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7444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docx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篇一】“美国人是怎样评价土壤可蚀性的?

他们用的是一套数量化的方法┈”“要做土壤可蚀性诺模图,必须获得四个因素的变量┈”4月7日,在北校区8号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教授正在给资源环境学院2014级60余名本科生上课,语调抑扬,侃侃而谈。

他时而走到黑板前书写,时而踱步至学生中间讲授,时而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都专注听讲。

课间休息时,又有一些学生围过来,向他请教。

已经59岁的**,讲起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旁征博引,如数家珍,那种自如与自信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享受。

从教33年来,**教授收获不凡:

他是**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第九届**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省等科技进步奖6项。

面对诸多殊荣,**很淡然:

“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薪火相传 以良师为榜样做一件事,就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

这是**一贯的人生信念。

这种信念早在他当年的知青插队生活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1976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在家乡**省黄陵县侯庄乡插队,担任村副队长与乡亲们一起平土地、修梯田。

那是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磨炼年轻人意志的生活。

**以自己的勤奋和吃苦劲赢得了家乡群众的赞许,在这里不仅光荣入了党还被派往另一个村子做党支部副书记。

也是带着这股“闯劲”,当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吹进黄陵时,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大学地理系。

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回忆,工作后的几年里,他都在向王佑民、刘秉正、田泽生和包忠漠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学习如何讲课,并坚持“老师们在上面讲,我和学生一起在下面听,做笔记”。

1984年春季开学,**才在刘秉正老师的指导下正式讲授专业基础课---“地质地貌学”。

开始上课时他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学生提问,我答不上来”,为此,**非常重视课前准备。

为了备好每一节课,他光写方格纸教案就有二十余页,还要把知识重点、难点写在手掌大小的卡片上。

“总之,一切都了熟于心后,我上课就基本上做到了脱稿讲授”。

直到现在,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时,**都要提前把多媒体课件看一遍,从不马虎。

王佑民老师重视基本概念,讲课条理非常清楚,要求严格,“我在讲‘矿物溶解度’一课时,他不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课。

”刘秉正老师声音洪亮,讲课有激情,对待学生和年轻教师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言传更重身教。

提起曾经指导帮助过自己的良师们,**满含感激,“我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所学到的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认真和敬业”。

追求卓越 以科研促教学“讲课,重在于讲,而不是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多方面来打造自己。

他以自己所教课程为基础,按教材出版的时序进行仔细阅读,追根溯源,破解难点与疑点,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把专业课程体系比作一个人,那么我所要教授的课程到底是这个人的胳膊还是腿,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他博览群书,努力扩大知识面,“那时候没有网络,一有空就钻图书馆查资料做笔记”。

1997年,在刘秉正老师的引领下将前辈积累的材料搜集、整理、提炼,编写成《土壤侵蚀》一书,填补了国内该教材的空白。

他还注重与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实验室等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2012年他组织全国一百余名专家编写出版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系列教材十一部。

他主编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图集》和《水土保持规划学》等教材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主编的简明读本《水土保持概论》被全国高校专业与非专业课程普遍采用,首次发行1.6万册,再版发行达到2万册。

在他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十余年来我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全国一直排名第一,为五星级专业。

怎么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认为,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不做科研对课程内容就理解不深,对知识前沿就了解不足,所教学生难以进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

”从六五期间参与刺槐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开始,一直到十二五期间主持地表糙度研究,**的身影不是在校内水工实验室,就是在黄土高原实体流域现场。

“这对促进我的教学作用巨大”,**说,最新主编与出版的《土壤侵蚀学》教材就有近30%的内容来源于所带领团队长期科研的成果。

随着教龄的增加,他所讲的课程由地质地貌学,也扩展到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水土保持规划、土壤侵蚀力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态、自然地理学等,教学对象也由本科生扩展到硕士生、博士生。

怎样教好书?

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体会是:

“精读与博览、观察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并举可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命不息 育桃李而不辍哈萨克族青年努尔模达•达拉拜1999年考进资源环境学院,成为**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又师从**攻读硕士,2013年已身为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师的他再次回到母校追随吴老师攻读博士。

“大三时,吴老师给我们带水土保持原理和水土保持规划两门课,他讲课全面深刻,特别是能抓到关键点,让人一下子明白”,想为新疆建设做更大贡献的努尔模达•达拉拜没有选择去大城市深造,“我的偶像在这里,专业领头人在这里”,他再回母校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吴老师一样,“让我的学生受益。

”提起**老师,2011年由吉林农业大学考入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路培眼眶泛红,“吴老师是我的恩师,是他给了我自信”,路培说,吴老师看着挺严肃,其实平易近人,慈祥亲切,“专业上最白痴的问题我也敢问他,他讲的比网上能查到的还要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特别让路培印象深刻的就是吴老师的拼劲,工作干不完不休息。

本来没有读博计划的她,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留下来继续学习,“我想跟着吴老师再提升自己”。

新学期,吴老师的课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既有本科生、研究生的,也有成人教育的。

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5级新生还开有一个专题研讨课,“是关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小班教学,还要带学生去野外参观实习”。

转身查看课表时,他的背影已明显不再轻快挺拔。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这是**在名师心得里所写的一段话。

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说,薪火相传,在学校的历史长河里,“但愿我这个教书匠是一个称职的传承者”。

【篇二】**,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

曾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一定要把基本功训练扎实”198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林科技大学(原**农业大学)水利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刚参加工作那会,我们是不允许上讲台的,必须接受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告诉记者,他从参加工作到正式站上讲台,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

其他老师上课,**就提着小黑板、挂图,跟着老师听课。

老师带学生做实验,他也跟着帮忙。

此外,他还要为学生批改作业。

“上课前,我要在小黑板上把老师讲课所需要的工程图、示例图等画好、画整齐,供老师用。

上课的时候,我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课、做笔记,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不同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技巧。

”经过长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后,教研室会安排他进行试讲。

大到授课大纲,小到板书、站姿、语气、手势,老师们都会认真、诚恳地指出存在的不足。

试讲通过后,才能单独带课。

“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那时候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就不可能有现在三尺讲台上的驾轻就熟。

”**由衷感叹道。

水建学院青年教师侯会静告诉记者,**是她入职以来的指导老师,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从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予以细心指导和帮助。

“蔡老师气质儒雅、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受师生尊敬和喜爱,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抓好教学是我应尽的天职”从教30多年,无论身份、角色如何转换,**始终没离开过三尺讲台,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用他的话来说:

“搞好教学是我应尽的天职。

”**担任院长近10年。

期间,他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狠抓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室、学风建设,为学院本科教学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评**省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是我国第4个通过认证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是我校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教学示范工程;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开展学生学业预警,建立了学院与学生、家长的良好沟通机制。

学生家长赵女士在给**的信中这样写道:

“尊敬蔡院长,真诚感谢您对孩子的精心培育和关怀呵护,作为家长,我们将积极配合学院,共同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很忙。

但不论如何忙碌,只要与教学工作发生冲突,他一定会把其他事先放一边,优先保证教学。

近几年,**主要给本科生讲授“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和“新生研讨课”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秋季学期。

每每这时,**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

课表一经排定,就不轻易调课,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秩序。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很难把概念和问题讲清、讲透。

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一个个枯燥的概念讲清楚,成了**经常思考的问题。

“调亏灌溉”“非充分灌溉”是“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课上两个非常重要却又常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为了把概念讲清楚,**可谓费尽心思,最后终于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让问题迎刃而解。

“我把‘调亏灌溉’比喻成‘富人家的小孩’,平时要穷养,等真正需要钱时把钱给够;把‘非充分灌溉’比喻成‘穷人家的孩子’,钱不够花,所以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效益最大化。

这样同学们就一下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了”。

2012级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熊曼玲告诉记者,蔡老师讲课形象、生动,知识点讲解透彻、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很享受上课带来的乐趣。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事记挂在心。

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到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考察。

每到一处,**总是专门找有问题的地方照相,收集第一手的教学实例,以至于人家以为他专门来挑毛病呢。

“这样的教学实例太难得了,我必须照下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上。

”**说。

在灌溉渠道的规划设计教学中,**从甘肃引大灌区的渠道冻胀破坏问题出发,针对我国**寒冷地区的特点加强了渠道抗冻胀的有关内容;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把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国内外相关争论和不同观点介绍给同学们。

此外,**还注意把国际上的实例引入课程教学,如把日本的排水工程、韩国的围海造田工程、美国西部大平原的喷灌工程等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常常主动走近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深受学生爱戴。

戚向风是水建学院2012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他告诉记者:

“上大二时要做科创项目,而蔡老师是这方面的大专家。

我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蔡老师打电话,请他给我们指导。

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当天晚上8点就把我们叫到他办公室,给我们以细心指导和帮助。

他对我们的关爱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姚付启是**的博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

“有一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我给蔡老师打电话说明问题,蔡老师当时不在杨凌,他从外地驱车50多公里赶到试验地,当时看到蔡老师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王晓文对记者说:

“蔡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选择他作为我的导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做强科研以反哺教学参加工作30多年,**紧密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针对当前节水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21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项。

“我始终认为,科研和教学并不冲突。

科研搞得好可以为教学提供典型的教学素材,从而反哺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说。

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跟踪科技发展的能力,加深大家对专业课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作物灌溉制度部分课程讲授时,他会向同学们讲解作物非充分灌溉的一些新的进展,补充了水稻非充分灌溉的相关内容和作物水分亏缺判别新技术等;在讲授作物需水量时,补充了国际上通用的FAO-56计算方法和缺水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的相关内容;在讲授灌溉技术部分时,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内容和技术发展趋势。

采访最后,**深情地说:

“从教30多年,最深刻的体会是当一个普通教师容易,但当一个被学生认可的好教师很不容易。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学习,争取做一个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满意的好老师。

”【篇三】“老师,这是什么病害啊?

”“大家靠拢些,这位同学采集的这片叶子非常有意思,不仔细观察肯定把它当病害,但这是典型的虫害,看——是旋纹潜叶蛾……”5月16日,乾县临平镇锁阳村的一处果园,植保学院的**教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植物病害。

每年的5月份,是植保学院植保专业大二100多名学生“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实习。

实习持续两周,足迹遍布太白县,眉县,陈仓区,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杨凌区,从常规大田到温室大棚,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麦田、果园、菜地,从书本上的理论走进真正的“植病”世界。

今年已55岁的**,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站讲台、带实习已成为习惯。

她乐呵呵地说:

“带学生实习就像春游一样,多好,当老师多幸福!

”上课是第一责任1985年,**第一次站上了人生讲台。

人生第一堂授课距离今天,已过去了31年的时间,但那堂课的场景和细节对**来说,仍历历在目。

“心里紧张死了,虽然自己做了充分准备,同学们反响也还好,但讲下来我还是不满意。

”1982年,**从**农学院毕业后分配至**省果树研究所从事果树病害研究和田间防治,1985年在**农业大学任教至今。

尽管3年的研究工作经验为她的教学实习和课程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还是很认真地跟随植保系的老教师,特别是她的指导教师程廉老师学习备课、讲课、做教案,认真地琢磨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孙马是园艺系92级学生,93年做的“果树病理学”笔记字迹工整,保存完好,他对**老师充满了尊敬。

“黄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讲课特别流畅,能深深地抓住同学的吸引力。

特别是实验课,总是认真地讲解、示范、指导,教会每一个学生。

”“我是一名教师,上课就是我的第一责任,上好课更是理所应当。

”从课堂的切入问题到最后的结语,**都会仔细思考,一方面确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课堂内容的延伸性、连贯性和创新性。

因此,在课件的制作、课堂资料的收集、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她都会精益求精。

她特别注重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

如通过课堂上师生双边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直接参与专业问题的探讨;通过专题讲座扩展课堂教学的覆盖面,使传授的知识更加新颖、前沿;通过观看科教片和动画库来了解病害周年发生规律,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利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以作物类型结合病害类型的方式,建立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主动阅读大量科技文献,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植保141班丛昊苏是95后,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实习都是跟随**学习,对黄老师的教学赞誉有加。

“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一是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有大量的科研数据和领域前沿,带给我们的东西是新鲜的,创新的。

这次实习,为了一个病害,黄老师和马青老师讨论好一阵子,就为了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

”植保144班的朱晨慧说,“黄老师的课堂充满乐趣,引人入胜,为我们打开了植病的世界,让我热爱上了植保专业。

”作为一名教师,**把上课的事看得比什么事都重要。

30年来,她从不迟到早退,每一堂课都兢兢业业。

尽管教龄很长,经验十足,但每一堂课她都会像上新课一样做足准备,为学生呈现精彩内容。

她说,“咱不能亏了人家孩子。

”每年,**要为本科生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为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细菌学”、“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为植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植物保护研究技术”。

虽是轻车熟路,但她每年仍会仔细准备,重新制作课件。

“认认真真去做,责任也是快乐。

”30多年过去了,**还像年轻时候一样,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把上课这件她认为是第一责任的事踏踏实实地落实在行动上。

育人是第一要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在**眼里,教书就是为了育人,所以育人是老师的第一要务。

既然是第一要务,那就要把育人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西农的教师,除了课堂和实验室,也离不开大田和试验地。

“咱们只有把理论和实践都教好了,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总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事当作最重要的事,在学生的培养上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心血。

年轻的时候,孩子没人带。

星期天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她就把儿子带上,让他在田边自己玩。

时间长了,儿子都能辨识很多病害。

有一次,儿子拿着一片叶子问:

“妈妈,你看这是不是白粉病?

”**一看,还真是白粉病。

朱明旗老师是**20多年的老同事,对**有着充分的了解。

“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育人这件事上,真的是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麻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生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人生规划。

**会针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提供相应的平台、资源和机会去锻炼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获得者尹志远说,“黄老师的学生很多,做到个性化培养要花费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让我们很感动。

”少数民族学生亚森来自新疆,是植保142班的学生。

**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及时把他们学习中的困惑予以消灭。

亚森说,“我基础不是很好,做实验很费力。

黄老师没有放弃我,她从载玻片的清洗到病害样本的制作,再到显微镜下的观察,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地教会了我。

”2009年以来,**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7项,指导学生68人。

其中杨东和等完成的论文“DetectionofPseudomonassyringaepathovarsaffectingkiwifruitusingmultiplexPCR”获得2013年“全国首届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论文类三等奖。

在**心中,育人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把学生教好,二是把年轻教师带好。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省精品课程,同时也是**省双语示范课程,作为“省级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认为培养造就一支实力过硬的教学团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她虽然在工作生活中都十分关心爱护年轻教师,但在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方面,却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一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青年教师冯浩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首次登讲台之前的情景,“我第一次上讲台之前,黄老师专门组织实验室学生给我安排了一次试讲,要求我讲课要严谨、精准。

她说,一个错的观点对于老师来说可能只是一分钟的事情,但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他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听你讲课的机会。

这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青年教师高小宁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一直在**指导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她在我校2008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前承担了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制药工程专业“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以及植保专业、园艺专业等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赵杰在**的指导下承担着植保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园林植物病理学课程”课程教学任务,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从教案的准备到课件的制作再到课堂上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这些教学技巧,黄老师都会耐心地一一指导。

她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我们年青教师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和文化传承下去。

”老师是第一身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致公党**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教学委员会委员,**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凌示范区政协委员……一路走来,**的头衔和身份变换了无数次,但有一个身份从来都没有变换过,那就是植保学院的一线教师。

“老师永远是我的第一身份,这是我最看重的身份,也是给我带来光荣和幸福的身份。

”从助教到讲师,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岁月夺走了**的青春,但也给她沉淀了很多财富。

虽然谈不上桃李满天下,但她教过的历届学生累计起来也有2000余人。

他们虽然分布在大江南北,但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会以短信、电话、微信或鲜花的方式,把他们的敬重和问候、关切与牵挂及时送到。

2013届硕士李艳波毕业后,专门给**寄来了当地治疗嗓子的保健品,叮嘱老师上课固然重要,但是嗓子一定要保养好。

李正利在本科期间得到了**学业生活上的多重指导和帮助,在老师生日的时候一定会从河北发短信或打电话送上问候和祝福。

涂璇是三峡大学的副教授,在得知老师生病后,用治病的配方做好药每次按时寄给老师……“这是最好的礼物,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的幸福和开心溢于言表,“是不是人上了点年纪,就好这一口了呢?

”说完,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总是充盈着汗水和心血,时间和精力,真心和真情。

2015级硕博连读生冯雅琼说,“黄老师在教学科研事业上很认真,但在生活中却很活泼。

元旦晚会还有平时的聚会她都会跳开场舞,把气氛嗨起来。

和她相处的四年,我不仅学到了对待科研执著严谨的态度,更学到了面对生活乐观进取的心态。

”**认为,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教学上她十分注重教改研究和教材建设。

她先后参与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0项;出版专著《果树病害图鉴》,主编或副主编国家教材《园艺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6部。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她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做科学研究,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2011年,**走上教学副院长岗位。

她积极打造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教学内容实的教学团队,进行资源数据库和远程教学体系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她全面组织策划申报的植物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学校首个、也是国家植物保护类惟一中心。

当众多的荣誉聚拢在她身上的时候,她说:

“省教学名师、省师德标兵是最让我铭记和感恩的荣誉,这是对我人生价值的肯定。

”面对众多的身份、头衔和荣誉,“老师”——在她的心里最重也最为珍贵。

【篇四】在动科学院问道“这里起得很早,睡得特晚的那个夜猫子是谁”,人尽皆知,他就是我国牛界泰斗、著名畜牧学家邱怀教授的得意门生——**教授,一位年过六旬,总喜欢半夜给学生审阅论文,发邮件的花甲老师。

他多次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师德标兵”、学校“优秀教师”、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以及学生评选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殊荣。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深受学生敬重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播洒大爱从1978年考入动科学院畜牧系起,**便把一腔桃李情付诸自己的母校。

1981年12月,他毕业留校任教,从担任助教辅导学生到一名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