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6050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docx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

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

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

其子虬泣血以告曰:

“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

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

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

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

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

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

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

后守岳阳,政亦可观。

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

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

“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

”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

“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有无惟所命。

”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

“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

”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

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

娶黄氏。

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

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

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风俗安得不薄乎?

而士气安得不卑也?

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

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

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与余长兄游                           游:

交往

B.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状:

描绘

C. 相其饮食卧起                           相:

互相,一起

D. 志康又不偶于世                         偶:

迎合,投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 遂为终焉计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C. 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                衡乃诡对而出

D. 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及其所之既倦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B.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C. 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 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B.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C.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D.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B. 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C. 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

D. 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②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③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答案】

(1)C

(2)B

(3)D

(4)A

(5)D

(6)①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

②岳人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

③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

【解析】【分析】

(1)C项,“相:

互相,一起”错误,依据“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可知,指黄夫人照顾孙志康饮食起居,故“相”意为:

帮助、照顾。

故选C。

(2)A项,以:

介词,在/介词,因为;B项,焉:

语气词,可不译/语气词,可不译;C项,乃:

副词,竟然,居然/连词,于是、就;D项,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动词,达到。

故选B。

(3)D项,“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错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

故选D。

(4)对应前句的“风俗之不振也久矣”,“义”不胜(战胜)的对象是“利(利益)”,故“义不胜利”应该断在一句,故排除BD;接着写当时“天下之士”的特点,抓住“以”和“为”的固定搭配,容易发现此处句式相同,故断句为“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故排除CD。

故选A。

(5)D项,“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错误,依据第四段“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

而士气安得不卑也?

”可知,父子两的正直贤明没有改变社会风气,人们反而以他们为戒,追求利益。

故选D。

(6)①贤愚少长:

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待之如一:

状语后置句,平等对待他们;称:

称赞;掩:

掩饰;过:

过错。

②怀此:

想这样;非:

要不是、除了;任:

担任。

③维:

系、捆住;使:

省略了宾语,让(他);去:

离开;累日:

几日、多日。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D;⑷A;⑸D;

⑹①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②岳人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

③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熙宁初年,先父在钱塘任通守,孙介夫让他的儿子孙志康拿着所操持的作为礼物所业来见,希望留下来在先父的门下学习经书,孙志康当时年龄还没到二十岁。

先父嘉许他,让他跟我的兄长交往。

完成学业之后,从此走四方,做了写文章的人。

在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死在淮宁的私宅里。

他的儿子孙虬泣血痛哭着告诉我说:

“虬的先人很少有相合的人,做官只做到尚书郎,从年少到年老,知道的受国士没有比得上东坡公的,没得到东坡公为父亲的墓碑作铭文,得到公子你给他的铭文,也差不多啊。

冒昧地用外祖黄才叔所描绘的行事方式来请你。

”过去只志康父子与我家是世交,自孩童时就和他游玩,先前又在并门一同当官,最了解他,怎么敢以文辞的功力不足来推脱呢?

?

于是为他悲戚并写下这篇文章。

   孙志康讳名是勰,志康是他的字,世代是虔州感化的人。

曾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孺士,曾经任太子中舍,浔州知府,祖父师房,没有当官;父亲孙立节就是孙介夫也,做官做到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孙志康被赐进士第,授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任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因为被推荐者改任宣德郎,舒州太和县知县;八宝恩及,多次升迁到朝散郎,被赐五品服。

自从湖外官任期满,接着被任命担任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的机宜文字一职,被授职岳州知府,请宫祠,担任提点崇福宫,回到陈地。

公在陈地有田地,于是为终身打算。

第二年上书请求退职还乡,第三段因为疾病卧床不起,享年七十岁。

   志康公凭借文章闻名于世,但是嘴巴不能很有次序地表达,从来没有依仗才学而看不起他人。

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

在他身边久了,即使武夫悍兵,都对他的赤诚而心悦诚服心服其诚并为他尽力效力。

后把守岳阳,政绩也非常好。

岳阳楼曾经遭遇火灾,谯门两砚被稍微灰烬。

公到那里几个月,登城感叹说:

“曾经岳阳楼观因为伟丽闻名于天下,今竟然埋没在丘墟草棘之间,不能恢复前人之痕迹,这是守臣我的罪过啊。

”父老相亲听闻,高兴地请求说:

“岳阳的人们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

一切听从你的命令”。

公得到朝廷所赐于的度牒,和虞人献的山林大树,聚集工匠来新建,不到一年,岳阳楼像以前一样壮丽耸峙了。

州人带着老人孩子来观看,有从几百里远来的,都感叹说:

“孙公不劳扰我们百姓,不劳累一民而所建的像这样好,历史上召父的甘棠不在这里在哪里?

”所以志康公离开郡的日子,人们挽留他,是他不能出郊,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

   平生没有嗜好,老了不放下书,如饥似渴的样子。

善于作古篆,古篆自秦汉以后就不被用了的。

娶了黄氏。

志康公晚年得痹疾,黄夫人亲自治药石,照顾他饮食起居,料理家事,不用任何事情来让志康公心中劳累。

二年。

公死,安葬的事,都是夫人亲自办理的,有古烈妇的遗风。

公有若干卷文集传世。

哎呀,风俗不振已经很久了!

自然正义无法战胜利益。

天下的士人善于曲意逢迎,取悦讨好,认为品行端正端方是愚拙。

有县吏有终身为官,而妻子孩子却受寒挨饿。

但是天下的人指着这些事叹息,然后又私下相互引以为戒。

风俗怎么会不浅薄呢?

士气怎么会不低落呢?

这是贤人君子非常惧怕的啊。

先父曾经写《刚说》一篇,是介夫所感叹的,感叹天下没有坚持品格的人啊。

介夫流离落魄怀才不遇,至死都不后悔;志康又不迎合时俗,怀抱才能却无处施展,介夫真有这样的好儿子啊!

   在某年月日葬在某地,有儿子一人,叫孙虬,侍奉亲人有所树立,能胜任家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

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

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

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

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

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

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

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

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

寻进左都御史。

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

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

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

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

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

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

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

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

寻遭母丧,夺哀如前。

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

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

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

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

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

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

文力辩曰: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

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

文之死,人皆知其诬。

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

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 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 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

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 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

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 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

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 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

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②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

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答案】

(1)C

(2)B

(3)C

(4)①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②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

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这段化是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

’言辞激昂壮烈。

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重点关注动词、名词、代词以及语气词等,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金牌信符”为并列短语,都是“用”的宾语,此处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车驾主事沈敬”为“逮”的宾语,“车驾主事”是“沈敬”的官职,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项,故选C。

(2)B项,“视事,即考察政事……”错误,“视事”非考察政事,而指“官吏到职办公”。

故选B。

(3)C项,“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面百姓并不思念他”错误,选项对他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从原文看,他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的原因除其平常刻薄强悍外,还有“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

故选C。

(4)第一句,“深刻”,深沉刻薄;“严冷”,严峻冷酷;“同官”,同在官位;“揖”,揖;“尝”,曾经,“未尝”,未曾;“接谈”,交谈。

第二句,“以……故”,因为……的缘故;“倾”,使动用法,使……倾倒,此处引申为陷害;“用”,因为,“言”,进言,“罢”,(被)罢黜,动词包含被动;“由是”,从此;“卒”,最终;“相得”,契合、投机,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⑷①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②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

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王文,字千之,起初名叫王强,束鹿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被任为监察御史。

他保持廉洁,遵守法律,被都御史顾佐所称道。

宣德末年,奉命处理彰德妖贼张普祥案件。

还京奏报,使皇帝很满意,赏赐他名为文。

   英宗即位,王文升任陕西按察使。

遭逢他父亲的丧事,朝廷命令他回家奔丧后,回来再上任。

正统三年正月,升为右副都御史,为宁夏巡抚,正统五年,被征为大理寺卿。

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渊审问京城中的狱案,不久,被升为右都御史。

正统九年,出去视察延绥、宁夏边防事务。

弹劾处理定边营不遵法纪的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人罪行,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第二年代陈镒镇守陕西。

平凉、临洮、巩昌等地发生灾荒,王文上奏免去这些地方的田租。

不久,进升左都御史。

在陕西五年,地方上安定不乱。

   景泰帝即位后,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

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各御史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朝中官员没有敢以私事求他的,然而王文内心却柔顺温和。

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

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

   这时,陈循最放纵,喜欢刚愎自用。

高谷与陈循不相和睦,因为王文强悍,高谷想引荐(王文)入阁共同理政来对付陈循,于是上疏请求增加阁员。

陈循举荐了他的同乡萧维祯,高谷于是举荐了王文。

而王文得到了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

不久,王文从江、淮回朝,改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

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

不久,遭母丧,“夺情”和以前一样。

王文虽然是被高谷引荐的,但高谷迟疑慎重,陈循却明朗决断,王文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

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五年升少保,兼任东阁大学士。

再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职东阁。

英宗复位,王文当天就和于谦一起在朝中被捕。

御史们劾奏王文和于谦等想迎立藩王,命令在朝廷中审问。

王文竭力辩驳说:

“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

”言辞激昂壮烈。

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

朝臣就判于谦和王文召来沈敬计议未定,因此把王文和于谦一起斩于市上,他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地。

沈敬也被处以知道谋反而故意纵容不报的罪名,免死,充军到铁岭。

王文之死,人们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

只因他平常刻薄强悍,而且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所以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

成化初年,赦免他儿子回来,不久恢复其官职,追赠太保,谥为毅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

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

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

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

至于尧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

”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

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

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

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

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

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

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

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

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

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

“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