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14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docx

第六章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

AA--

第八早

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

实践与启示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老挝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虽然在发展初期经历过挫折,但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老挝在各项事业上均取得了快速发展。

今天的老挝,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增长迅速,人民安居乐业,2015年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这一数字已超过柬埔寨并接近越南。

很难想象,在40多年前,老挝曾经满目疮痍,当时美国在老挝投下的炸弹不计其数,使得老挝成为世界上人均受炮轰最严重的国家。

老挝这40年来的发展建设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坚持了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一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因此,老挝在社会主义探索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也是值得专家学者去研究的。

近几年来,老挝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一定关注,但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有关老挝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从中国和老挝两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而言,对老挝社会主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欠缺。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对老挝共产主义运动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史进行梳理整合,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一是从老挝的共产主义运动肇始之际开始介绍和分析,结合历史背景,探究共产主义运动在老挝产生和发展初期的情况;二是分析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人的特点及老党权力结构;三是对老挝人民革命党“九大”以来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就自己的观察研究提出老挝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并做出前景判断,希望能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启发。

第一节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路径

要研究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就必须从历史中寻找老挝无产阶级爱国志士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抗击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指南。

他们的革命实践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老挝。

而纵观老挝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老挝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自身的稳定发展。

一老挝民族独立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肇始

19世纪末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加剧,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其中法国在普法战争失利后,在世界范围内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并于19世纪80年代相继占领了越南和柬埔寨,成立了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随后在1893年,法国强迫暹罗(今泰国)签署了《法暹曼谷条约》,暹罗将其统治的湄公河东岸地区割让给法国,该地区即今老挝的主体,老挝自此开启近代史。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老挝曾经遭受暹罗1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在《法暹曼谷条约》签订之后,法国并不是从暹罗手中“拯救”了老挝,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性质注定了老挝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更何况,当时在湄公河西岸也居住着许多老挝人,他们的居住地并没有摆脱暹罗的统治,与他们湄公河东岸的同胞一样受制于人。

因此,法国与暹罗签署条约只是划定了两国的政治势力范围,并没有依据泰、老两个民族的传统分界。

法国殖民统治者在取得对老挝的控制后,很快露出了他们凶恶的嘴脸。

在政治上,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老挝之前分裂的局面,在保证自身殖民统治的基础上任由各地的封建领主各自为政,并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挑拨离间,妄图使老挝陷入内乱;在经济上,他们采用苛捐杂税、强制徭役等方式对老挝人民进行繁重剥削,并掠夺了老挝大量矿产资源;在文化上,法国殖民者的罪恶更是罄竹难书。

他们对老挝文物古迹和古代典籍大肆进行破坏,限制老挝人使用老挝语并强制推行法语,还妄图以基督教来代替老挝人普遍的佛教信仰。

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老挝人民当时95%以上都是文盲①,文化教育事业几乎陷入停滞,即便是有条件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只能去越南或者法国求学。

此外,老挝本国的封建领主和皇室成员在当时也成了法国殖民统治者的帮凶,和他们一起对老挝人民展开压迫与剥削,使老挝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法国严酷的殖民统治下,老挝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了前仆后继的抗法起义斗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01-1903年在老挝中南部沙湾拿吉省爆发的富巴都起义,1901-1936年在老挝南部波罗芬高原爆发的昂克欧一库马丹起义,以及1918-1922年由老挝北部苗族首领巴寨领导的起义。

由于这三次起义恰好代表了老挝三;大传统族群——老龙、老听、老松族(分别意为低地、高原、山地族群)的斗争,且分属老挝中、南、北地区,因此有力回击了法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体现了老挝从南到北多民族团结抗击殖民统治的局面。

然而,尽管在当时的老挝土地上起义运动此起彼伏,但这些起义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法国殖民者拥有强大实力之外,主要原因在于老挝土地上的起义运动均属于局部的自发性斗争,尽管星星之火在老挝各地都在燃烧,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燎原之势。

同时,各起义运动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集团和组织队伍,更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也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所以,这些起义运动虽然充分表达了对法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却不足以动摇殖民统治本身。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1930年2月,越南共产党在香港成立,同年10月受共产国际指示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越、老、柬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自此有了强有力的领导。

当时,在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法国殖民者对印支三国的剥削日益加重,羽翼未丰的印支共产党也遭到了法国殖民者的严密监视和打击。

尽管如此,在印支共产党的带领下,印支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得以延续并得到发展。

1934年9月,原老挝各共产党小组代表举行集会,决定成立印支共产党老挝地区委员会,并派代表参加1935年在澳门举行的印支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指出全党面临的三大主要任务是:

巩固和发展党组织、广泛争取群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①文根:

(1893-1942年间老挝人民的抗法斗争及其教训》,《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②老挝新闻文化部:

《老挝历史》,老挝国家出版社,2000,第657页。

此时,欧洲局势也发生着改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各派政治力量纷纷给社会开出药方,而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则促使欧洲共产党和社会党化敌为友。

在法国,1936年左翼联盟——人民阵线的上台标志着法国内部局势新的变化。

印支共产党及所属各支部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改变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包括在印度支那地区谋生的法国公民)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

同时,印支共产党看到了未来局势变化的可能性,保留了一部分力量进行秘密斗争,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此后印支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

后来,南越、老挝和柬埔寨的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基本上遵循了这种公开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模式,即以统一战线的名义参与议会斗争,但将各自的共产党组织转入地下,进行秘密指挥。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法国资本家对人民阵线的反扑,人民阵线很快名存实亡并于1938年正式解体。

法国殖民者也日益加剧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对人民反抗运动的打击。

老挝人民与越南、柬埔寨人民一道,通过罢工、抗议、示威等方式抗击法国殖民统治。

而在印支共产党及其老挝地区委员会的影响下,老挝各族人民抗法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老挝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历经种种磨难,努力在群众中秘密组织群众进行抗争并发展自己的队伍。

1940年,日本将魔爪伸向印度支那地区,并在随后的5年中和法国一起对该地区进行殖民统治。

日、法两国能够实现对印度支那的共治,主要是因为印度支那地区还不是日本扩张的重心,而当时法国已经由希特勒控制之下的维希傀儡政府掌权,因此两国得以在法西斯的旗帜下在印度支那维持平衡,并加重了对包括老挝人民在内的印支人民的剥削。

二战的爆发使得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斗争更加高涨,在印支地区,尽管受到日、法两国的双重压迫,但民族主义斗争的熊熊火焰已无法阻挡。

阮爱国1941年重新回到越南领导革命工作,并成立越南独立同盟(越盟),受此影响,老挝也于同一时期成立“老挝独立同盟”,以“抗法驱日争独立”为口号将爱国人士集结起来参与到抗法抗日斗争中①。

1943年,主要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自由老挝”组织(即“伊沙拉”组织)成立,为老挝独立运动做组织准备。

此外,在老挝各地还陆续成立了一些群众自发组建的爱国组织。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收官阶段,随着欧洲战场形势日趋明朗,担心同盟国阵营在亚洲就地反扑的日本于3月赶走了政府和军队中的法国

①老挝新闻文化部:

《老挝历史》,老挝国家出版社,2000,第683页。

人,独占了印度支那地区。

不过随着日本于8月无条件投降,印度支那地区一时处于殖民统治的真空期,这对老挝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同时,越南人民通过八月革命建立的新政权也给老挝人民带来了巨大鼓舞。

只不过当时印支共产党老挝地区委员会光凭自身的实力还不足以组建新政权,于是决定和“伊沙拉”组织一起参与到独立斗争和新政权的组建过程中去。

在“伊沙拉”组织的影响下,老挝的一些王室成员和上层人士也被争取到独立运动中来,当时琅勃拉邦王室的副王及首相佩差拉亲王即是其中之一,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举动也加速了老挝的独立进程。

因此,尽管从小生活在法国殖民者羽翼下的国王西萨旺•冯对“伊沙拉”组织的独立运动表示反对,但他已无法阻止老挝人民追求自由、独立的洪流。

9月15日,佩差拉亲王正式宣布老挝统一,并于10月12日宣布老挝正式独立,组建了老挝“伊沙拉”政府。

然而,当时内部和外部因素都不利于“伊沙拉”政府的长久存在。

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前就已经明确表示将重返印度支那,并通过幕后交易获得了英、美等国的支持;而“伊沙拉”政府本身主要由小资产阶级组成,其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们难以抵抗法国的反扑,这体现在他们依靠上层人物争取国家独立,且主要在城市中发动独立运动,依靠城市居民,而不是发动占人口90%的农民群众,缺乏牢固的人民基础。

1946年3月,法国重返老挝,仅用2个月时间就攻占了老挝全境,随后成立以西萨旺•冯为国王的老挝王国,迫使“伊沙拉”政府流亡泰国。

法国名义上宣布老挝在法兰西联邦中处于独立地位,实际上仍掌握国防、财政、外交等大权。

此时,流亡泰国的“伊沙拉”政府内部发生分裂,一部分成员认为老挝的独立已经实现,便在法国的利诱下回到老挝并在政府内任职,而以苏发努冯亲王为首的另一部分成员则坚持抗法斗争。

苏发努冯此前已和越南有过接触,他认为老挝国小力弱,必须依靠印支三国的共同力量才能推翻法国统治,取得真正统一。

而越南作为印支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者,也很愿意帮助老挝。

为方便越南进行援助和指导,苏发努冯将他所率领的抗法爱国力量从老、泰边境向东转移至老、越边境。

1949年1月20日,印支共产党老挝地区委员会成员凯山•丰威汉在老挝东北部的桑怒省成立了“拉萨翁”游击队,虽只有22人,却标志着老挝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诞生,后来这个日子也成了老挝的建军节①。

此时,斗争形势的需要催生了老挝全国性的统一抗法组织。

1950年8月,各地爱国力量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宣

①申旭:

《老挝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第211页。

布成立以苏发努冯为首的寮国抗战政府,并组建了新的“伊沙拉”阵线(即自由阵线),“伊沙拉”阵线整编了之前成立的全国各爱国游击队,组成了“伊沙拉”部队(即自由阵线部队)。

在此后的岁月中,“伊沙拉”阵线及其后改组形成的老挝爱国阵线所领导的武装斗争运动以“巴特寮”(意为“老挝国”)的名称闻名于世①。

鉴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在1951年举行的印支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印支共产党正式更名为越南劳动党,并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