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0632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x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141109B

中文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英文名称:

Theory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总学时:

45

总学分:

3

适用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学分。

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5周,共45学时,理论学时35学时,实践学时10学时。

本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作业等。

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本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

实践作业方面,紧密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建议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实践,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从个别问题中受到启发,目的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言(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第1节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2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教学难点:

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1节课程的概念、意义与地位

第2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3节课程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的模式;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与组织方式。

教学难点: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与组织方式。

【教学内容】

第1节课程目标

第2节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3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教学内容】

第1节课程实施

第2节课程评价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与特征,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内容】

第1节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第2节学校课程建设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教学构成要素;理解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难点:

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本质

第2节教学的历史演进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功能的优化。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目标概述

第2节教学目标分类

第3节教学目标设计

第八章教学模式(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正确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模式概述

第2节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第3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第九章教学方法(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

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方法概述

第2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3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十章教学手段(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手段概述

第2节教学手段的选择

第3节教学手段信息化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阶段;班级授课制的理解;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第2节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3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流程和方法;对已有的教学设计能够进行评价;能进行小学课程和教学的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1节教学设计

第2节教学实施

第3节教学反思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表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

45学分:

3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 授

实 践

讨论

第一章

绪论

2

2

思考: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基本理论

4

3

1

拓展阅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内容

4

3

1

分析小学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及其组织方式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评价

3

2

1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6

3

2

1

设计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案

第六章

教学基本理论

4

2

1

1

讨论交流:

“教学的定义”

“教学的本质”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功能

4

2

2

小组对见习期间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第八章

教学模式

6

3

1

2

第九章

教学方法

4

2

1

1

访问一名教师,了解他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方法的感受和体会。

第十章

教学手段

4

3

1

利用教学视频案例,对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研讨。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2

1

1

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做简要评论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2

1

1

选取小学某学科中的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说课

合计

45

27

10

8

六、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

表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环节一览表

序号

内容项目

目的要求

学时

分配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备注

第三章

分析小学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及其组织方式

理解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

第5学时

同伴评价

第四章

选取小学某学科中的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说课

理解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

第10学时

小组评价

交流研讨

实践训练

第五章

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案

运用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1

第13学时

小组评价

第六章

讨论交流:

“教学的定义”、“教学的本质”

理解教学的本质,掌握教学优化的原则

1

第16学时

小组评价

第七章

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与原则

2

第25-26学时

小组评价

第八章

思考:

结合小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

正确看待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

2

第33-34学时

小组评价

第九章

访问一名教师,了解他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方法的感受和体会。

掌握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与依据

2

第39-40学时

小组评价

第十二章

选取小学某学科中的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说课

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及课程的实践

2

第44-45学时

小组评价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课程与教学论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课堂讨论、谈话、指导自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在教师讲授过程中,贯彻启发教学思想,结合案例教学和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见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改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教育小资料,关注教学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进展、热点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兴趣和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一)教材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二)学习资源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瞿葆奎.课程与教材[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李子建、黄显华.课程:

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6.施良方.课程理论: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9.陈玉琨、沈玉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三)其他参考资料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2.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

http:

//www.hainnu.edu/lich

3.中国基础教育网:

4.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网:

5.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二)成绩评定建议

1.总评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查占60%。

2.期末考试满分100分,采取闭卷考试,注重对基本理论概念的考查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其中课堂笔记15分,课堂考勤15分,平时作业25分,课堂讨论发言20分,小组实践展示25分。

 

制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教研室:

小学教育教研室

执笔人:

郭红霞审订人:

王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