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5746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下图是我国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

A.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  )

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

5.1984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七千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2%,国民收入增长12%。

确切地说,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

C.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的提出

6.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7.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  )

A.革命主要对象前者发生了转变,后者没有发生转变

B.革命指导思想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C.领导力量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D.革命的动力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9.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

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1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

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其“地下工厂”应是()

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

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2.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3.观察下表,导致表中会议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对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全面反思B.应对国内严重困难的需要

C.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现端倪

14.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对外开放 ④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6.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这主要表明我国()

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7.邓小平同志说: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一步是(  )

A.建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沿江港口城市

18.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

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19.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20.过去上海有句谚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1.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2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

A.“一五”计划期间B.十年探索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23.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认为下列各组数字中,能正确反映1952年、1956年、1978年、1992年和2004年5个不同年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一组是(  )

A.AB.BC.CD.D

24.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25.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体制改革C.对外开放  D.出口增加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注:

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

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材料二1956年底,第一个到“红色中国”的北美记者、美联社的兰卡什尔在游历8000公里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的预见性报道:

“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件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

”兰卡什尔写道,“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是怎样开展的?

有何成就?

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何特点?

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中的成功与失误。

28.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每一次的决策都有历史的烙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有人指出:

“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

”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

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0.当今世界,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同的概念。

我国企业品牌意识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

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

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据材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大跃进高潮出现于1958年,不是对联出现背景,故A项错误;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恢复经济时间为1971年,故B项错误;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于1961年正式提出八字方针,同对联精神一致,故为上述对联背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离对联时间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来”。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

4.【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设问“解读错误的”。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项政策明确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项政策涉及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而非所有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必将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的现象不相符合,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于21世纪初基本确立,排除B;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来的,排除D;

1984年,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逐步全面展开的新时期,使城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6.【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的有效信息,可判断“上海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其他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B。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前者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后者转变为消灭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故A项错误;两者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故B项错误;两者的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C项错误;前者的革命动力仍然是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后者的革命动力则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则成为革命的对象,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保险法》不能体现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故A项错误;《票据法》不能保障企业合法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示的法律不是针对建立民主法治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可以得出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符合题意;C、D两项时间不符合。

11.【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但C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13.【答案】B

【解析】 根据表中的时间、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分析可知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

15.【答案】C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③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含③的选项排除。

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D

【解析】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材料中的“大连、青岛”是沿海港口城市。

18.【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这一规定中提出让人民公社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活跃农村市场,说明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减少了“左”倾错误的泛滥,故A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为改善农民生活而实施的正确措施,故B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显然已经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故C项正确;生产责任制的尝试是从1978年时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与题干1962年不符,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口号可以判断它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这不能说明②④,故可排除。

22.【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额的44.3%,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要求“开始有所改变”不符,故B、C、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应该在1978年之后开始下降,故A、C、D项错误;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之前,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比例最高,故B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1979年邓小平访美归国之后,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说明邓小平的这些主张解放了思想,有利于特区的创办,故A项正确;“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发生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生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安徽、四川”试点“生产责任制”的改革,与邓小平访美无关,故D项错误。

25.【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6.【答案】

(1)企业类型:

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

原因: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布地区:

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

原因:

近代:

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

新中国:

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

(3)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

原因:

民国初年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

(4)企业的所有性质发生了变化。

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有二,一是仔细根据材料找变化(很多时候要根据所学去寻找图示变化的线索),二是要熟知相关知识,学会比较性质相近的历史事物。

取得高分的前提在于把握变化,又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变化原因结合历史背景多角度梳理回答即可。

本题可以从产业结构变化、分布地区变化、企业性质变化等角度思考。

注意审题,变化仅限两项。

27.【答案】

(1)开展:

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走工业化道路);

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②长春“一汽”③沈阳机床厂④沈阳飞机制造厂(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或旧中国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畸形发展等)

(3)成功:

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情,制定正确任务。

失误:

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1)本题共8分4小问,由此可知每问简要回答即可。

第一小问“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是怎样开展的”即从宏观上回答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计划经济,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等;第二小问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列举1953-1976年间的工业成就即可;第三小问分析关键在于找到特点的观察角度,可从工业化的途径(计划与市场)或工业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第四小问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联系所学知识,对前述特征予以解释即可。

(2)“当时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中的成功与失误。

”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联系所学知识予以回答即可。

28.【答案】趋势:

逐步上升(增加)。

原因:

“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实行。

依据:

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

启示:

使用史料要注意史料作者的立场、阶级和时代影响等。

【解析】分析图表,增长率是正的,则生产总值必是增加的。

其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的内容。

“1958年”可知是大跃进时期,回答其特点即可。

使用史料有何启示可从如何辨别史料方面来分析。

29.【答案】

(1)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以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①1957年: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②1984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

③1993年:

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第一问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第二问结合曲线图,联系所学知识解答。

30.【答案】社会主义改造使同仁堂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文化大革命对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迎来了同仁堂的春天;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同仁堂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