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3123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1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

“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

“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文瓘谏曰:

“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

“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释】①戴胄:

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②佗:

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D.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 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 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我的合称。

D. 帑廥,指钱粮府库。

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

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4)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②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答案】

(1)B

(2)C

(3)D

(4)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②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分析】

(1)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

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

”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

“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

”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佗”“帝”“宰相”“文理”,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佗”注释译为“他”,“佗宰相”不可分开,译为“其他宰相”,且“移疾佗”,语意不通,故排除选项AC两项。

BD两项只有一处断句不同,即“与文理议未若不者”究竟断在何处恰当,前句语境是“帝必问”,那么后句应是疑问句,而“未”用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否”、“没有”,所以正确应是“与文理议未/若不者”。

排除D项。

故选B。

(2)C项有误,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故选C。

(3)D项有误,“张文瑾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故选D。

(4)①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若”,“至于”,解释为“像”也可以。

“施”:

施“展”。

“焉”:

“哪里”,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

②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抚”:

“抚慰、安抚”。

“监”:

通“鉴”,引申为“教训”。

“察”:

“省察”。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②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

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

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

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这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出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

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

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

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⑷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

(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

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

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

“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

”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

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

“你不要疑忌。

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

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

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

”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

(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

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

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

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

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壁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宫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

张文瓘上谏言说:

“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

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

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

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

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

(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

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

(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

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

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

”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

“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

”有时(奏事人)说:

“已经和(张文瓘)议过。

”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 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

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

加固                   

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

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

B. 柳宗元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

C. 柳宗元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又不像韩愈那样胆大,所以一直不愿意担任别人的老师。

D. 如果有人来请教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的问题,柳宗元还是愿意答疑解惑。

(5)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案】

(1)B

(2)B

(3)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4)B

(5)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解析】【分析】

(1)B项,责,句中不是指责的意思,而是指“要求”;译文为:

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故选B。

(2)项,其,指示代词,指代“老师”;译为: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B项,其,语气副词,表希望语气;译为:

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C项,其,指示代词,那样;译为:

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D项,其,指示代词,那,译为: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故选B。

(3)本题注意:

“若乃”是固定词组,可理解为“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脆,懦弱;怯,胆怯;当,担当。

译为: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4)B项,柳宗元“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说法错误;原文说,“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意思是:

当今世间有不少(马融、郑玄)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故选B。

(5)《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是柳宗元给严秀才的一封回信,属书信文体,细读全文,理清层次:

第①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一“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第②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二“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第③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三“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可以互相学习。

由此,我们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⑷B;

⑸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

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

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

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

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

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

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

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

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

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

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

急于与懂得道理的人商量且拷问诸多古事,老师是不缺少的。

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

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

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

柳宗元回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

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

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

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

”孝文曰:

“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

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

称霸                    

B. 遂执不移等哉              等:

同样

C. 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

捐献                       

D. 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

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C.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②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答案】

(1)C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

(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

国家不可抛弃刑罚。

C错误。

故选C。

(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

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第二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

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

C错误。

故选C。

(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富”后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