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10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docx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

张曦艳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邮编=530023)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发展。

本文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文化中学生心理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G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9410(2004)05-0068-04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改变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发展。

对于处在发展期、求新求奇心理强、喜欢探索的中学生来说,电脑网络是一个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良好窗口,也是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它也必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1.1有助于中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互联网上有许许多多的心理健康网站,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等。

它们既快捷方便又隐秘性强,具有互动性,为中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并为中学生提供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对中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1.2有助于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

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学生带来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网络交往使得中学生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3有助于中学生的情感宣泄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各方面压力较大,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中学生情感体验丰富,波动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情感的宣泄总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

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中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助、心理咨询、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痛苦,这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4有助于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中学生的思维,开发中学生的潜能。

互联网作为最大的广域网,把不计其数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卫生等众多的内容,它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网络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对人的感官造成视、听、说的多重刺激。

模拟仿真的逼真性,可以跨越时空的界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时期,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为他们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

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他们利用现代工具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网上创造的成功可以激发中学生创作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他们耐心、细心、专业和恒心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也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能。

!

.5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民主、自由、平等的心理。

不管你身处何方、身份如何,只要能接入互联网,便可以在统一平台上,以相互平等、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

网络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入,使得中学生可以在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展现自我。

这对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中学生来说,网络世界无疑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这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责任。

2.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这些不利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引发中学生网络成瘾

中学生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络成瘾问题出现。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有:

①对电脑的渴求到了非做不可的程度,如果一天不玩电脑就浑身难受,情绪喜怨不定,只要一打开电脑,一切症状均告消失。

②使用电脑的次数越来越多,在电脑中能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

在电脑面前难以自制或失去控制的行为,固执下去而不顾有害的后果,为了电脑,可以放弃学习,严重者可出现语言能力减弱,人际交往出现困难。

③网络交际成瘾。

调查表明,中学生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交友聊天的网站,他们热衷于上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占48.84%=一些中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聊天上,因而产生对网络交际强烈的心理依赖。

④电脑游戏成瘾。

对于一个中学生,电脑游戏成瘾会使他的学习成绩下降。

长期迷恋电脑游戏的中学生,上课渐感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困难,对学习兴趣下降,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思维迟缓,记忆减退,经常产生要去打游戏的冲动,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学业荒废。

长时间甚至通宵达旦地''泡网”,极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2.2弱化中学生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使用的增加对中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交流有影响,上网时间越长,人越感到沮丧和孤独。

许多痴迷于网上的中学生把自己封闭在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离的世界里,与虚拟环境、虚拟人群、虚拟事物打交道,未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极有可能导致孤僻、不合群、冷漠,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

有了网络,中学生们一些娱乐活动的时间少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电脑上,有些中学生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个别人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

他们除了在网上大展身手外,在网外却一筹莫展。

电脑和网络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朋友和工具,同时也是关起他们的一把''锁”,许多中学生操作电脑得心应手,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却感到无所适从。

同时,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性特点使许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流,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相互不信任,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现实中来,使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怀疑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一切人的真诚,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3孤独、抑郁。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尤其是虚拟世界的平等感和随意性令中学生流连忘返,有的中学生控制不住对网络的依恋,沉迷其中,产生退缩行为,久而久之孤独、抑郁心理加重,严重的形成孤独、抑郁状态。

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的中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

网上有不少不适合中学生的内容,而且网上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如性游戏、色情网站、不良聊天室等,中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一玩游戏或聊天甚至“网恋”,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

性格孤僻的中学生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

2.4引发情感冷漠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表露与交流,在情感的不断调整过程中确定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感,逐渐完成其社会化。

网络的虚拟性、隐秘性等特性可使中学生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情感,在网络中却可以实现。

趋利避害的心理促使他们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懒得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交流情感,也不为人世间的情感所动,使得中学生逐渐沦为毫无情感的机器。

2.5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

网络沉溺的结果就是中学生在网上操作时间失控,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但难以自控,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这些学生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上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淡漠。

而且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如同魔鬼般时刻侵蚀着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中学生,逐渐使一些中学生心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BBS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

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面对电脑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特别是对其消极影响要引起足够重视,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克服其消极影响。

针对网络社会的相关特点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两个途径:

网络立法和技术控制。

目前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完善,逐步完善有关保护中学生的立法工作,加快对网络信息分年龄、分层次管理及网络环境保护等条例的出台,建立设立网站主页的审批制度,以法制取代现在的行政管理。

立法要严,执法更要严。

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

同时要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这是杜绝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心理危害的关键环节。

3.2加强校园网建设,开辟和建设心理教育网站。

目前,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缺少点击率。

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中学生上网提供健康的场所,为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中学生心理特点、思想情况,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建设一批能吸引中学生''眼球”的心理教育网站,通过开展丰富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影响中学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美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学校里,教师应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细心寻找并收集一些有价值并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网站推荐给中学生,如:

"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在线”、"同辈教育”等,让中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3.3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我们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既认识到网络对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

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学生在网上多元化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加强对中学生网络法制、网络伦理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积极建设以思想、文化、娱乐、体育等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以此来净化中学生的心灵,陶治中学生的情操,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品位,巩固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增强其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