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2836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docx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

如何衡量“水”多少

经常听专家说市场上水太多,那么市场上的水到底多少,用什么衡量,怎么衡量,这些水是如何被创造的,以下进行总结分析。

一、货币量的衡量工具

(一)货币量衡量(基于派生路径)

货币主要由央行和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扩张的方式创造。

央行创造基础货币,并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

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资、同业等方式产生信用货币,进行货币扩张,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的信用扩张通过货币乘数实现。

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

所谓基础,指的是它是整个货币创造体系的基础;所谓高能,指的是它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余额

●中央银行:

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

●广义货币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1+现金在存款中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在存款中比率)

(二)货币量衡量(基于流动性)

目前我国公布的货币层次有M0、M1、M2,M0(流通中的现金)的流动性最强,M1(狭义货币供应量)次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最差。

1、M0=货币发行(央行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库存现金(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库存现金-存款保证金(法定+超额)

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注:

M0中库存现金包括境外流通人民币

注:

其他存款包括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保证金、财政预算外存款、租赁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90%)、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包含货币基金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等。

(三)货币量衡量中的变量缺失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都是从流动性入手,可以直接行使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划入M1,需要转化成现金才能进行商品和劳务购买的称为准货币,划入M2。

M2更多的是重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

但目前尚未有国家把股票纳入货币层次之中,更别提金融衍生品、表外理财等影子银行产品。

但一些国家已经把基金、债券等资本市场产品纳入货币供给体系中。

但是在衡量货币量过程中没有把股票、衍生品、影子银行等计入在内,会产生很多问题。

比如货币失踪和通胀与货币供应背离。

如模型测算货币供应大于实际货币余额,这是因为部分货币进入股市等。

另外如货币增加并未引起通胀,因为CPI无法考察流入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导致的价格变动,所以M1和CPI背离。

同样这样也会引起货币政策功能减弱,使得宽货币未必导致宽信用,因为增发货币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刺激,进入了资本市场,货币传导机制出现问题。

二、货币如何被创造——理论

(一)第一阶段——货币学派

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古典经济学侧重商品领域货币研究。

核心观点货币是一种商品,不是财富,是一种交换媒介。

主要思想有费雪货币数量论和剑桥学派货币余额说。

费雪货币数量论:

强调货币交易功能,货币需求只由名义国民收入决定。

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产出*价格

剑桥货币余额说:

强调货币交易功能和财富储藏功能,认为货币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和现金余额占收入的比重。

货币需求=货币在财富收入中比*收入*价格

(二)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

20实际30-70年代,经历1929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货币研究由商品领域扩展到资本领域,除了古典经济学货币交易和财富储藏功能外,强调投机功能。

凯恩斯主义:

货币本质是流动性,货币数量由持币的三个需求决定:

交易需求、谨慎需求、投机需求。

交易需求(交易功能)由收入决定,谨慎需求(储藏功能)由收入决定,投机需求(投机功能)由利率水平决定。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该货币主义兴起于20实际60年代,提出货币是一种资产,是股票、债券、商品等替代品。

货币需求受多重因素影响。

M/P=f(r,Y,h,i,u)

其中,M/P是实际货币需求,r是一组收益率,如债券利率和股票市场收益。

Y是永久性收入,h是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的比率,i是预期通货膨胀率,u是一个混合变量,它反映了嗜好和偏爱的变动。

同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会影响产出和名义收入,先影响产出,然后价格。

(三)第三阶段——创新金融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思想浪潮,货币研究拓展到衍生品市场,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数量的影响。

三、货币如何被创造——实践

(一)谁创造货币——银行

中国的经济体系可以分为五个部门。

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居民部门,政府,只有银行(央行和商业银行)是货币创造部门,其他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是存款的转移,货币总量并未发生变化,并不能货币创造,只是货币转移型信用。

我国银行创造货币经过三个渠道,中央银行发行高能货币(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传统模式),同时存在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表外模式)

(二)货币创造第一渠道——央行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存款性机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

关于影响基础货币的变量,一个是货币发行,主要外汇占款影响,另外存款行性机构存款,就是银行的准备金(法定和超额)

过去由于长期贸易顺差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外汇占款产生了大量货币,现在该部分基本稳定,从基础货币构成上,目前存款性机构存款占比较大,2011年以后,存款准备金基本稳定占比75%。

那么央行如何调节发放的基础货币呢,这个就是央行货币工具的适用,下一篇文章详细说明。

央行的货币工具使用经历了不断进化的阶段,央行目前已掌握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权,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渠道来进行投放,主要工具是OMO、MLF、PSL等,而央票、调节准备金率成为非常规手段。

这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无期限无成本的外汇占款相比,期限较短且有成本。

这有助于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第一是以上货币工具期限都较短,且商业银行是被动接受,期限不稳定,有错配问题,所以商业银行获得的资金不像外汇占款易于管理,不适用贷款。

第二公开市场交易仅限于部分银行,基本大行,,所以容易创造金融市场的不均衡

(三)货币创造第二层渠道——商业银行信用创造

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增加资产的方式主要包括发放贷款、购买外汇、持有债券3种方式。

1、发放贷款

银行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最传统的方式,也是占比最大的一种方式。

贷款信用扩张就是货币乘数发挥作用的过程,路径如下

假如某客户在A商业银行存入100元存款,则银行的负债增加存款100元,资产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20元、超额存款准备金80元。

当银行把80元超额准备金全部发放贷款时,80元超额准备金立马变成贷款,由于客户增加了80元存款,所以银行资产端又增加了16元法定存款准备金、64元超额准备金。

以此类推、不断循环。

银行每次发放贷款都会创造存款,从而完成货币创造。

2、购买外汇

随着贸易顺差,商业银行购买外汇也是货币创造过程,在上表的基础上,银行不是发放贷款而是购买外汇,80元超额准备金变成银行的外汇资产。

同样的,客户增加80元存款,银行增加16元法定准备金、64元超额准备金。

然后银行可以继续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外汇。

银行每次购买外汇都会创造存款,从而货币创造。

3、购买非银债券

和发放贷款与购买外汇类似,银行购买债券80元,资产端的超额准备金转化为债券资产。

由于同时客户增加了80元存款,从而负债端存款总额为180元,资产端债券资产80元、法定准备金36元、超额准备金64元。

银行每次购买债券都会派生存款,从而货币创造。

注意,此处是非银债券,如果是银行债券,只会银行间超额准备金的转移,并不会增加存款从而货币创造

四、影子银行

第三层渠道是影子银行,这个是这几年重点打击的部分,就是货币脱离银行监管体系外的创造过程,给金融系统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

所以此处单独一章解释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为什么会有影子银行

金融抑制和监管套利是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一,从制度角度,银行收益与授信风险不对称,增加了套利空间,催生了影子银行业务;其二,从商业银行角度,监管机构为降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除了准备金要求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都有明确的限制,并设置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商业银行为绕开监管并提高收益,探索创新金融工具业务模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其三,从监管与实体经济角度,银监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进行诸多限制,且小微企业银行贷款较难。

因此,银行有动力把受监管较多资本消耗较高的贷款资产项目转变为受监管较少资本消耗较低的同业往来、信托收益权等资产或表外资产,同时负债项目存款不受影响,这样满足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也使自身不受众多监管约束。

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渠道由此产生。

(二)什么是影子银行

这里的定义我们采用央行孙国峰的界定方式。

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可以划分为银行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

银行影子指银行以规避监管和贷款相关限制为目的,以不规范的会计记账为手段,通过创造信用货币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业务。

主要表现为以其他银行为通道的信贷资产双买断、票据买入返售、同业代付、买入转售等,以及以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通道,行使信托受益权转让、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TRS)、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等。

银行影子实际上是银行开展的“类贷款”业务,本质上与银行贷款是相同的,在资产扩张、创造货币的同时创造信用,满足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但却没有记在贷款科目下。

由于银行影子主要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因此多表现为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同业资产,也有一部分表现为投资资产,或者表现为移出资产负债表(例如表外理财对应的表外同业资产)。

传统影子银行主要指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之外独立开展的,通过货币转移来创造信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业务,由于信用行为机制与发达经济体的影子银行(如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相类似,因而称为传统影子银行。

主要表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在不作为银行通道的情况下,将募集的闲置资金通过信托贷款、资产管理计划、设备租赁、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转移给实体经济借款人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信用中介,信用规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变,创造信用是通过货币结构调整(货币从投资者转移至融资者)实现的。

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是银行影子,本质仍然是与贷款相同的资产创造负债的信用货币创造行为。

这个与欧美国家不同,欧美的影子银行是传统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基金,产品的底层资产往往是次级贷款,主要表现为多次资产证券化和回购业务。

(三)影子银行如何完成货币创造

分析银行资产方的基本构成,有助于了解银行影子的运作方式和业务种类。

根据资产科目不同可以将银行影子业务区分为“同业渠道”和“投资渠道”。

依照对手方不同,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商业银行为对手方的“银行同业渠道”(如同业代付、买入返售等),以及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对手方的“非银行同业渠道”(如同业拆放等)。

后者则包括银信(证)合作、券商资管通道、基金子公司通道、票据和信托受益权的“信贷资产转投资资产”模式等。

能够创造货币的是非银投资渠道、银行同业渠道和非银同业渠道。

购买银行理财本身(无论保本还是非保本)以及非银发行产品都不是创造货币。

1、非银投资渠道

模式:

即银信/证/基/保/资合作,就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以上非银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该资管产品投资于具体项目(实质为贷款),实现银行资金向具体企业的贷款发放,所以非银投资的实质是将信贷资产隐匿为投资资产,实质还是贷款(规避贷款方向)。

只不过银行资产端不再是贷款,是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类投资”等科目),企业获得资金后,银行负债端增加企业存款,银行负债端增加的企业存款源于资产方增加的“某资产”,进而看上去没有发放贷款情况下实现了货币创造。

举例:

银行A委托信托公司B设立一个投资于企业的信托产品。

银行A通过购买该信托产品把资金转移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B再把钱转给企业。

此时,银行A购买信托产品,企业多了相同金额的存款,故银行A负债端增加企业的存款、资产端增加“应收账款”或“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科目,货币得到创造。

在此过程中,信托公司只充当通道,真正创造货币和信用的主体仍然是银行A。

总结:

无论交易结构如何复杂、资金链条如何复杂,资金的提供者都是银行,最终获得资金的是那些无法通过正常的表内借贷获得资金的企业。

从中参与的其他机构只是起了一个“通道”的作用,获取通道费用,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银行才是货币创造的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非银投资渠道所涉及的信用创造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投资“某资产”时负债扩张,广义货币增加(企业存款);二是释放存款准备金,为银行再次创造信用货币腾挪了空间。

2、银行同业渠道

模式:

银银同业渠道指的是银行并不直接向企业放贷,而是借用另一家银行的通道间接放贷。

银行向企业提供类似贷款的融资,并创造等量货币,但却通过两家银行间的操作,将本应记于贷款科目下的资产隐匿于同业资产下,从而规避了资本充足率要求和信贷投向限制。

银银合作渠道最常见的三种渠道是“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和“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

举例:

某企业向商业银行A贷款,但银行A受贷款投向限制不能直接放贷。

银行A委托银行B提供通道服务向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同业代付方式实现,承诺未来向银行B归还本金和利息。

此时,由于银行A尚未发生资金变化,银行A的资产负债表不变,只是在表外记下还本付息的承诺;银行B提供资金,企业多了相同金额的存款,故银行B负债端增加企业的存款、资产端增加同业拆出科目,货币得到创造。

在此过程中,银行B只是通道,作用是隐匿贷款资产,而银行A才是真正的资金方和贷款风险承受方,该操作与传统的贷款资产并无本质差别。

3、非银同业渠道

模式:

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买入返售”操作,向非银金融机构融出资金,同时,资产端产生拆放同业,负债端会产生等额同业存放,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

之后,非银金融机构将资金放给企业,这时候又会形成企业存款,实现货币创造。

举例:

银行A向非银金融机构B融出资金100元,拆放同业科目增加100元,同时银行A负债方等额增加同业存放100元。

随后,非银金融机构B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将100元资金转化为企业存款。

4、银行理财渠道

非保本理财属于影子银行,因为属于表外,但是不会进行信用创造。

(1)保本理财

根据理财产品的风险承担可以把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理财和非保本型理财。

由于保本型理财由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保本型理财创造信用,应纳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不属于影子银行创造的货币。

(2)非保本理财

非保本型理财不需要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一般纳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核算,属于影子银行。

若居民用存款购买了商业银行A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则商业银行A负债端居民的存款将出表,资产端相对应的资产也将出表。

考虑到理财产品最终会转变为企业的存贷款,所以最终商业银行A负债端由原来的居民存款转变为企业存款,资产端是相同金额的资产项目,货币供给并未增加。

可以发现,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改变了存款结构或使存款出表,但并不会因为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从而创造出新的存款,产生货币创造。

在将理财产品出表的时候,相应的资产也会被移动出表。

而那些资产才是货币创造的源头。

本质上来说,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只是目前尚未利率市场化的一种“高息揽储”的行为,并没有新的货币创造,也不能额外的为企业提供新的资金。

当没有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存款归回居民储蓄,一样可以进行货币创造。

货币创造的关键是银行如何利用负债端获得的资金进行表外投资。

注:

表内存款挪出时候,为了资产负债表平衡,相应表内资产减少,该笔出表资金认购了理财产品(表外),理财产品投资表外资产的过程中会带来信用创造,认购理财本身不会创造货币,只是个高息揽储的方式,创造信用的是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带来企业存款,这也是国内一些研究在测算影子银行规模时,同时考虑投资资产和理财产品会造成重复测算的原因。

不过非保本理财可以释放存款准备金,为银行进一步的资产扩张(需要资本金支持)以及创造信用货币(需要准备金支持)腾挪了空间,所以一般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越大的银行杠杆率(资产与一级核心资本的比率)越低,其背后的逻辑就在于此。

但理财产品本身并没有创造信用(和货币),也没有起到信用中介的作用,因而并不在本文影子银行的范畴中。

5、非银进入机构发行产品

属于影子银行,但是不会产生货币,只会引起货币转移。

根据上面影子银行的介绍可以发现银行可以借用非银金融机构作为通道进行货币创造。

如若非银金融机构不做通道,直接发放信托产品居民购买,然后贷款给企业会怎么样呢?

假如信托公司B通过发行信托产品从居民募集到了一定的资金。

居民从银行减少存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减少相应金额的资金,信托公司负债端和资产端都增加相同的金额资金。

然后信托将该笔资金转移给企业,信托公司的资产端由之前的货币资金转换为信托贷款资产。

同时企业获得资金,企业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端增加了相应的金额资产。

可以发现,非金融机构产品改变了存款结构,但并没有创造存款、增加货币供给,也就没有货币创造,同时,也没有让存款流出银行体系。

非金融机构出售产品的行为,类似于上面的通道业务,没有影响到银行的货币创造总量,只是链条增加,涉及的机构变多。

(四)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测算

1、区分信用创造和货币创造

信用的经济学含义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银行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转移(非银融资),不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非金融部门之间的货币转移(民间融资)。

根据是否创造货币,可以将信用分为货币创造型和货币转移型。

根据信用货币创造理论,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创造存款货币,其实质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交换,属于货币创造型信用。

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无法创造货币,只能通过货币转移创造信用,表现为现金或者银行存款从居民R转移至企业Q。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没有被创造,但是社会的信用总量增加了,即货币转移型信用。

从信用与货币的关系可以看出,银行影子与传统影子银行的区别体现在两者的信用行为机制不同.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信用,与此同时客户存款增加,从而创造货币。

因此,在银行部门信用与货币是统一的,信用的扩张意味着等量的货币增加。

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金融产品,将资金由资金闲置方转移到资金需求方,从而创造信用,货币在转移的过程中,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货币总量不变,信用规模与货币数量并无直接联系。

大量实证分析证明,货币和通货膨胀有高度相关性,但信用和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2、核算方法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见,银行影子业务虽然模式繁杂、参与机构多样,但实质上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判断的关键之处在于观察最终获得信用货币的主体是否为银行增加的债权资产的实际债务人。

影子银行规模测算方法较多,包括分项加总法、负债剔除法、渠道拆解法和央行孙国峰的负债核算法。

我们采用央行孙国峰的负债核算法(自上而下)和穆迪定期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自下而上)。

3、负债核算法

银行资产端涉及机构众多,科目繁杂,难以核算,但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基本会计原理出发,银行影子的资产扩张和随之创造出来的存款规模应该是相等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银行的负债方入手,用可能负债减去所有“非影子资产”(包括贷款、外汇、企业债券等传统资产)的扣除法,推算银行影子的规模。

第一步、若将所有银行视为一个整体,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可以分为“非影子资产和“影子资产”,假设两者创造的负债是存款,则有:

非银部门持有银行总负债=非影子资产+影子资产=贷款+外汇占款+企业债券投资+影子银行

第二步、界定非银部门持有银行总负债。

非银部门持有银行总负债包括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所有项目(总存款)加上流通在外各种形式资金(存款转移)。

影子银行=居民、企业存款+(财政存款-银行持有国债对应财政存款)+非银同业存放+银行资本+表外理财+流通中现金-贷款-外汇占款-企业债券投资

注:

流通中现金也是银行扩张资产实现的,是创造的存款为了实现日常使用转移过来的。

注:

这里对财政存款进行细化,财政存款是居民企业存款转化而来,通过买国债和交税。

但需要扣除银行持有的国债与中央银行的持有国债对应增加的财政存款部分。

这是因为银行购买国债并不属于银行影子业务,由此创造的财政存款不应该体现在总存款中。

中央银行只能从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交易对手方主要是银行,这部分曾经由银行购买并持有的国债,也会引起财政存款的变动,但这同样不属于银行影子业务,因此要剔除。

注:

部分居民款投资到非银金融机构,有部分居民存款转移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放,如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缴纳保费、证券保证金等,这会增加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在银行的存款。

注:

银行的股本、公积金等都源于存款,比如银行发行股票时候,投资者认购,存款减少,银行股本增加。

注:

需要加回表外理财,因为表内存款转为表外理财时候,对应的表内贷款并没有冲减,所以虽然表外理财最终可能产生企业存款,需要加回。

第三步、进一步细化。

影子银行=广义货币+财政存款-银行持有国债+银行资本+表外理财-贷款-外汇占款-企业债券投资

注:

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所以可以视为等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居民、企业存款+非银同业存放+流通中现金”

4、穆迪测算法

穆迪的测算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拆分影子银行渠道,测算出2018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61.3万亿元,主要渠道是委托贷款、理财产品对接的银行表外、证券公司和基金。

2018年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表外、证券公司和基金对应的资产规模分别为12.4万亿元、7.9万亿元、15.8万亿元和8.6万亿元,与2017年相比影子银行总规模下降4.3万亿元,与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监管趋严相关。

穆迪的方式其实是分项加和方式,偏高估,因为存在多个理财产品交叉投资情况等。

(五)影子银行的规模变迁

不同阶段,影子银行的渠道方式不同,主要都是为了规避监管。

图:

央行测算影子银行规模变迁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2017年都是影子银行转折的关键时点,影子银行规模开始出现下滑。

2014年以前,社融口径的表外融资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渠道,2014年以后,理财产品对接的银行表外产品开始逐步扩容,尤其是2015-2016年,银行信贷回表,理财产品对接的银行表外、券商资管和基金渠道开始大规模增长,成为影子银行的核心渠道,这与第三部分提到的监管政策密切相关。

2018年末,理财产品对接的渠道(银行表外+证券和基金)占影子银行40%,社融口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渠道占比39%,其他渠道占比合计21%,银行同业和非银投资成为影子银行扩张的核心渠道。

图:

穆迪测算分项结构

五、货币规模的统计方法

通过对不同资产负债表、不同机构公开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是最清晰、最全面反映货币创造不同渠道规模大小,相对来说数据时间也较长。

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是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活动进行统计,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部分,反映了金融机构从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数量,以及向居民、非金融企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资金数量。

其中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

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贷款公司等银行业非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