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5491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5.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pptx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鲤素材百度云下载链接:

http:

/密码:

77wq扉页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来自泉州,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简介泉州北接省会福州和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宝岛台湾。

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代管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泉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2个管委会。

泉州和漳州、厦门、台湾等使用同一种方言:

闽南语(河洛语即福建话)。

简介泉州市区分为古城区与新城区,古城区保留大批的融合闽南、伊斯兰、阿拉伯、欧式风格的古建筑,古城区呈现满城红砖特质,各种保留完好的古代艺术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市花刺桐花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被定为泉州市花。

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泉州的新城区则是如今泉州正在建设东海新城,高楼拔地而起,是将来泉州与国际汇通的一座大城市,也将成为福建省第三个经济商务区,随着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建设。

简介文化泉城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

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

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

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

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栽培。

其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似火。

可作庭园观赏树,或作行道树。

唐曹松送陈樵书归泉州诗中有“帝都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

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现代杰出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1962年游泉州,写了一首咏泉州诗。

该诗镌碑立于开元寺: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

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鲤城之志8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

宗教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世界多元文化中心”的美誉。

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等。

民间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

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

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

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

历史三大文化东亚文化之都10泉城盛景11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1183011837,北纬2454250之间,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

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清源山12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寺院,也叫作清净寺或礼拜寺,我国的伊斯兰教是由外国传入的,随着该教的传播,清真寺也在各地兴起,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是福建泉州的清净寺。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意为圣友寺),简称清真寺,又名清净寺、麒麟寺。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

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

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国设拉子城(今伊朗南海岸)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重修扩建。

据中文石碑记,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两次重修。

是一座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今又列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

是国内惟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

现存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

清真寺13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

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

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泉州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开元寺14安平桥:

俗称“五里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

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经13年建成。

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

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

“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立有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

西端桥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

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桥”。

19801985年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复。

安平桥15泉州美食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

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一个叫罗甲村的小村庄。

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

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

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

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

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

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

皇上大大赏赐这个巧媳妇,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

面线糊宋元时期,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的贸易往来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各种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随着漂洋过海来到泉州。

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三餐饮食都离不开牛肉,牛排、牛肉羹及咖喱等牛肉小吃,经由泉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的口味统一改良后,便是成了风味独特的卤制牛排、牛肉羹小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演变成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口味清淡的泉州人,却在烹制牛肉汤时格外注重香料等调配料的应用。

牛肉羹蚵仔煎,(闽南语读做“偶啊煎”“普通话译作“海蛎煎”),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民间传闻,西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蚵仔煎19泉州泉州文化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美食名胜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精美插图图片来源:

必应图片鲤城民俗传统文案来源:

360图书馆民间传说故事来源:

百度文库各项数据资料来源:

泉州网资料来源20谢谢收看东亚文化之都泉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