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3558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思考题参考.docx

复习思考题参考

1.中国传统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2.宗法制: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尊祖敬宗的前提下,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3.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

(论述)

物质文化(物态文化)——面对自然的困境与限制时,为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创造的第一类文化,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人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而创造了第二类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行为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

精神文化——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4.文化的基本特点:

梁漱溟:

广土众民、民族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动力不明、久滞不进的社会、宗教观念淡薄、根基深厚的家族制度、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要求、道德气氛特别浓重、不是普通国家类型,是天下国、无兵的文化、“孝”文化、“隐士”文化;

季羡林:

综合思维;

我们概括:

农耕型、人伦型、融合型。

5.三皇:

遂人、伏羲、神农;

6.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历程:

一、炎黄时代:

中国文化的开端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

文化隆盛的时代

七、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

八、辽夏金元:

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九、明清:

沉暮与开新

8.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9.法家: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言行峻罚,主张社会变革,强化法制,提倡依法治国,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10.洋务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述)

先进技术的引进,是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化工业;

新式学堂的设立和留学生教育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是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重义轻利等传统的封建理论,冲击和动摇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

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建立提供经济基础。

11.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论述)

外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所带来的文化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本动因)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13.抗战精神主要内容: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

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论述)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15.儒家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

孔子、孟子、荀子

西汉:

董仲舒

宋明:

理学五先生(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

心学(陆九渊、王阳明)、李贽

清初: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近现代:

梁漱溟、冯友兰、钱穆、余英时

16.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7.孔子主要思想:

“仁”、“礼”

孟子基本思想:

性善、仁政(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18.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9.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20.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天意主宰一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

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设太学)

重选举以取士(察举制)

21.朱熹的主要思想内涵:

宇宙观(理在先,气在后)、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修养论、认识论(格物致知)、历史观。

22.朱熹理学地位:

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

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

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

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

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

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23.鹅湖之会:

又称朱陆之争,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争鸣。

发生在1174年夏的鹅湖,吕祖谦主持,围绕认识论(朱认为理为第一性,陆认为心是第一性)、无极与太极等方面进行思想争辩。

24.王阳明心学主要内涵:

(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在实际行动中实现道德观念)

▪知行合一(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5.清代朴学:

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

这些人感于亡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

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26.儒家文化的特点:

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

27.儒家文化的精神:

▪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

▪求是务实、自强不息

▪讲求道义、关心他人

▪贵和持中,宽忍平和

▪豁达乐观,以道制欲。

28.鬼魂崇拜:

远古时代的人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即灵魂。

不死的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

29.佛教的四谛:

苦、集、灭、道——涅槃出苦海

佛教的五戒:

戒杀生、戒饮酒、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

30.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东汉时传入中国,但长期被当作方术,直至东汉末年流传渐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西方名僧日益渐多,译大量经书;

■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兴起诸多流派;

■明清时期,佛教逐渐步入衰微。

31.禅宗: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象征之一。

其核心宗旨是: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心性,顿悟成佛。

32.四大佛山(四大道场):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33.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儒、佛、道三教一直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哲学和宗教体系;

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中都充满了佛教色彩;

佛教促进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成就了四大佛山旅游胜地;

不同的佛教流派对不同的影响形成了宗教的地域性。

34.禅宗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禅宗盛于六祖慧能,强调修行解脱全凭自己,不能依靠外力,应在现实中寻求解脱,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求西方净土。

(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科学,破除迷信,勇于挑战权威)

35.儒与道的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36.老子的处世艺术对当代的启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人生智慧——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

▪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

▪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存之道;

▪少私寡欲、清静淡泊的养生之道。

总之,老子思想告诉我们:

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要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要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要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建设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将会调理得更好,我们的生命将会呵护得更好,我们的精神将会修养得更好。

37.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杨朱——“为我”、“物轻重生”;

▪老子——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政治上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顺应天道,摒弃“人为”、追求逍遥无代的精神自由。

38.黄老思想:

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39.道教发展历程:

▪渊源:

继承古代的巫术、神仙长生不老思想、黄老思想;

▪产生:

道教的产生最初是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形式存在;

▪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初步的发展;

▪隆盛:

隋唐时期是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革新:

宋金时期,道教进入发展革新时期;

▪道教分派:

元朝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

▪开始衰弱:

明清时期道教总体上在官方走向衰弱

▪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

现代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

40.全真教:

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41.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1、多神崇拜

▪2、审时济世

▪3、以修炼教化世人

42.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道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组织形式,历代农民起义有的就与道教有关,如黄巾起义。

道教也往往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旗帜或士大夫洁身自好者的归宿,另外道教领袖辅佐王政,在道教显贵时,常能对国家大事施加巨大的影响,如陶洪景有山中宰相之称,虽隐居茅山,梁武帝却向其请教军国大事。

▪在思想领域,道教吸收了先秦诸子许多的思想内容,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遭到儒家排斥后仍然得以流传下来,这是道教在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一大功劳。

▪在文学领域,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题材。

神仙故事、仙境传说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典故。

▪在美术上,较多的也是神仙绘画,古代画的仙人都长有翅膀,表示神仙能飞,有羽化升天之意。

唐吴道子、张素卿都是有名的道教画家。

▪在民俗领域,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杂。

道教的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且道教的修炼方法深入民间。

▪在科技领域,道教的炼丹术、修炼养生术,对中国古代的化学、药物学、人体科学等做出了贡献。

4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44.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

45.宋代书院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

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等;

④师生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

⑤“开放式”教学,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自由听讲。

46.中国古代重要教育家:

孔子、孟子、朱熹、韩愈、荀子、董仲舒、王阳明。

47.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考试选官制度,这是他国所无中国独创的历史产物。

48.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科举考试发轫于隋朝:

隋文帝废除历代由世家贵族选士的旧办法,改为考选秀才。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设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考试的内容、考场规章制度更加完备,并逐步走向制度化。

宋朝经过科举改革,条件放宽,人数增加。

确立了三年一次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应试者几乎不受任何门第限制,公平竞争,择优取士。

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阶级是游牧民族,故对科举考试有所抑制,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6,仅录取进士1135人,形成了“天下习儒者少”的局面。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形成八股文固定文体。

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这标志着在中国历时1300年科举制度的结束。

49.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积极方面:

▪科举的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普及。

▪儒家经学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文学领域,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也很重视史学内容。

▪书法的繁荣也与科举以书取士相关。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唐宋科举制中设有明法科,促进古代法律知识的普及。

消极方面:

▪学校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科举制虽然完备,表面上似乎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词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

导致学校教育中重文辞轻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这种学习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50.古代教育制度基本特征:

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

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

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教育方式;

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重要性;

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

51.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52.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

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

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

九品官人法。

53.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54.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一)经邦纬世、儒道互补的政教伦理观;

(二)情境交融、融洽亲和的审美意蕴;

⏹(三)关注人生、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四)引譬连类、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五)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55.神话传说的特点:

历史性:

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

神秘性:

指人们总是神化自己的祖先,使他们所具有的原始的自然因素一步步消弱,从而逐渐被抬高、被抽象,而远离现实人生,其朴素亲切之面目日益模糊、陌生化。

56.《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2、《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3、《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57.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抒发雄性壮志;

58.曹操诗歌的影响: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人的影响;

为四言诗体注入活力;

不仅以其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59.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影响:

⏹一、高尚峻洁的人格对士大夫的影响;

⏹二、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的影响;

⏹三、其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园地。

60.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妙用多种修辞手法;

想象奇特,变幻莫测;

风格多样。

61.《水浒传》艺术成就:

▪“同而不同”英雄群像(如李逵和鲁达)

▪艺术结构的变化:

71回以前以人为单位,71回以后是以事为顺序。

▪成熟的白话语体。

62.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63.四大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64.四大农书: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5.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66.中国古代科学成就表现在哪些领域:

农学:

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作业。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历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中医:

扁鹊的望闻问切、《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五禽戏。

中药:

汉代《神农本草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天文学:

论天三家、天文观测、历法的制定与修改、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

数学:

《九章算术》、祖冲之与圆周率。

67.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内部的原因:

只有理论,不能实验;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科学理论不能知道实践。

B、政治、经济原因: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缺乏生成土壤;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广大人民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C、文化原因:

儒家推崇政治,鄙薄技术,对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消极影响;道家主张保持原始的劳动方式,反对技术革命,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D、思想原因:

1、知识分子受到百般摧残;

2、科举制度耗费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力和时间;

3、人们重道轻器,搞科技也是研究科技伦理;

4、统治者对重要的科学项目实行垄断,民间研究受到限制。

68.天干地支: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