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2103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高考原貌再现】

一、(2013新课标全国Ⅰ,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XX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解析:

C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错,他先来中国考察访问,直到卢沟桥事变后,他才决定留在中国。

在文中第2、3段。

B项,从相关链接②中可知,“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应该是“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

E项,“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的是陈纳德,而不是飞虎队。

在原文第7段。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将反映“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的相关信息筛选出来,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三至第五段。

然后,适当分析概括,从军功和军事才能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

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文介绍的是“飞虎将军”陈纳德,侧重介绍了陈将军支援中国抗日的事迹,赞美了其高尚情操。

首先,要准确理解“人格魅力”的内涵,人格魅力主要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

有关陈纳德人格魅力的信息比较分散,需要筛选、整合,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尤其要善于透过人物外在的行为事迹,分析其内在品德人格。

参考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

“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

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

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

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作答探究题时应做到:

细读题目了解指向,答题紧扣文本主旨,观点表达合乎逻辑,答案表述精当鲜明。

答题要点:

在中国抗日战场上,陈将军为中国而战;退役的陈将军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也收获了爱情。

参考答案:

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二、(2013辽宁,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吴良镛:

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

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

吴良镛说: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

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

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

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

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他常常对学生说: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

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

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

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

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

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

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

“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

他每每凝思:

“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

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

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解析:

BE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应该是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

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错,原文只是说“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D项,“因为后者完成后……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文无据。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本文第⑥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分析传记文本的结构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文章结构要结合文体特征,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作答时,注意层次,从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首先根据筛选的标准“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确定答题区间,即第②③⑤⑦段。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筛选概括。

参考答案:

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

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注意审清题干,主要从“诗人的情怀”及“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入手分析。

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联系现实。

注意整体把握,内引外联。

(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

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参考答案:

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

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

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高分突破方案】

一、考点提示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高分策略

传记:

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以记人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一)依据文本的“实用”特点阅读。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及其与文本主题的关系。

2.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借助命题规律答题。

1.设题重实际:

它以高中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

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主要在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

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

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

 

【高分实战演练】

说明:

本试题满分100分;测试用时为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傲慢李鸿章

端木赐香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李鸿章性情傲慢,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濮兰德的《李鸿章》里,记载了七十四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

“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李鸿章近一米八的个头,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站在外国人前面,一点儿也不逊色。

有一次,李鸿章在德国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乍见面,两个人客气了一番,可是当俾斯麦说出“我闻听阁下被称为‘东方俾斯麦’”时,李鸿章脱口而出说:

“噫!

我只听说过有位‘西方李鸿章’,可是阁下吗?

英国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礼仪,如吃烤鸡先用叉按住,再用刀慢慢割成小块,然后用叉将小块烤鸡肉慢慢送到嘴里。

1896年李鸿章访英,受到热情款待,李鸿章不拘泥于英国人所谓的餐桌礼仪,用手抓鸡吃,众人愕然,李照吃不误。

1870年,日本使臣柳原前光带着日本外务府的文书拜见李鸿章,要求两国通商,订立条约。

李鸿章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与中国通商,是求我们来了,为了显示大国风范,当然要同意。

奈何总理衙门不同意,指示:

只许通商不许签约。

李鸿章认为不是什么事,赞同签字。

1871年日本大藏伊达宗城与柳原前光又来了,说:

“贵国已同意我们通商,我们这次来,是要签订一个友好条约。

”谈判的时候,李鸿章看条约看得很细,发现其中一条是“日本国可运输货物到中国内地,也可到中国内地购买货物”。

李鸿章在两个“可”前各加了一个“不”字!

1874年,日本觊觎台湾,清日战争一触即发。

李鸿章与柳原前光坐到了谈判桌上。

李鸿章吸着自己的水烟袋猛吐烟圈儿,对坐在面前的柳原前光视而不见。

柳原前光被水烟呛得一阵咳嗽,还没有咳嗽完,李鸿章一口痰吐了出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到了柳原前光的脚上。

李鸿章的侍卫们憋不住,竟有笑出声儿的。

柳原前光受不了了,说:

“大臣阁下……”话音未落,李鸿章的漱口水又喷出来了,落到了柳原前光的裤腿上!

柳原前光急了,瞪着眼站起来,“八格牙鲁”冲口而出,两个侍卫立马把他摁了下去。

李鸿章这才懒洋洋地开口:

“干什么来了?

柳原前光说了许多,中心意思是:

不打了,给俩钱儿。

李鸿章又吐了一口痰,鄙夷地说:

“呸!

要钱没有,要打奉陪。

送客!

据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中法战争之时,“朝鲜京城又有袭击日本使馆之事,盖华兵韩兵皆预有谋焉。

朝鲜之为藩属,为自主,久已抗议于中日两国间。

纠葛未定,日本乘我多事之际,派来津交涉。

乃方到而法人和局已就,李鸿章本有一种自大之气,今见虎狼之法,尚且帖耳就范,蕞尔日本,其何能为?

故于伊藤之来也,傲然以临之。

彼伊藤于张邵议和之时,私语伍廷芳,谓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尊严,至今思之犹悸”。

(摘自《名人传记》,2012年第12期)

1.下列对于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传记通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评价和濮兰德在《李鸿章》里的记载,从侧面描写了李鸿章的傲慢和日本的怯弱。

B.李鸿章在德国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时,巧对俾斯麦的“我闻听阁下被称为‘东方俾斯麦’”,表现了李鸿章的机智和不卑不亢。

C.“李鸿章不拘泥于英国人所谓的餐桌礼仪,用手抓鸡吃,众人愕然,李照吃不误”,有失礼节,虽然捍卫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和饮食习惯,但是有损祖国形象”。

D.李鸿章在和柳原前光谈判的时候,态度强硬,既充分表现了其傲慢的性格特点,又在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E.本文撷取了李鸿章若干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形象地展示了他性情中傲慢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了李鸿章强烈的爱国思想。

2.文章通过那几件具体的事来表现李鸿章的傲慢的?

请作简要的概括。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