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
《《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
绪论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
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
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
3、教学的任务:
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 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一、教学活动诸要素:
(教学活动七要素:
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
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
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
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测验、考试、教学评价等)。
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的主动性,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
第二章过程论
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问题1:
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问题2: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问题3: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问题1:
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1、从认识方面来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2、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
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具有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同样表现在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
一是从认识方面来看,学生的认识对象、认识条件、认识任务均具有特殊性;二是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交往实践交往的目的、实践环境、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四个: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同时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再次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起决定性作用。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非认知心理因素)。
教学受制约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再次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要正确运用“教学诸要素的合力”规律和“教学最优化”原则,主要靠教师全面了解实际情况,从客观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在各要素之间建立最佳联系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问题2: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论同许多科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受到这些学科的制约和影响,研究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心理学与生理学、社会学以及系统科学。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
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泥坑。
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研究和组织教学过程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机制、特点和规律。
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教学活动受制于特定社会背景,表现为教学过程知识存在的特殊社会结构和社会背景。
社会学士教学过程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系统科学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现象、建立教学模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具体化、深入化,还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认识。
此外,人类学、伦理学、美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也为教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
教学论要对这些学科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
问题3: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
这其中相互紧密联系,交互重叠和渗透的统一整体。
1、知识传递功能。
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
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
运用知识也就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扎实的巩固。
2、技能形成功能。
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
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技能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在形成熟练的技能之后,可简化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是从不熟练到熟练,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者在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稳步前进的原则。
3、智能培养功能。
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着的统一体。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自动的培养了智能,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活动中运用已获得知识、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
4、个性发展功能。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也就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
每个学生在原有经验背景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
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的培养。
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对发展学生个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三章目的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
问题1:
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
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
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问题3:
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问题4:
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问题5:
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
怎样确定?
问题1:
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
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是: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一般认为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又需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学目标总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的。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
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测量和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问题2:
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在“教学任务”下进行。
包括三方面:
第一,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第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体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这三方面的教学任务也就是我国对教学目标所作的初步分类。
苏联教育家提出了三类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和技巧。
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的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技能领域”(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问题3:
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教学目标的分类有多种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应当多角度考察。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地认识我国学校的教学目标。
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第二,是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
知识、智能(智力、能力、创作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第三,是各部分和要素的发展水平。
着眼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可形成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教育目的的各组成部分和作为教育教学结果的个性心理要素是统一的,“五育”中的每一育都包括知识、智能、价值和行为等主要个性心理要素。
问题4:
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
一是在中小学阶段,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怎样的规格要求,即培养目标;二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规定各门课程的设置,提出课程目标。
学校教学目标一般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或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自行制定。
问题4:
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就要看该目标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产生最大成效。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三种作用:
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标准作用(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
要确保教学目标发挥三种作用,在确定教学目标是要遵循以下要求:
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目标难度要适中;目标要便于检测。
第四章 原则论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 教学原则体系(下)
问题1:
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2:
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3:
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问题1:
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教学原则的含义: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指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第一,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学原则是前人长期从事教学活动经验总结,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第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研究和制定教学原则必须认识和了解教学规律,提出和阐明教学原则才有科学的依据,对教学实践工作才有指导作用);第三,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人们在制定、解释、运用教学原则时,受到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创造和因材施教等原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
问题2:
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教学原则的性质:
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是一种策略性知识。
它以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部、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方向、内容、任务、方法、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
教学原则的特点:
主观性与客观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实用性与有效性。
教学原则的作用:
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教学原则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从教学规律的认识中得出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结论,提出有效的行动要求。
问题3:
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教学原则的体系(九个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1.教学整体性原则:
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这一总的方向。
实施要求:
实现思想性欲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2.启发创造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启发创造性原则,是教学与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规律的反映。
还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实施要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是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实施要求:
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4.有序原则:
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序性原则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实施要求: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5.师生协同原则: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它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学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反映。
实施要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6.因材施教原则: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实施要求:
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7.积累与熟练原则:
是指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积累与熟练原则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提出来的,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更要渗透到学生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
实施要求:
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对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规律,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工作);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8.反馈调节原则:
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反馈调节原则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作用于影响规律的反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
实施要求: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9.教学最优化原则:
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最优化原则,主要依据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因素构成的合力这一规律提出来的。
两个标准(效果和时间标准)。
实施要求:
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总结:
综合以上九个教学原则得出结论:
第一,教学原则之间相互联系。
各项教学过程阶段相对应教学原则:
提出教学任务(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确定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原则);运用教学方法(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取得教学效果(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第二,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第三,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
第五章 主体论
第一节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 学生;第三节 教师
问题1:
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2:
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3:
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4:
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5:
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问题1:
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成功的教学活动也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第二,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
受过专门训练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能够第三,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三方面:
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收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从而推动教学活动发展;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一,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
可教性是人都根本特征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首要角色。
第二,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
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学生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并推动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便构成了与教师的教并行且相互依存的另一个活动体系。
问题2:
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二者关系本质则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关于学生的基本观念:
“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问题3:
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1,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准备。
认知发展一般指与知识技能和智力有关的发展方向。
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的一般认知能量或认知功能作用的方式,它随学生年龄和经验变化而不同。
在教学中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三种(记忆、理解、思考认知水平)。
所谓学习的准备性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材料的适合性。
学习可分为认知、情感的和运动技能。
2,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变量。
所谓认知结构,广义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认知结构变量是指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其培养。
自学是人类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它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对自己认识过程本身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反馈信息的识别和对学习方法的调节能力,还有良好的非认知因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管理技巧,即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的习惯。
问题4:
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非认知因素它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认知活动,心理是整体的发生作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
有认知的活动,也有动机、情感、意志及人格特征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
非认知因素的核心是学习动机的培养。
非认知因素是学习过程的控制系统,而动机是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在动机的培养中得到改善。
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种作用:
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增加活力。
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明确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培养学生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第二,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在学习中的内驱力是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因素,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由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心理因素。
第三,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
志向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奋斗目标持有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
第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第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避免频繁对学生进行有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焦虑会抑制学业成就的提高,会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问题5:
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它是群体发展到高级形式的特殊形态。
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是依靠集体的舆论、规范、风气、从众现象等发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教学是如何通过集体而作用于个体的。
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体中的合作与竞争对学习的影响;第二,集体的舆论与规范;第三,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