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的思考.docx
《关于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的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的思考
关于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的思考
梳理我国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建议:
学科定性评审专家结构应合理,来源应广泛,专家评审的学科应唯一;定性评价指标宜粗略,定性指标的评判结果宜用等级加以区分;核心期刊表的最终排序宜采用综合法,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评审可省去定性评价。
核心期刊;定性评价;专家评审
核心期刊评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国内核心期刊的研制单位大多采用基于文献计量指标的定量评价和基于学科专家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各家研制单位选取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虽各有侧重,但自成体系。
关于核心期刊定量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的不足和建议,已有相关文献报道[1-4],而关于核心期刊定性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鲜见文献报道[4]。
鉴于此,本文拟对国内核心期刊的定性评价现状作一全面梳理,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旨在使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合理。
1 我国核心期刊定性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较有影响的核心期刊表(来源期刊表)主要有以下6种,它们各自的定性评价情况如下。
1.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5](以下简称《总览》)2008年版的定性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选聘核心期刊评审专家。
广泛收集学科专家(正高职称)信息,邀请他们参加核心期刊评审工作。
第二,通过网络进行专家评审。
发送专家评审的材料包括:
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介绍、专家评审原则、专家评审方法说明和学科送审期刊表。
专家评审内容为:
调整核心期刊排序、调整核心期刊表、增补优秀学术期刊进入核心期刊表、修改学科核心期刊数量。
第三,汇总定性评价数据,确定新的核心期刊表。
《总览》的定性评价是国内核心期刊定性评价中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核心期刊定性评审。
研制单位创建了专门的核心期刊评审网站,评审专家只需登录网站根据自己对学科期刊的整体感知,来调整核心期刊的排序,即可完成评审工作。
1.2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6](以下简称《要览》)2008年版的定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专家论证部分,具体过程为:
首先,邀请各学科的部分权威专家和上一版核心期刊编辑部的部分专家参加评审;然后,专家根据定量分析形成的排序表对备选期刊从期刊学术性、论文的学理性和创新性、编辑质量、学术规范性、刊物公信度等5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打分;最后,根据专家所给分值和定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专家评分总值。
《要览》的定性评价除了体现在同行专家的定性评价上,还体现在研制者自己对期刊的定性评价。
对于一些含有通信类、资料类、数据指标类、工具索引类内容的学术期刊,虽然量化指标很高,但是学理性很弱,学术含量不高。
研制者从核心期刊的名单中去除了这类学术性不高的期刊。
1.3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7](以下简称《报告》)是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共同研发和编著的,是国内外期刊评价中第一种分类分级排行榜和权威与核心期刊指南。
共有6170种中文学术期刊参与评价,在分学科评价中遴选出权威期刊311种,核心期刊957种。
《报告》的定性评价概况是:
由学科专家、期刊编辑专家和学科馆员组成评审专家队伍;对各学科排名前25%的期刊从文章质量、作者构成,专家或读者使用、阅读情况,出版发行情况,编校质量,社会声誉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如有优秀学术期刊不在被评审列表中,专家可以进行增补;根据专家所给分值和定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专家评分总值。
由于专家评审表的回收率不太理想,而且专家对同一类期刊的评审结果差异较大[7],研制者给定性评价部分的权重较低(0.05)。
因此,《报告》的定性评价只能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4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审查和选择来源期刊的标准[8]是:
期刊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期刊编辑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情况、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评审机制、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定量分析、特殊情况的统计考虑(照顾新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期刊、照顾边远地区以及新发展地区的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定性评价是:
建立由全国各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CSTPCD来源期刊学术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按上述标准负责对定量分析处理获得的初选期刊进行审查评议,并签署专家小组评审意见。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选择和调整,主要考虑文献来源的完整性,因而定性指标较多,且定性评价占有相对较大的分量。
1.5 CSSCI来源期刊
CSSCI的选刊指标[9]为:
他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
这两项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可见,CSSCI来源期刊的选取主要依靠定量评价。
对CSSCI来源期刊的定性评价主要体现在:
为了兼顾地区和学科的发展,更为科学地考虑期刊的学科布局和地区布局,对于一些没有期刊进入CSSCI来源期刊的学科和地区,CSSCI给予特别的政策,如在该学科或该地区范围内选择指标值最靠前的期刊进入CSSCI[9]。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取主要依靠量化指标做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只是起补充作用。
1.6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CSCD来源期刊的定性评价方式为:
由学术领域科研专家,期刊出版、编辑专家,文献计量学专家组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委员会”,委员会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负责来源期刊调整、审定工作。
CSCD来源期刊的调整与审定,主要依靠客观数据,专家定性评价只起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
不同的核心期刊表(来源期刊表)的评定都有定性评价过程,只是定性评价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有的起主要作用,有的起辅助作用;3种核心期刊表的定性评价比3种来源期刊表的定性评价相对完善,可操作性较强,透明度较高,公正性较强。
鉴于上述3种核心期刊表的社会影响较大,公开的定性评价材料较多,下面拟对上述3种核心期刊表定性评价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
2 定性评价专家的选择
对期刊进行定性评价,专家的遴选至关重要。
专家的学科背景、学术水平、道德水准直接影响评选结果的客观公正。
同时,专家结构、单位来源等对评审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2.1 专家结构应合理
《总览》的评审专家均为具有正高职称的学科专家,《要览》的评审专家为学科权威专家和核心期刊编辑部的专家,《报告》的评审专家为学科专家、期刊编辑专家和学科馆员。
三者相比,可以认为《报告》的评审专家构成是最合理的。
学科专家是文献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最有发言权;期刊编辑专家是文献的加工者和发行者,对期刊的学术规范最知情;学科馆员是文献的传播者和提供者,对期刊的使用情况最了解。
这三类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期刊进行比较客观的评审。
当然,学科专家应是定性评价的主体,学科馆员和期刊专家是学科专家评审的有益补充。
2.2 专家来源应广泛
学科专家不仅应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也应有生产企业、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不仅应有上一版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也应有非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
另外,对具体的单个学科而言,专家来源不应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单位,以免对评审产生负面影响。
如2008年版《总览》轻工业类中有两家单位的评审专家人数分别占到了该学科评审专家总人数的17%和9.7%,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2008年版《总览》共有来自3283个单位的5529位专家参与了期刊评审,可见专家来源是相当广泛的。
2008年版《要览》没有公布评审专家的具体工作单位和名单,《报告》只公布了少部分评审专家名单,没有公布工作单位,原因是有些评审专家不愿意透露其姓名和单位。
其实,公布参与核心期刊评审的专家名单,不仅是学科专家的荣誉,更是研制单位的一种责任,这样有利于接受广大期刊的监督。
3 专家评审内容的确定
2008年版《总览》的专家评审内容主要为调整核心期刊排序和数量、增补核心期刊,而《要览》和《报告》的主要评审内容是分别按列出的评审指标打分。
为了使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最好设置一些评价指标,但不宜过细,既然是定性评价,各指标评价结果宜用等级区分。
3.1 评价指标宜粗略
2008年版《要览》的定性评价指标为期刊学术性、论文的学理性和创新性、编辑质量、学术规范性、刊物公信度,《报告》的定性评价指标为文章质量、作者构成,专家或读者使用、阅读情况,出版发行情况,编校质量,社会声誉。
核心期刊的评审不等于期刊的评等、评优,核心期刊评审强调的是期刊的学术质量。
因此,《要览》和《报告》的定性评价指标是值得商榷的。
评价指标“编校质量”、“作者构成”、“出版发行情况”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不宜列为评价指标。
期刊的定性考查指标宜粗不宜细,大致可由三部分构成,即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包括稿件评审规范、引文规范、著录规范等)和使用情况,其中,学术质量应占较大的权重。
3.2 评判结果宜模糊
《要览》和《报告》分别赋予了定性评价指标不同的分值,专家对照指标说明来进行打分。
定性评价是专家根据自己对期刊掌握的信息,对期刊的一种综合感知,这种感知本身是比较模糊的,让专家给出具体的分值是不合适的。
但这种感知可以用等级来区分,如优、良、中、差、劣。
结合不同定性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数学的知识不难得出定性评价的总分值。
4 定性评价的权重
尽管3种核心期刊表采用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但三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总览》自称是“以定量评价为依据,以专家定性评审为补充”[5],即评审专家对送审期刊表进行评审,汇总后直接得出核心期刊表;《要览》和《报告》则是分别赋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核心期刊表。
4.1 最终排序宜用综合法
《总览》采用的综合评价法是分阶段性的:
前阶段用定量评价得出备选核心期刊表,后阶段用定性评价得出最终核心期刊表。
可以看出,《总览》的定性评价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性评价结果即为最终评审结果,《总览》的定性评价赋予评审专家的权力过大。
《要览》和《报告》的最终评定结果是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加权处理而得到的,如果定性评价部分的权重适当,评审结果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4.2 定性评价权重待探索
《要览》和《报告》赋予定性评价的权重分别为0.3和0.05,可见,《要览》的定性评价占有较大的份量,而《报告》的定性评价作用相对较弱。
至于定性评价部分的权重取多大为宜,有待于核心期刊评定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要览》和《报告》在进行定性评价时,送给评审专家的备选核心期刊表最好不按定量评价结果排序,可以按期刊刊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排序,这样可避免定量评价结果对评审专家产生影响,排除“先入为主”定势的干扰,真实地反映评审专家的意图。
5 定性评价不应流于形式
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会遇到许多特殊的情况,有些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走形式。
5.1 综合性期刊应区别对待
由于综合性核心期刊数量较多,如《总览》有5个综合性类目核心期刊表,仅综合性自然科学技术类就有核心期刊120种,《报告》中的4类高校学报均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仅理工类学报就有权威和核心期刊100种,《要览》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也有81种。
综合性学术期刊包含的学科或分支学科很多,任何一位专家不可能知晓每个学科,更不可能仔细翻阅过每一种评审期刊;所以,让某一学科专家来评审综合性学术期刊犹如盲人摸象,只知局部不见整体。
与其这样,不如直接采用定量评价的结果,省去专家定性评价部分。
5.2 专家评审的学科应唯一
2008年版《总览》对专家评审学科数量规定不超过3个。
实际上,有部分专家参加了2〜3个学科的评审,如有位专家既参加了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的评审,又参加了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的评审。
同一专家对学科跨度如此之大的多学科进行评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在令人担忧。
最好请评审专家参与评审自己最精通学科的期刊。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专家评审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减少非学术因素对专家评审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何荣利.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
(1):
46?
C48.
[2] 张薇,白葆红,万园园.科技类核心期刊评价的缺憾分析[J].编辑学报,2007,19(5):
395?
C397.
[3] 李西民.关于核心期刊的定义及对完善核心期刊评价的建议[J].河南科学,2009,27(12):
1617?
C1620.
[4] 金铁成.对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几点看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
323?
C324.
[5] 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8年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姜晓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 邱均平,燕今伟,周明华,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选刊标准及申请程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
177?
C178.
[9] 苏新宁.入选CSSCI来源期刊应关注的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
C10?
C16(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