

6、土壤胶体的性质:

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带电性(主要原因是表面分子自身解离)

依据时间性可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永久电荷:

风化过程中的同晶置换导致

可变电荷:

土壤随pH条件改变而改变的电荷

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凝聚性三价铁最高,钠

离子最小,分散性相反)

第二节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定义:

土壤胶体微粒扩散层中离子与土壤溶液的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阳离子交换作用:

特点:

等量可逆随温

阳离子交换量:

一定pH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阳离子总量,单位cmol/kg

土壤交换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标准,交换量越大,保肥力越好。

我国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到北由西向东增多。

阳离子分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只有氢、铝离子)阳离子交换量为其上两类离子的总和

盐基饱和度:

交换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阴离子交换作用:

磷酸根吸附作用最大,硅酸根次之

第三节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我国土壤pH一般在4~9之间

东南酸西北碱

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

水电离,二氧化碳溶于水,微生物分解出的酸,氧

化作用出现的酸,酸雨

土壤酸度类型:

活性酸度(游离氢离子)与潜性酸度(吸附的氢铝离子)

潜性酸分类:

交换性酸度(由中性盐交换出来,是潜性酸的大部分,而且可逆)以及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浸提表现)

用水和中性盐分别浸提同一土壤,中性盐的pH小

因为代换出了可水解的致酸离子

土壤缓冲性:

土壤具有的抵抗少量酸碱而不使pH发生变化的能力

产生原因:

1、土壤中有许多弱酸

2、土壤具有阳离子交换作用(主要作用)

土壤酸碱性对微生物有影响、对土壤胶体带电性的影响,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大部分适宜于微酸到微碱,强碱性一般不能生长植物)

第八章土壤养分与施肥

第一节植物必须营养元素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2、必需营养元素分组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及种类

(一)标准

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

2、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

3、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除去必需元素外,其余为非必需元素,其中包括有益元素(有针对性)

(二)分组

大量元素:

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量大,占植物体干重的0.05%-5%。

C、H、O、N、P、K、Ca、Mg、S

微量元素:

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量小,一般占植物干重的10-5-10-1%,包括Fe、Mn、Cu、Zn、Mo、Cl、B、Ni。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根据植物的需要量来分的,而非根据各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

N,大量元素,植物—2%,土壤—0.1%;

Fe,微量元素,植物—0.01%,土壤—3.5%。

土壤养分的来源:

矿质风化释放,有机质分解,生物固定,大气降水,人为施肥

土壤养分的消耗:

植物吸收(主要),淋溶损失,径流流失,还原为气体释放,人为损失

第二节土壤的氮素营养

(三)土壤中氮的形态与植物有效性

1、有机态氮:

存在于土壤有机物质中的氮,一般占全氮的98%以上。

(1)难矿化有机氮:

腐殖质氮(胡敏酸氮、富里酸氮)为主,结构稳定,难以被分解,迟效性氮,占有机氮总量的80%。

(2)易矿化有机氮:

生物残体及半分解产物中的有机氮,近期内可矿化,如核酸、蛋白质、酰胺、氨基糖等,有效性氮。

(3)可溶性有机氮:

少量游离氨基酸等,约0.1~几个mg/kg,对植物直接有效,<全氮5%。

2、矿质态氮(无机态氮):

一般由有机氮矿化而来,大都不足全氮的2%。

(1)固定态铵(NH4+):

土壤粘土矿物中固定的铵离子,含量一般几十~几百mg/kg,一般迟效,仅晶格膨胀或破裂时才能释放。

(2)吸附态铵(NH4+):

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铵,一般十几~几十mg/kg,能解析,速效。

(3)水溶态氮:

溶于土壤溶液中的NH4+和NO3-,对植物直接有效。

——NH4+、NO3-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

(四)植物的氮素缺乏与过剩

1、氮素缺乏: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黄化,根冠比较大,分枝、分蘖少,早衰、早熟,结实率低,籽实少,产量低,品质差。

缺素首先出现在下部老叶上

2、氮素过多

植株徒长,贪青晚熟。

枝叶茂盛,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碳水化合物消耗太多,使茎杆细弱,机械强度小,易受机械损伤(倒伏);体内可溶性氮化合物过多,容易遭受病虫害;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瓜果的含糖量降低,风味差,不耐贮藏,品质低;叶菜类植物中硝酸盐高,危害健康。

第三节土壤的磷素营养

二、土壤磷的形态

(一)无机态磷,占全磷的85-20%

矿物态水溶态吸附态相互平衡

1、水溶态磷—土壤溶液中的磷

H2PO4-(最易被吸收)、HPO42-(其次)、PO43-(最难被吸收)

(二)有机态磷,占全磷的15-80%

三、土壤磷素养分衡量指标

1、全磷:

不能作为衡量磷素供应能力的确切指标,只是表达土壤磷素养分贮备(或潜力)的相对指标。

2、速效磷:

包括水溶性磷、部分或全部吸附态磷和易矿化有机磷以及某些易溶解的沉淀态磷酸盐。

测定时浸提剂不同测定结果也不同。

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近期的供磷水平,但含量低,季节波动大,需在生长季定期监测才能确切说明问题。

四、缺磷症状

矮小,瘦弱,落花落果多,植株呈紫红色。

植物缺磷的症状常首先出现在老叶,植株的缺磷首先从老的器官开始

第四节土壤与植物体内的钾素

一、形态:

分为矿物态钾、缓效态钾以及速效态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

速效性钾是植物可以利用的形态

四、钾在植物中的作用

(一)促进酶的活化

(二)促进光能利用,增强光合作用

(三)促进糖代谢

(四)促进蛋白质合成

(五)参与细胞渗透调节作用

(六)增强作物抗性抗寒抗旱抗病抗倒伏

五、植物缺钾的一般症状:

缺钾症状出现在中后期,老叶尖端和边缘发黄,进而变褐色,渐次枯萎,但叶脉两侧和中部仍为绿色

第五节肥料与林木施肥

一、氮肥

1、铵态氮肥:

主要有硫酸铵、氯化铵

硫铵物理性质稳定分解温度高(≥280oC),不易吸湿,易溶于水。

氯化铵和硫铵一样,均属生理酸性肥料

2、硝态氮肥

(1)硝酸铵具有极易溶于水,吸湿性极强以及易燃、易爆

(2)硝酸钙硝酸钙属弱的生理碱性肥料

3、酰胺态氮肥尿素和石灰氮

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品种

4长效氮肥

二、磷肥:

水溶性磷肥、弱酸性磷肥、难溶性磷肥

三、钾肥

1、氯化钾:

吸湿性不大,但长期贮存后也会结块;特别是含杂质较多时,吸湿性即增大,更容易结块。

易溶于水,是速效性钾肥

2、硫酸钾:

易溶于水,也是速效性钾肥。

吸湿性较小,贮存时不易结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