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4621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docx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案例分析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 本案例分析讨论一例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求助者的焦虑心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认知观念。

其主要表现为:

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等。

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

以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感消退,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有效。

   关键词:

焦虑 一般心理问题 错误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小婕,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汉族,无信仰。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自幼性格向。

从出生到上学前,一直和农村的奶奶住在一起。

四年前,随父母到城里租房住。

父母亲下岗,在街上卖烧烤。

晚上孩子放学后,是父母买卖最好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一两块钱,自己买饭吃。

等父母忙完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3.精神状态 意识清晰,无感知觉障碍及思维联想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能均正常。

情绪焦虑,易激惹,自卑,易烦躁。

   4.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5.社会功能 不喜欢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作业应付,上学迟到。

   二、主诉和个人述

   1.主诉 一个月来,我心烦、紧、爱发脾气,不喜欢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不喜欢上学。

爸爸妈妈打我是因为不爱我。

爸爸把我送到公安局,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我。

   2.个人述 假期里喜欢到奶奶家,奶奶给钱花,做错事了,奶奶也不打。

妈妈和爸爸太忙,不喜欢自己,特别是爸爸,几乎不见笑脸。

只要做错事,就会连打带骂。

其实,已经给爸爸妈妈拿了好几次钱。

因为家里的钱经常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没有发觉。

开始不敢多拿,不超过一元,爸爸妈妈没发现,就大胆起来。

一个月前,见爸爸把那么多钱放在茶几上,就拿了四十五元买了一块手表。

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了一顿,心里十分难过,感觉爸爸妈妈根本不爱自己。

最重要的是爸爸说要把我送到公安局,要是这样的话,同学和老师会知道我是小偷,丢死人了。

现在,我不喜欢和同学玩,也不喜欢上学。

心里总感觉紧、烦闷,老师讲的课我也听不进去。

回到家,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总想找个人发发脾气。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的诉述 

   孩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

平时没时间交流,也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交流。

自从拿钱被打后,回家不和爸爸说话,和妈妈说话也是能省则省。

妈妈唠叨几句,就烦躁、发脾气。

早晨上学时总是磨磨蹭蹭的,已经迟到好多次了。

   2.老师的反映

   小婕学习成绩良好,性格向。

最近情绪不稳定,和同学关系紧。

作业应付,经常迟到。

几番教育后,没有很大变化。

   3.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第一次是由妈妈陪着到咨讯室的。

表情紧、焦虑、自卑感强,希望咨询师能帮助她。

对一个月前的那件事,叙述清晰、记忆犹新。

近一个月了,不喜欢上学,怕同学和老师知道后,瞧不起她。

回忆往事时,孩子泪流满面,特别是复述爸爸打她时说的话时,更加紧,几次不想再说下去。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 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

该求助者性格较向,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敏感,智力水平正常。

问题主要表现在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观念:

爸爸妈妈打她是因为不爱她。

爸爸把她送到公安局,她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她。

病程1个月。

   2.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1个月,精神痛苦程度并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容尚未泛化。

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

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 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

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均不严重,病程仅1个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评分不足6分,容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仅1个月,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 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 父母工作忙,关爱不足。

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负性刺激事件。

与老师同学交流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因素 存在不良认知;性格向,敏感,情绪不稳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 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观念,改善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平衡自卑心理,纠正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 纠正求助者错误认知,改善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3.长期目标 鼓励求助者多和同伴交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

   4.最终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i]

  原理:

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认知观念。

整个咨询过程应以消除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其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ii]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l      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l      权利

  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l      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l      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原则,并说明例外。

  l      权利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l      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b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咨询收费 免费(学校心理辅导室)

  七.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2009年3月5日)

   首先,咨询师就自己的资历等情况向求助者作了说明,向其介绍咨询

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其次,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填写咨询登记表。

   接着,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可能与产生心理问题有关的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

通过积极关注、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

初步诊断求助者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

因此,请父母坚持陪孩子一起做咨询,使父母意识到修正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和求助者协商,确定了咨询目标:

纠正错误认知,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2.第二次咨询(2009年3月12日)

   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等技术,确定求助者行为和情绪问题。

通过建议、演示、模仿等技术,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错误认知。

通过扮演父母角色,使其明白父母工作辛苦和管教孩子的良苦用心。

和父母进行单独谈话,使他们明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应该讲究方法、要尊重孩子。

和父母一起制定措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1)请爸爸和孩子做一次深入的谈话,让孩子消除戒备心理,知道爸爸是不会真的把她送到公安局,是教育她修改过错。

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会知道。

大家都会为她的。

  

(2)回忆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送给父母祝福卡等,激发其对亲情的感知和体验。

   布置咨询作业

  

(1)每天晚上写完作业,父母陪孩子聊天、做游戏或看电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爱是发自心的;

  

(2)周末,妈妈陪孩子进行购物。

给孩子一定量的钱,教给她合理消费的方法,并让孩子知道父母对她的改变是十分赞赏的。

   3.第三次咨询(2009年3月19日)

   就求助者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做深入探讨,帮助其识别错误认知观念,分析原因,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通过语义分析技术,改变孩子的错误观念“爸爸妈妈不爱我”。

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不喜欢她‘不经过允许就乱花钱’的错误行为”,只要她能够改正错误,父母一定会爱她的。

咨询师还设计了一些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矫正,如主动参与到同学们的游戏中、和同学交朋友等。

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咨询师及时给予表扬强化,使她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鼓励她在日常生活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积极的体验。

   布置咨询作业

  

(1)让孩子利用星期天,陪爸爸妈妈卖肉串,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2)由妈妈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相处。

   4.第四次咨询(2009年3月26日)

   咨询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表扬,并告诉她,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全克服不良认知观念,咨询师只能提供帮助和指引。

为结束咨询做准备,让其认真回顾前几次咨询的过程,总结经验。

   咨询师让求助者分享了自己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以及与父母、同学相处中产生的行为改变。

咨询师侧面了解家长及老师,均有较好的评价。

最后,咨询师引导其将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并让其认识到应对不良事件时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应及时找老师、父母或咨询师帮忙。

   咨询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爸爸妈妈关心我,我也学会关爱父母了。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和同学交往。

上学再没迟到过。

   2.老师和家长的反馈

   老师反映她变得开朗了,自信心提高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母亲说上学比较积极,和父亲的关系缓和了,和父母的交流也多了。

再没有不经过允许私自拿父母的钱。

   3.心理咨询师评估 

   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焦虑情绪得到了改善;上学积极,能够较正常地和老师、同学、家长相处,成绩也有所提高。

注释

[i]此处引用《心理咨询师》(二级)86-103页。

[ii]此处引用《心理咨询师》(三级)73-75页。

 

参考文献

1.主编: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2005年8月第一版。

2.主编: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2005年8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