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5259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docx

龚志云扬州大学研究生院

扬州大学申请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任职资格简况表

(2014版)

√正常申报□破格申报□直接提交□直接认定

申请人姓名:

龚志云

二级学科名称:

作物遗传育种

二级学科代码:

090102

一级学科名称:

作物学

一级学科代码:

0901

学科所在学院:

农学院

申请人所在单位:

扬州大学

(指本人人事档案所在单位)

 

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制

2014年9月30日填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由申请者本人填写,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并符合本说明要求。

二、“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按照

三、第I栏,“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中的“任职”,是指当时本人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和行政职务。

四、本表中“近五年”自2009.1.1算起,“近三年”自2011.1.1算起,年龄等相关信息的截止时间为2014.8.31。

第II-1栏目,公开发表论文,人文社科类申请人须为第一作者,或学生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自然科学类申请人须为第一作者,或学生为第一作者、本人为唯一通讯作者。

且联合署名论文中至少有1篇以上第一作者SCI、SSCI、A&HCI(限境外外文期刊)收录论文或人文社科C类以上期刊论文,以上论文需提供图书馆检索证明供科研部门审核。

在《扬州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可相当于CSSCI(核心期刊目录)、CSCD(核心库)收录论文纳入统计范围,但最多按1篇计。

五、第II-2栏目,应填写本人在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较长期从事的相对稳定并富有成果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在这些研究方向上与同行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和所处的学术地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水平,对当前与长远的社会、经济、科学及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600字。

六、第II-3栏目是II-1栏目数字的清单,须逐一填写,成果需由科学技术处或人文社科处认定。

七、第II-4栏目,选择本人最有代表性的若干项(限5项)科研成果,着重介绍本人自己进行的工作内容,可以是论文摘要、专著简介、获奖项目简介等,每项简介限一页。

八、第III-4栏目,每篇论文仅可填写一次。

九、第IV~VI栏目,由申请兼职的校外人员填写。

其中第IV栏目,主要填写与我校开展合作科研、科技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十、申请学科推荐意见栏负责人指一级学科负责人,如无一级学科授权,则由二级学科负责人签章。

十一、本表复制(复印)时,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A4规格,装订要整齐。

I.个人概况

姓名

龚志云

性别

出生年月

1975.11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定职时间

2014.7

行政职务

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

作物遗传育种

参加何学

术团体、

任何职务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会员、中国遗传学会会员、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

最后学历(包括

毕业时间、学

校、系科、学位)

国内:

2008年12月于扬州大学农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国外: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自何年月

至何年月

单位

任职

1994.9

1998.6

扬州大学农学院

农学专业,本科/学士

1998.9

2001.6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硕士

2004.9

2008.12

扬州大学农学院

植物生物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职)/博士

2001.8

2003.7

扬州大学农学院

助教

2003.8

2010.7

扬州大学农学院

讲师

2010.8

2014.6

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系

副教授、系副主任

2010.10

2012.2

美国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大学

进修

2014.7

至今

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系

教授、系副主任

II.本人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II-1近五年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概况

发表

论文

人文社科类:

在本学科发表SCI、SSCI、A&HCI(限境外外文期刊)、CSSCI(核心期刊目录)收录论文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篇,在本学科A类以上期刊论文篇、B类篇、C类篇,被《新华文摘》转载篇(论点摘录除外))。

理科类:

在本学科发表SCI、SSCI、A&HCI(限境外外文期刊)收录论文篇(其中SCI一区论文篇、二区论文篇、三区论文篇)。

工科类:

在本学科发表SCI、SSCI、A&HCI(限境外外文期刊)、EI(限境内中文期刊)、CSCD(核心库)收录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篇)。

农科类:

在本学科发表SCI、SSCI、A&HCI(限境外外文期刊)、EI(限境内中文期刊)、CSCD(核心库)收录论文13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2篇、三区论文3篇)。

医科类:

在本学科发表SCI、SSCI、A&HCI(限境外外文期刊)、MI、CSCD(核心库)收录论文或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论文或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医学类)权威期刊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篇)。

出版

著作

学术著作(第一作者,15万字左右)部。

科研成果奖励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其中一等奖(排名____)项,二等奖(排名____)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及以上,其中一等奖(排名____)项,二等奖(排名____)项,三等奖(排名____)项。

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其中一等奖(排名____)项,二等奖(排名____)项。

发明

专利

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项。

承担

项目

主持在研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近三年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在研省部级课题2项。

人才培养

已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名,毕业2名。

主讲过1门研究生课程,2门本科生核心课程。

近三年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无(有/无)“不合格”等级。

II-2本人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点和意义

本人自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植物染色体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及植物组织培养等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的稳定研究方向如下:

1.植物染色体功能元件着丝粒的特点及调控机制研究

着丝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元件之一,每条染色体必须拥有功能性着丝粒,才能保证染色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正常进行、遗传物质正常传递及物种染色体组成的稳定性。

虽然研究表明着丝粒是蛋白和DNA的复合体,但动植物染色体着丝粒功能一方面一个与着丝粒的特殊序列相关,而另一方面又不完全决定于该特殊序列的表观遗传学过程。

本人主要以水稻着丝粒表观遗传调控和着丝粒区域活性基因功能解析为重点研究方向,利用已构建获得的一系列水稻着丝粒变异材料,借助于染色体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明确水稻着丝粒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着丝粒特点和植物人工染色体构建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同时探明着丝粒区域相关基因功能,特别探明与植株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为克隆与解析着丝粒区域基因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2.植物染色体相关组蛋白修饰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

组蛋白是构成染色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是由H2A、H2B、H3和H4四种组蛋白各两份构成的核心八聚体结合DNA分子组成的。

其中核心组蛋白的N末端尾部暴露在核小体的表面并可发生多种共价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和ADP核糖基化等,不同修饰模式都会调控基因的表达。

且这些修饰通常发生于组蛋白的氨基端尾部,它们通过改变组蛋白-DNA和组蛋白-组蛋白的相互作用而引起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影响基因表达,并且这种影响取决于氨基末端被修饰的位点。

本人主要以不同组蛋白修饰抗体通过ChIP技术分别获得与不同抗体相结合的DNA,构建ChIP-seq文库,对该文库进行Illumina测序和数据分析,并结合ChIP-PCR,ChIP等技术,确定不同组蛋白修饰形式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为明确表观遗传调控下,基因表达的特点与染色体构象的关系。

3.籼稻高效再分化率品系选育及相关QTLS定位研究

近年来,分子育种是新发展起来的育种方法,是对传统育种方法的补充。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选育新型品种是分子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遗传转化获得新材料是生物技术中的基本手段,在水稻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水稻再分化率很大程度依靠材料本身的离体组织培养和再生能力。

研究表明,在籼粳稻之间,由于基因型的差异,导致籼粳稻之间的离体培养能力差异性很大。

粳稻易于进行遗传转化,而获得新材料,目前很多转基因的材料都是以粳稻材料为受体的;相比而言,籼稻很难进行组织培养,从而阻碍遗传转化的进行。

所以解析籼粳稻间再分化率差异的遗传基础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研究表明水稻的再分化率是受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控制,所以对水稻再分化率相关QTLs的鉴定不仅有利于从分子水平阐明其发生机理和遗传基础,而且利用分子辅助标记选择和理想基因的克隆,鉴定相关的基因,可获得高再分化率的籼稻品系,为籼稻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优质基础材料。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人主要以籼稻品种9311和粳稻品种日本晴构建的群体,以9311为轮回亲本,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定位再分化率相关QTLs及筛选高再分化率的染色体代换系,进一步获得籼稻高效再分化率品系,为水稻的分子育种与改良提供了重要材料与基因资源。

注:

本页栏目可另加附页。

III-3本人近五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II-1所填论文、著作、奖励、专利的清单)

成果

类别

名称

时间

等级

收录

情况

影响

因子

作者

名次

1

论文

RepeatlessandRepeat-BasedCentromeresinPotato:

ImplicationsforCentromereEvolution.

2012

ThePlantCell

SCI

9.251

第一作者

2

论文

MolecularCytologicalCharacterizationofSomaticVariationinRiceAneuploids.

2013

PlantMolecularBiologyReporter

SCI

5.32

第一作者

3

论文

PhysicallocalizationandDNAmethylationof45SrRNAgenelociinJatrophacurcasL.

2013

PLoSOne.

SCI

3.73

第一作者

4

论文

Non-homologouschromosomepairingandcrossoverformationinhaploidricemeiosis.

2011

Chromosoma

SCI

3.847

第一作者

5

论文

Unstabletransmissionofricechromosomeswithoutfunctionalcentromericrepeatsinasexualpropagation

2009

Chromosomeresearch

SCI

3.43

第一作者

6

论文

Centromereinactivationinadicentricricechromosomeduringsexualreproduction.

2013

ChineseScienceBulletin

SCI

1.319

第一作者

7

论文

DistributionofrDNAlociandgenomedifferentiationintetraploidCynodonspp.

2013

IndianJorunalofGeneticsandPlantBreeding

SCI

0.198

第一作者

8

论文

水稻无性系变异的2种重复DNA甲基化分析

2013

扬州大学学报

第一作者

9

论文

IF分析中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染色体制备的影响

2013

分子植物育种

第一作者

10

论文

小桐子高分辨率细胞学图建立

2013

江苏农业科学

第一作者

11

论文

水稻端四体在无性繁殖中不能稳定遗传的细胞学机理分析

2011

作物学报

第一作者

12

论文

水稻双着丝粒染色体有性繁殖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

2013

科学通报

第一作者

13

论文

GeneticStabilityofRiceAneuploidDuringItsAsexualPropagation.

2011

ActaAgronSin

第一作者

14

论文

MutationoftheLight-inducedYellowLeaf1Gene,WhichEncodesaeranylgeranylReductase,AffectsChlorophyllBiosynthesisandLightSensitivityinRice...

2013

PloSOne

SCI

3.73

并列第一作者

15

论文

Boom-bustturnoversofmegabase-sizedcentromericDNAinSolanumspecies:

RapidevolutionofDNAsequencesassociatedwithcentromeres.

2014

ThePlantCell.

SCI

9.251

第四作者

16

论文

Genome-wide disrup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allopolyploids but not hybrids of rice subspecies..

2014

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

SCI

10.353

第六作者

17

论文

OrganizationandEvolutionofSubtelomericSatelliteRepeatsinthePotatoGenome

2011

G3

SCI

IF1.794

第二作者

18

奖励

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指导老师

2013

江苏省教育厅

1/1

19

奖励

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010

江苏省教育厅

1/1

20

奖励

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014

江苏省教育厅

1/1

21

奖励

扬州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2013

扬州大学

1/1

22

奖励

扬州大学科技先锋

2013

扬州大学

1/1

23

奖励

扬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2013

扬州大学

1/1

24

奖励

“2012—2013”学年最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2013

扬州大学

1/1

25

奖励

新世纪人才优秀骨干教师

2012

扬州大学

1/1

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经审核,序号为的成果无误。

序号为的成果无法确定。

审核人:

(部门盖章)

2014年月日

注:

本页栏目可另加附页。

II-4本人近五年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简介

(包括著作、论文摘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或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的成果介绍和社会评价等,限填5项)

成果名称

(1)

首次揭示了马铃薯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序列组成特征及其进化行为,为进一步探明高等生物着丝粒快速进化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成果简介

着丝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元件之一,每条染色体必须拥有功能性着丝粒,才能保证染色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正常进行、遗传物质正常传递及物种染色体组成的稳定性。

虽然研究表明着丝粒是蛋白和DNA的复合体,但动植物染色体着丝粒功能一方面一个与着丝粒的特殊序列相关,而另一方面又不完全决定于该特殊序列的表观遗传学过程。

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着丝粒DNA一般是由大量的重复序列组成,只是在不同染色体上拷贝数不同,对于这些重复序列如何进化而形成的机理仍不是很清楚。

申请者以二倍体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利用IF、ChIP-seq和FISH分析等方法系统的研究了马铃薯着丝粒区域的特征。

首次发现在马铃薯的12对染色体中,有6对染色体的着丝粒DNA由大量重复序列组成,并且重复的单元序列各不一样;5对染色体的着丝粒DNA分别由特异的单拷贝序列组成;1对染色体的着丝粒DNA既包含有重复序列,又包含有特异单拷贝序列。

同时利用RT-PCR技术鉴定发现由特异单拷贝序列组成着丝粒区域含有活性基因,利用FISH技术鉴定发现不同的重复单元在不同来源的马铃薯材料中存在快速进化。

本研究为植物中首次报道,并为申请者开展水稻着丝粒方面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ThePlantCell》(2012,24:

3559)上。

由于该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章被《ThePlantCell》杂志评为标志性成果之一(ThePlantCell,2012,24(9):

3487,该期共发表研究论文23篇,其中标志性成果仅3篇),并对申请人的研究背景和成长经历进行在线报道(http:

//www.plantcell.org/content/24/9/3559/suppl/DC2)。

目前,该文章被《GenomeResearch》(IF=14.4)、《GenomeBiology》(IF=10.29)、《ThePlantCell》(IF=9.25)等国际知名杂志累计他引25次。

成果名称

(2)

首次报道了水稻中存在新功能性着丝粒现象,为进一步探明真核生物着丝粒的进化和植物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前期理论依据。

成果简介

着丝粒的进化一直是染色体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在大多数植物中着丝粒是由大量重复序列组成,而这些序列似乎与着丝粒的功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使着丝粒的进化更加扑朔迷离。

近年来在不同物种中不断有新着丝粒的报道,这些新着丝粒区域通常没有经典着丝粒DNA序列,但这些新着丝粒都能与着丝粒特异组蛋白结合,行使着丝粒的功能。

CENH3是真核生物着丝粒蛋白的基本组份之一,申请者利用CENH3蛋白抗体对水稻第8号染色体短臂端三体前中期染色体进行蛋白质免疫荧光检测和FISH分析发现,该端三体中添加的·8S丢失了着丝粒的原有功能着丝粒DNA以后,在分裂过程中是不稳定的。

CENH3若结合到着丝粒上便可使该染色体正常分离,如果CENH3不能结合到着丝粒区域,·8S便会在分裂过程中丢失,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大田中表现出性状分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CENH3可以识别新的DNA序列,组装成新功能性着丝粒,使染色体得以正常传递。

部分前期研究结果发表在ChromosomeResearch2009(17):

863、作物学报,2011,37(9):

1505等上。

文章自发表以来先后被Genomeresearch(IF=14.4)、PlantJournal(IF=6.58)等国际知名杂志累计引用15次。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水稻中新着丝粒形成机理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成果名称(3)

构建水稻着丝粒变异材料,首次报道了水稻中存在着丝粒失活现象,并可能存在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

进一步证明真核生物中功能性着丝粒的唯一性和存在表观遗传调控现象。

成果简介

为了更深入研究水稻着丝粒区域的特征,以及是否存在活性基因。

我们筛选与构建了一系列水稻着丝粒变异材料,包括着丝粒DNA缺失材料、双着丝粒、三着丝粒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开展了水稻多着丝粒材料的着丝粒稳定性研究和着丝粒区域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研究表明双着丝粒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稳定遗传。

主要是由于双着丝粒染色体中虽然两个着丝粒区域都含有着丝粒DNA序列,但通过CENH3的蛋白免疫检测发现只有一个着丝粒有CENH3的信号存在,另一个处于失活状态。

而发生失活的着丝粒是含有着丝粒DNA序列,但不能与CENH3结合。

并且在水稻第8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存在活性基因,相关克隆工作正在进行中。

部分前期研究结果已发表在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3,58(36):

4602;PlantMolecularBiologyReporter.2013,31;科学通报,2013,33:

3409等上。

成果名称(4)

利用染色体变异材料,发现在水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同源性不是配对所必须的,但同源性是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所必须的。

该理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染色体配对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成果简介

减数分裂是生物体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性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性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又可恢复到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使有性生殖的后代保持亲本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物种遗传的相对稳定。

另外在减数分裂前期Ⅰ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与后期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使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成,因此,减数分裂在遗传上又是生物变异产生的源泉。

所以,认识植物减数分裂的分子机理,可实现对该过程的遗传操作和调控,为促进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保持提供理论基础。

经典遗传学认为染色体的同源性是生物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配对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利用单倍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单倍体材料无同源染色体存在的情况下多种染色体的配对行为,特别是非同源染色体配对。

其中第9、10染色体联会和第11、12号染色体联会发生频率较高。

在所有发生配对的二价体结构中,由于第11、12染色体短臂存在部分同源片段,所以联会后短臂会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其它配对的染色体间不能发生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

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Chromosoma2011,120

(1):

47等上。

成果名称(5)

以染色体结构相关的rRNA基因为切入点,研究了小桐子等植物染色体水平rRNA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明确DNA甲基化对rRNA基因表达调控与核仁的状态相关。

建立的相关技术为深入研究植物染色体水平的表观遗传机制提供技术平台。

成果简介

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一个完整的核糖体由60S、40S大小亚基组成,构成核糖体亚基的主要成分是核糖体-RNA(rRNA)与蛋白质的复合物。

45SrDNA是编码rRNA主要基因之一。

由于其是串联重复序列,并且位于核仁组织区上,所以45SrDNA基因是植物染色体研究首选DNA标记之一。

虽然45SrRNA基因与核仁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有较多的报道,但其在染色体水平的表达调控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申请者在973课题的资助下,以分子细胞学研究比较薄弱的能源生物-小桐子为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