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8092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篇一: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全集(下)】

总第1、2课时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教学设计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

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

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

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

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据希腊神话描写,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

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

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

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的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溶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

(三)、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研究问题:

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

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

自然形象是什么?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

学生发言。

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

2、问题:

(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

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发言:

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

3、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

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

(2)如何保护自然?

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作业要求:

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

(五)、学习活动小结。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

(二)活动三:

讨论与解释:

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1、作者感情的体会:

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

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

《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凡高布面油画72.5x91.5cm圣-雷米时期:

1889年9月初伦敦:

国立画廊

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群虾图》齐白石中国画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

四十岁后,曾先后五次游历各地。

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度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工诗,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出版有《齐白石画集》、《齐白石作品集》、《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多种。

齐白石植根传统,师法造化的国画大师。

他把前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会得很深刻,其画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风格刚健鲜活、诙谐幽默。

齐白石作画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

其章法多是信手拈来,随意而成,极为简括大气。

反映在造型方面,有时脱略形迹,离形而以神会求似,有时则模写物象纤毫毕现。

尤喜将阔笔大写的花卉与工细草虫合于一图,以求相反相成之韵趣。

以其画风发展来看,早年笔墨较清新整饬,中年以后渐趋雄肆,晚年则炉火纯青,真率自然,不假修饰。

齐白石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神韵充盈。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此图中写九只虾,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

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

——李苦禅)(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

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极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叶浅予)

讨论解释:

(1)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

(2)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

学生讨论,并尝试对比作出解释。

教师发言:

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

研究问题:

(1)艺术是什么?

(2)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

为什么?

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略。

教师适当提示: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

再请学生联系作品数幅,谈谈对艺术创造的理解。

(三)活动四:

体验与评价:

创作与审美。

1、创作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赏课本作品和增补作品思考:

是否是作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活动?

体会方法:

(1)学生亲自实践作品局部,体会感受。

(2)教师示范作品局部加强感受。

(3)请有绘画经验的学生谈感受。

2、审美体验,评价:

结合本单元内容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互谈感受。

作业要求:

选择作品一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写感受,大胆发表见解。

总第3、4、5、6、7课时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第一课: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拓展.以各种美术活动为引线,

【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2015最新版)修改后】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第二课----------美术是个大家族

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

第一课----------小伙伴

第二课----------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第三课----------我们的风采

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

第一课----------有创意的字

第二课----------精美的报刊---版式设计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第二课----------设计我们的校园

第五单元: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

欣赏?

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

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

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

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

雪》。

2、教师活动:

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

提出讨论:

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

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

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

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

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教学反思】

第二课美术是个大家族

学习领域:

欣赏?

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术学科特征及美术的主要门类。

过程与方法:

掌握美术作品中不同门类所涵盖的种类和代表种类的风格特征。

了解美术作品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外,还是兼具使用功能的艺术门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美术作品正以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证明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促进着世界多元化的传承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区别,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难点:

掌握学生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阶段

1、给你一个机会装饰你自己的房间,你会选择哪些物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感受美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生活处处离不开美术,并总结出美术的四大门类,引出课题——美术是个大家族。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讨论:

什么是绘画?

你能说出几种绘画形式?

2、教师在解释绘画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不同绘画种类。

学生思考、认真观察。

3、以小故事形式分别向学生介绍梵高的《向日葵》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学生欣赏与思考。

4、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一张画。

学生讨论并回答。

5、让学生以企业家的身份在短时间内为自己公司设计一个商标。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做简单说明。

6、借助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讲解艺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类。

7、结合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区分浮雕、圆雕与透雕,说说他们都有什么功能。

学生思考,认真参与。

8、播放秦始皇陵与四大石窟的视频。

9、播放不同地区的建筑在外形、材料、建筑风格上的区别。

让学生尝试着述说不同建筑的风格。

10、对于刚刚所学的门类你更喜欢哪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做课后总结。

【作业布置】

通过本课学习,列举美术四大门类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反思】

【篇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1课时

3-4周《色彩的魅力》2课时

5-6周《春天的畅想》2课时

7周《凝练的视觉符号》2课时

8周《亲切的使者》1课时

9周《喜悦与收获》1课时

10-11周《招贴—广而告之》1课时

12-13周《盛情邀请》2课时

14-15周《独特的装扮》2课时

16周《平面设计的盛宴》2课时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时:

1课时(总课时:

第1课时,2013/2/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

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

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

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

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4、展示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反思】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

2、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3、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课时:

1课时(总课时:

第2课时,2013/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

境的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

难点:

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播放课件,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看看你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

2、发展阶段:

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

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探讨。

主要围绕问题:

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

这样表现有何效果?

从画面的构图、构思及不同寻常的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讲解齐白石的《青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