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4048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ppt

你你第第一一眼眼看看到到的的是是什什么么?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北京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2009年年的调查的调查表明表明,对北京、河南、浙江、重庆、新疆,对北京、河南、浙江、重庆、新疆5省省市市16472名中小学生的研究显示,有名中小学生的研究显示,有20.6%的的孩子存在异常心理和严重行为问题。

孩子存在异常心理和严重行为问题。

安徽省程少贵调查两所农村学校安徽省程少贵调查两所农村学校341341名留名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留守儿守儿童,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有一种或几种心理症状者留守儿童占童,有一种或几种心理症状者留守儿童占32.2%32.2%,非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为12.7%12.7%。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20052005年对年对90159015名中名中小学生(小学生(10-1410-14岁)研究显示:

岁)研究显示:

17.4%17.4%孩子曾认真想过自杀;孩子曾认真想过自杀;8.2%8.2%孩子曾做孩子曾做过自杀计划过自杀计划。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20072007年对城乡中年对城乡中小学生调查,其抑郁的检出率明显不小学生调查,其抑郁的检出率明显不同同:

城市为城市为19.23%19.23%,农村为,农村为32.5%32.5%。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这个视频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这个视频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并根据这三个的过程,并根据这三个过程把人格分成八个阶过程把人格分成八个阶段。

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婴儿期(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思维萌芽。

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思维萌芽。

儿童期(儿童期(1.53岁):

自主对怀疑。

泛灵,自我,不可岁):

自主对怀疑。

泛灵,自我,不可逆。

逆。

学龄初期(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

不守恒。

岁):

主动对内疚。

不守恒。

学龄期(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

去自我,守恒。

岁):

勤奋对自卑。

去自我,守恒。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

岁):

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

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

成熟期(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对绝望。

岁以上):

自我调整对绝望。

艾里克逊人格发展八阶段艾里克逊人格发展八阶段时期时期发展课题发展课题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影响人物影响人物1出生出生-1.5岁岁学习信任阶段学习信任阶段信任信任-不信任不信任母母亲亲21.5岁岁-4岁岁成为自主者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自主自主-羞耻羞耻父父亲亲34-5岁岁发展主动性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主动性主动性-内疚内疚家庭家庭46-11岁岁变得勤奋阶段变得勤奋阶段勤奋内感勤奋内感-自卑感自卑感学校学校512-18岁岁建立同一性阶段建立同一性阶段同一性同一性-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同同辈辈618-30岁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亲密亲密-孤独孤独伙伙伴伴7中壮年期中壮年期显示创造力感阶段显示创造力感阶段创造力创造力-自我专注自我专注8成熟至晚年成熟至晚年达到完善阶段达到完善阶段完善完善-绝望、厌弃绝望、厌弃习得性无习得性无能为力能为力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一个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他他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对照组。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

给狗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

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

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会伤害狗的身体。

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再三的努力,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最后根本不再挣扎。

逐渐降低,最后根本不再挣扎。

随后,把这只狗放进另一只笼子,这个笼随后,把这只狗放进另一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当把经过前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外,此后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连逃脱的环境,它连试也不试试也不试一下。

一下。

而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而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

却发现他们一个笼子里。

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后来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后来很多心理学者采用其他动很多心理学者采用其他动物(如小白鼠、猴子)进物(如小白鼠、猴子)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

上面相同的结果。

结论:

结论:

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并将无助感扩散到了其他情景。

这种扩散了的无来,并将无助感扩散到了其他情景。

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心理学上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心理学上把这种多次遭遇失败以后,表现出来的怀疑、否定、把这种多次遭遇失败以后,表现出来的怀疑、否定、沮丧的态度和遇到挫折就退缩、放弃的现象称为沮丧的态度和遇到挫折就退缩、放弃的现象称为“习习得无助得无助”,这是,这是“学习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

得来的无能为力。

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人在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与动物十分相似。

人在人在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与动物十分相似。

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就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就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

就像那只小狗做不好这件事。

就像那只小狗隔板其实不是挡隔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中间,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在笼子中间,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同样地,人在同样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就是破罐破摔我就是破罐破摔”,“我没有希我没有希望了望了”这些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这些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案例一案例一(假性互惠)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

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

“爸!

爸!

妈!

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妈!

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95分分”。

妈妈认真的说:

妈妈认真的说:

“先别高兴,告诉我你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爸爸接着说:

爸爸接着说:

“想想那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分为什么要丢”。

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

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

“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担心孩子骄傲而不敢公开的分享孩子的快乐,使家庭内部的交流变得无趣,孩子想得到父母认同的热情也被挫败了。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父母的出发点与后果是什么?

贴标签效应贴标签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美国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去监狱组织犯人上前线战斗;心理学家们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等;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暗示效应。

如果我们如果我们总总是对着孩子吼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笨蛋”、“猪头猪头”、“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了我们所说的“笨蛋笨蛋”。

案例二案例二(单向交流)(单向交流)母亲问:

母亲问:

“今天怎么样?

今天怎么样?

”孩子犹疑的回答:

孩子犹疑的回答:

“还行。

还行。

父亲立即插嘴:

父亲立即插嘴:

“什么叫还行?

什么叫还行?

”孩子挤出一点笑容说:

孩子挤出一点笑容说:

“没被老师批评没被老师批评”。

母亲紧逼说:

母亲紧逼说:

“没被批评就行吗?

没被批评就行吗?

”孩子孩子无语。

无语。

母亲又说:

母亲又说:

“什么时候你能得到一次表扬,什么时候你能得到一次表扬,让我们高兴高兴?

让我们高兴高兴?

”孩子嘟囔说:

孩子嘟囔说:

“好的。

好的。

”父亲又说:

“别敷衍你妈,她可是为你操够了心。

”孩子的脸毫无表情。

父亲加重语气:

“你知道怎样才能得表扬?

”孩子局促不安的回答:

“不知道。

”父亲严肃地说:

“首先是学习好,刻苦上进,听老师的话”孩子一直僵持在水深火热中等待交流的结束。

终于母亲说:

“快洗手吃饭吧!

”孩子马上松弛下来,高声的说:

“好呀。

”匆匆的逃离。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谁在主导交流的内容?

交流双方的力量是不是对称?

这种交流的效果如何?

孩子的性格发展趋向是什么?

案例三案例三有一位八岁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有一位八岁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

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美元。

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

“我没我没钱赔给人家。

钱赔给人家。

”父亲说:

父亲说:

“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我。

”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他在回忆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

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里根父亲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案例四案例四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世纪著名的数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

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秋菊的花瓶。

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细心的父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就开始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