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发酵实验报告.docx
《糖发酵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发酵实验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发酵实验报告
糖发酵试验
一、目的
1.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二、原理
多糖?
单糖?
丙酮酸?
酸性产物(或产酸产气)?
ph下降?
指示剂呈酸性变色(若产气者有气泡出现)。
不同的细菌可根据分解利用糖能力的差异表现出是否产酸产气作为鉴定菌种的依据。
是否产酸,可在糖发酵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通常为溴甲酚紫,即b.c.p,其ph在5.2以下呈黄色,ph在6.8以上呈紫色),经培养后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是否产气可在发酵培养基中放入倒置小倒管观察。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类,所以发酵途径及发酵产物各不相同。
例如:
大肠杆菌能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而伤寒杆菌则不能;大肠杆菌能使葡萄糖发酵,产酸产气,而伤寒杆菌则只产酸、不产气。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
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
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普通变形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
发酵培养基含有蛋白胨,指示剂(溴甲酚紫),倒置的德汉氏小管和不同的糖类。
当发酵产酸时,溴甲酚紫指示剂可由紫色(ph6.8)变为黄色(ph5.2)。
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三、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斜面各一支。
2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试管和乳糖发酵培养基试管各3支(内装有倒置的德汉氏小管)。
3仪器或其他用具试管架,接种环等。
四、操作步骤
1.用记号笔在各试管外壁上分别标明发酵培养基名称和所接种的细菌菌名。
2取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试管3支,分别接入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第三支不接种,作为对照。
另取乳糖发酵培养基试管3支,同样分别接人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第三支不接种,作为对照。
在接种后,轻缓摇动试管,使其均匀,防止倒置的小管进入气泡。
3将接种过和作为对照的6支试管均置37℃培养24~48h。
4.观察各试管颜色变化及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
篇二:
发酵实习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实验部分
实验一、酸乳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酸乳的制作方法、基本原理;
2、了解发酵剂制备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3、对最终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及理化检测,并进行品质比较。
二、基本原理
酸乳也成为酸牛奶,是人们喜欢的饮用发酵乳。
所谓发酵乳、鲜乳或乳制品等主要原料添加乳酸菌,发酵以后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乳制品。
乳经过发酵制成发酵乳以后营养价值提高,发酵乳中的蛋白质、钙盐容易消化吸收,具有消化、抑制肠道内异常的发酵和杀死肠道中的有害菌的作用。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均质、消毒、发酵等过程加工而成的。
酸乳的品种很多,根据发酵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凝固型酸乳和搅拌型酸乳两大类。
凝固型酸乳在接种发酵菌株后,立即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容器内发酵、成熟。
搅拌型酸乳先在发酵罐中接种、发酵,发酵结束后在进行无菌灌装并后熟。
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乳酸使牛奶中酪蛋白(约占全乳的2.9%,占乳蛋白的85%)变性凝固而使整个奶液呈凝乳状态。
同时,通过发酵还可以形成酸奶特有的香味和风味,本实验主要学习凝固型酸奶的制作方法。
三、实验材料
1、材料:
纯牛奶、白糖、酸牛奶
2、仪器:
电炉、水浴锅、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相关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1、取2000ml纯牛奶放入锅中加热;
2、当达到一定温度后,按照8%的比例加入160g白糖,搅拌溶解
3、将牛奶加热到90℃;
4、小组分装,每个三角瓶中加入50ml的牛奶,
5、将分装好的牛奶放到95℃的水浴锅中,灭菌5min;
6、冷却到45℃,在酒精灯下,接种适量的酸牛奶(一勺),并搅拌均匀,封好口;
7、在37℃的温箱中保温培养2-4h,
8、转入0-4℃冰箱中冷藏保存;
9、品质鉴定
五、实验结果
品质鉴定:
1.色泽:
色泽均匀一致,呈乳白色。
2.气味:
具有与种子酸奶同样的香味,无酒精发酵味,无霉味或其他不良
味道。
3.状态:
凝块均匀,无气泡,没有乳清析出。
4.口感:
口感就好,与种子酸奶味道一致,清香,顺滑,没有颗粒状物质。
总结:
本次实验所制作的酸乳,质量品质和外观色泽均非常好。
六、思考题
1、牛乳的杀菌工艺有哪几种?
牛乳的杀菌工艺中最经典的就是巴氏杀菌法和超高温灭菌法,还有煮沸杀菌法。
2、乳酸菌在乳中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牛乳为什么是凝固的?
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乳酸使牛奶中酪蛋白(约占全乳的2.9%,占乳蛋白的85%)变性凝固而使整个奶液呈凝乳状态。
实验二、甜酒酿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甜酒酿的发酵工艺;
2、明确发酵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甜酒酿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酿制而成的。
由于酵母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必须先用糖化菌如根霉、毛霉等把淀粉分解成单糖或双糖。
因此,甜酒酿是在糖化菌和酵母菌共同作用下酿制而成的,甜酒酿的制作过程包括糖化和酒化两个过程。
糖化过程是在糖化菌如根霉分泌糖化酶的作用下,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酒化的过程是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经过emp途径生成丙酮酸,然后进入无氧呼吸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
三、实验材料
1、材料:
糯米、酒药
2、器材:
烧杯、锡箔纸、吸管、电子天平、电磁炉、不锈钢匙、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
1、选择原料;选择粒大饱满、无蛀虫、无杂物、色泽鲜亮、质量好的新糯米共1100g,每
小组大约有275g左右;
2、淘洗浸泡;将米在水中浸泡12-24小时,后用自来水冲洗,浸米的目的是使米中的淀粉
粒子吸水膨胀,便于蒸煮糊化;将浸泡好的米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并沥干。
3、蒸煮米饭;将洗净沥干的米在高压锅中隔水蒸煮10-20分钟,常压30-40分钟。
要求达
到熟而不糊,外硬内软,内无白心,疏松易散,透而不烂,均匀一致。
4、淋饭降温;用冷开水淋洗糯米饭,以达到降温增水的目的,并使熟饭表面光滑,易于拌
入酒药,利于糖化发酵菌的繁殖;淋饭时要边拌边淋,使米饭快速降温至35℃左右,避免因缓慢冷却导致微生物污染。
5、接入酒曲;将冷却至30℃左右的米饭,按糯米量1%(约11g)接入酒药,将大米平均分
成4份,拌匀装入烧杯,并在中央用玻璃棒打一孔道,搭成喇叭型凹窝(中间低,周边高),表面再撒上少许酒药,用封口膜封口。
6、保温发酵;30℃培养48小时,待喇叭型凹窝内有许多液体渗出,即可食用,但此时酒
味淡泊,略有酸味,若要品尝酒香浓郁的酒酿,可适当延长发酵的时间。
7、后熟发酵;在8-10℃下培养2-3天。
8、质量评估;酒香浓郁,液体清澈透明,酒液充沛。
五、结果思考题
结果分析:
在保温发酵48小时后,将烧杯移除后,看到在烧杯的底部出现少量的清澈的液体,在喇叭口的大米的表层出现了白色的霉菌。
在后发酵过程中,烧杯底部的清澈的液体的量不断增加。
此时出现淡淡的酒精味,略有酸味。
品鉴时,烧杯的底部出现了2cm厚的清澈的液体,酒精味浓郁,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1、甜酒酿制作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有哪些?
在甜酒酿的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在挑选糯米的时候选取粒大饱满的新糯米,在蒸煮的时候,注意不要将米饭蒸糊,在淋饭降温的时候用冷开水快速降温,避免因为缓慢降温冷却导致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在接种酒曲之后要搅拌均匀,接入适量的酒药,表面撒上少许酒药,注意用a4纸封口。
保温发酵的温度为30℃,培养的时间为48小时。
在进行质量报告时,当发现米饭上层的霉菌出现黑色或者黄色时,不要食用。
在进行品尝鉴评的时候,将上层的霉菌除去。
2、说明甜酒酿制作的发酵原理?
甜酒酿是在糖化菌和酵母菌共同作用下酿制而成的,甜酒酿的制作过程包括糖化和酒化两个过程。
糖化过程是在糖化菌如根霉分泌糖化酶的作用下,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酒化的过程是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经过emp途径生成丙酮酸,然后进入无氧呼吸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
实验三、槐耳粗多糖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发酵产物的精制过程;
2、明确提取、浓缩、醇沉和干燥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温度升高能使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膨胀,增加了可溶性成分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所以浸取温度越高,浸出速度越快。
但温度升高后,某些目的产物不稳定发生分解变质,同时使挥发性目的产物挥发散失。
因此,要把浸取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在目的产物浸出过程中,溶剂的ph值对浸出速度有影响。
某些目的产物可溶解于酸性溶剂,则要使用酸性溶剂浸提;有些目的产物易溶解于碱性溶液,因而要选择碱性溶剂提取。
根据目的产物的酸碱性质可确定提取过程中溶剂ph值的范围。
分级沉淀法是指在混合组分的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通过改变溶剂的极性而改变混合组分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如在含有糖类或蛋白质的水溶液中,分次加入乙醇(乙醇:
中强极性,能与水以任何比例相混,乙醇浓度越高溶液极性越低。
各种目的产物在乙醇中的溶解度随乙醇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使醇含量逐步增高,逐级沉淀出分子量由大到小的蛋白质、多糖、多肽。
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和吸收浓缩等,其中的蒸发浓缩是将溶液加热沸腾,使溶剂汽化除去,从而提高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分为常压蒸发浓缩和真空蒸发浓缩两类。
干燥时,发酵产品提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将潮湿的固体中的水除去的过程,与蒸发相比,水分是不在沸腾的状态下汽化,而是在其本身温度低于沸点的条件下进行,很多因素如物料的性质和形状、物料本身的温度、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和流动情况等影响着干燥的速度。
方法有空气加热干燥法、杰出加热法和冷冻升华干燥法。
三、实验器材
1、材料:
槐耳
2、器材:
分液漏斗、电炉
四、实验步骤
1、浸泡
2、:
250g槐耳,粉碎后加入8倍蒸馏水浸泡24h;
3、热浸提:
ph自然,100℃,不时搅拌,2h;
4、过滤,残渣加入适量的水,重复抽提一次,合并两次提取所得滤液;
5、浓缩,采用蒸发浓缩法,加热至小于150ml左右体积;
6、去蛋白,连续2-3次加入氯仿:
正丁醇=4:
1溶液去除蛋白(sevag法),至不显示蛋白
反应为止,离心收集上清液。
(注:
sevag法:
加入0.2倍多糖体积的氯仿和乙醇的混合液,震荡分离15min左右,直到氯仿和水的界面没有沉淀为止,且重复处理2-3次才能有效去除多糖中的蛋白质。
)
7、本次实验经浓缩和抽提之后获得80g的粗多糖提取液。
将所得的多糖的粗提取液平均分
成4份,依据每份的质量体积按照70%、75%、80%、85%的乙醇浓度加入乙醇,室温下静止24h;
8、离心(滤纸过滤,切记不要震荡);3600rpm,离心10min
9、收集沉淀,采用对流加热干燥方法,60℃加热干燥至恒重;
10、称重,按照下表记录数据。
六、思考题
1、沉淀多糖最适乙醇用量是什么?
沉淀多糖最适的乙醇用量是75%浓度,大约是粗多糖浓缩液的4倍体积乙醇。
2、粗多糖的提取率是多少?
以最适乙醇的浓度75%为标准,粗多糖的提取率=1.02g/(250g/4)x100%=1.632%篇三:
发酵实验报告
《发酵工程原理》综合实验
——小型发酵罐的使用与发酵过程监测与分析
学院名称:
食品学院
年级专业:
09级生物工程
实验日期2011.11.23-25
摘发酵罐是用于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的封闭容器或生物反应装置。
可用于研究、分析或生产。
有多种在材料、大小和形状上各异的产品。
最常用的为全搅拌罐式反应器。
发酵罐广泛应用于乳制品、饮料、生物工程、制药、精细化工等行业,罐体设有夹层、保温层、可加热、冷却、保温。
罐体与上下填充头(或雏形)均采用旋压r角加工,罐内壁经镜面抛光处理,无卫生死角,而全封闭设计确保物料始终处一无污染的状态下混合、发酵,设备配备空气呼吸孔,cip清洗喷头,人孔等装置。
本实验通过控制合适的培养条件,使大肠杆菌迅速持续生长,在发酵过程中定时取
样测定不同时期发酵液的细菌浊度及残留还原糖的变化了解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及对培养基的利用情况。
关键词:
大肠杆菌液体发酵最大比生长速率平均细胞得率系数
前言...........................................................................................................................................................3
1材料与设备...................................................................................................................................................4
1.1材料...................................................................................................................................................4
1.1.1菌种.......................................................................................................................................4
1.1.2培养基...................................................................................................................................4
1.1.3其他材料...............................................................................................................................4
1.2设备...................................................................................................................................................4
2实验方法.......................................................................................................................................................4
2.1流程...................................................................................................................................................4
2.2菌种准备...........................................................................................................................................5
2.2.1配制培养基...........................................................................................................................5
2.2.2接种与培养...........................................................................................................................5
2.3上罐前的准备...................................................................................................................................5
2.4实罐灭菌...........................................................................................................................................6
2.5发酵操作...........................................................................................................................................6
2.5.1取样........................................................................................................................................6
2.5.2接种........................................................................................................................................7
2.5.3电脑监控................................................................................................................................7
2.5.4发酵管理...............................................................................................................................7
2.6发酵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7
2.6.1od值测定..............................................................................................................................7
2.6.2葡萄糖测定...........................................................................................................................7
2.7放罐清洗...........................................................................................................................................8
3结果与分析...................................................................................................................................................9
3.1菌体浓度与吸光值关系标准曲线...................................................................................................9
3.2发酵过程各参数变化规律...............................................................................................................9
3.2.1干菌体浓度............................................................................................................................9
3.2.2葡萄糖浓度.........................................................................................................................10
3.2.3ph值、do值和其他一些参数...........................................................................................10
3.3各参数整理与分析.........................................................................................................................11
3.4最大比生长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