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00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簡錦松﹣王維三論之2﹣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docx

中正漢學研究

2012年第二期(總第二十期) 45

2012年12月頁77~110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

簡錦松*

摘 要

唐代詩人王維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輞川有兩所莊園:

一所位於輞水切割終南山而出的谷口,稱為「終南別業」,約於天寶初年為母親而買,母親死後,王維決定捨宅為寺,在唐肅宗時上表陳情,完成心願;一所鄰近輞水注入灞河的輞口,稱為「輞川莊」,約於天寶十一載至天寶十三年之間購買,王維死後,捨為「清源寺」。

「終南別業」與「輞川莊」都是唐詩研究的重要地點。

古今學者,有人誤以兩個莊園為一處,兩次捨宅為一次,有人雖主張兩個莊園不同,而不能道其詳。

本文使用「唐詩現地研究法」,除以輞川現場的地形景物,印證王維本人詩文的指述外,並取同時代詩篇和相關文獻為旁證,重現了兩所莊園的位置、特徵及居住史。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重建王維輞川詩的正確詮釋,重新發現真正的王維輞川生活與詩學之美。

關鍵詞:

唐詩現地研究、藍田縣、王維、終南別業、輞川莊

*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49

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

一、前言

王維輞川別業是中國文學史上矚目的焦點,海內外學術論著極多,但因為主要意見都源自李東《隆慶藍田縣志》及呂懋勳《光緒藍田縣志(附輞川志)》所載的李東、王邦才、陳文燭、胡元煐、周煥寓等人的記游文章,1明代藍田知縣任文獻及韓瓚曾修建王維祠,清代知縣胡元煐命人重摹〈輞川圖〉入石,這兩件史蹟也成為眾說的依據。

因此,學者們的看法,大抵都認為〈輞川圖〉、《輞川集》所載的孟城坳在谷口內約6.69公里的今輞川

鄉官上村,輞川別業比孟城坳更深入輞谷,在距離谷口約11.608公里的今白家坪村,村中一株老銀杏樹,自從清人指為王維手植,聞名至今。

現代學者中,陳鐵民、師長泰、吳長城、劉志雲、王文學等人,都曾依據上述文獻資料,到藍田縣去尋訪,亦有本地文史委員樊維岳常為導覽。

2他們所作的探討,雖然已有現地研究的雛形,與真正的現地研究仍有不同。

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是以古代文獻為前提,去尋找前人所稱的遺跡;現地研究方法則要求先放下宋、元、明、清歷代諸賢的預設立場,客觀遵守「依詩求景」的原則,以現地實況研判真相。

因而,從研究方法到論證效果,兩者都有顯著的差異。

2010年11月、2011年4月、2011年12月,我三次到藍田縣,分別採取車載及徒步的方法進行考察。

平面部分,我從藍田縣城北端出發,貫穿全城,到城南灞水邊,訪尋輞口後,再由縣道藍葛公路(縣城─葛牌鎮)進入谷口,並深入輞谷,經官上村,到白家坪村。

其間,又由山底村叉路口,循輞水一條支流到錫水村和雙龍村。

回程則徒步沿溪從

谷口回到輞口。

鳥瞰方面,我先登上谷口東山(即終南山七盤嶺),再登上谷口西側的蕢山絕頂,又三度上白鹿原,由三個角度,分別向下觀測谷口外由輞水、灞水所沖積而成的平川大景,以及谷口內曲折的山嶺與澗谷。

在考察全程中,通過仔細測量GPS位址,記錄川原升降,拍攝景物存證等繁難的工作,充分瞭解實際山川,再與王維和其他唐人的輞川相關詩篇,反復比較,找尋最合適的配對。

這些工作,目前已獲得具體的成效,我以三篇論文,合力對王維的輞川別業、輞川詩,

1[明]李東:

《隆慶藍田縣志》(明隆慶五年辛未刊本,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清]呂懋勳:

《藍田縣志》

(臺北:

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元年《續修藍田縣志》影印,1989)附錄胡元煐:

《重修輞川志》。

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園林名畫特展圖錄》(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頁38-39,有郭忠恕:

〈臨王維輞川圖〉,藍田縣據此圖摹刻入石。

2劉鐵民有《王維詩集注》(北京:

中華書局,1997)一書及〈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一文。

師長泰有〈論《輞川集》及藍田輞川風景區的特色〉,《人文雜志》,1993年5期,頁19-33。

吳長城有〈輞川別業及其變遷研究〉碩士論文,以陳鐵民為師法。

劉志雲有〈欲覓千古遊人蹤──唐代詩人王維輞川別業初探〉,《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頁155-158。

王文學有〈「輞川別業」遺跡尋蹤〉,《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1992),頁88-93。

其他研究見於吳長城碩士論文引用者尚多,請參考。

以及流傳的〈輞川圖〉、輞川王維傳說,做了完整的新釋,合稱「王維三論」。

本文是三論之首,著力在求證王維的輞川莊園究竟在那裡?

終南別業與輞川莊,是一處還是兩處?

其取得的時間為何?

王維的輞川詩篇,應如何分繫在兩所莊園之下。

第二篇是針對王、裴兩人唱和的《輞川集》四十首詩作現地指證,已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0期發表。

3第三篇是以現地條件,重新解讀宋、元、明、清以來傳說中及流傳中的〈輞川圖〉和輞川記游詩文,已發表於《臺大文史哲學報》77期。

4

王維「輞川莊」和「終南別業」乃是不同的兩個處所,「終南別業」是王維奉母所居的別業,「輞川莊」是母亡後再買的新居。

過去,學者們也曾對王維在輞川的莊園,究竟是一所還是兩所,有所討論,5本文不擬議論前賢得失,而是以王維詩文和現場實際山川的比對,作為主要證據,來進行現地研究。

在此法的支援下,我們能夠重新正確解讀王維詩文,從而指出兩所莊園各自的所在位址,並且分辨兩所莊園周邊環境及設施的具體差異,使這個問題得到明確的判定。

在確定「終南別業」和「輞川莊」的具體區隔之後,我也推算了王維擁有這兩所莊園的不同年代。

本文所使用研究文獻,首先是以王維本人的指述為主證,其次再聯合裴迪、錢起等唐代詩人的指述為旁證,並及其他唐人撰述的史料、制度等。

至於郭忠恕摹〈輞川圖〉與《長安志》、《雍錄》、《藍田縣志》、《輞川志》等古代方志,以及王維、裴迪兩人唱和的《輞川集》,已在其他兩篇的詳細討論過,本文不多引述。

二、輞川形勢圖說

在進入王維輞川問題之前,有必要對輞水流域先作整體解說。

在藍田縣城西南角外,中心位置約34°8'33.67"N,109°18'32.72"E之處,6有藍田縣兩大河川在此會流。

一條是自東而西,通過縣城南關外240米處的灞水,一條便是輞水,自南而北,蜿蜒而來。

輞水在《水經注》中稱為輞谷水,7唐詩中除了輞川、輞水之外,也稱為藍田溪、藍

3參閱拙作〈王維、裴迪《輞川集》詩現地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0期(2012)。

4參閱拙作〈〈輞川圖〉、《輞川集》與輞川王維別業新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7期(2012),頁115-166。

5關於這個問題,陳貽焮、王輝斌、陳鐵民、李浩、陳允吉等學者都曾提出高見,陳允吉:

《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253-271,〈王維「終南別業」即「輞川別業」考〉一文,最為詳細,請讀者自行參較。

6GPS定位所指的本是一個精準的小點,本文討論的地名,有的範圍很大,有的不能完全確定,我都用一個GPS點來標記,意思是該地名就在這一小點的周邊,以方便讀者可以循此在現地或地圖上檢驗。

7見[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

《水經注疏》(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卷十九,頁

1603,〈渭水下〉。

水、藍溪。

8對輞水的描述,以下列四個名詞「輞谷、谷口、輞川、輞口」甚為重要,下面將依序解說。

(一)輞谷──輞水流經的秦嶺終南山谷

秦嶺是唐京兆府藍田縣(今西安市藍田縣)與山南西道商州(今商洛市商州區)的界山,藍田縣境內的秦嶺,在唐代詩文中又稱終南山、藍田山、玉山。

穿越藍田縣境秦嶺的南北向公路共有四條:

(1)最東邊的是省道S101,於今商洛市商州區西峽村的西界,34°5'16.84"N,109°37'51.49"E、海拔1500米處,越過秦嶺大樑;

(2)位在中間的是G312國道(又稱藍小二級汽車專用道路),在牧護關鑿隧道穿越秦嶺,未有隧道之前的G312老路,繞經海拔1309米的韓愈祠(34°2'14.87"N,109°37'3.41"E、海拔1309米),由祠前度越秦嶺。

圖01 輞川相關地名示意地形圖9

8唐詩中,杜甫、錢起、賈島、溫庭筠等多人都曾以藍溪、藍水、藍田水稱輞水。

因為藍橋驛下的藍橋溪也可以省稱藍溪或藍水,閱讀時須小心判斷。

傳說中,還有藍橋水經由秦嶺伏流成為輞水的說法,等於是把輞水和藍橋水結合起來,雖然從水文地理上來看並無可能,但古代方志裡都加以記載了。

9本示意圖的底圖,來自Apple公司的iphoto程式,在目前可以配合GPS的底圖中,是最好的。

但此圖的山谷雖然與現場GPS所測結果相當,但高速公路及部份河川,卻向右偏移,看圖時請忽略高速公路

圖02輞川相關地名影像圖,拍攝點在七盤嶺第一重稜線上,34°5'37.08"N,109°20'26.27"E

(3)最西邊的是G40和G70併線的高速公路,10由秦嶺隧道離開藍田縣。

(4)與高速路平行是縣道藍葛公路,在葛牌鎮南、柞水縣方向12公里的文公嶺處(約33°51'3.71"N,109°19'58.25"E、海拔1608米),越過秦嶺。

所謂「輞谷」,便是G40高速公路及縣道藍葛公路所經過的輞水河谷,至今仍僅低度開發。

至於明清以來,一直到現代學者所指的輞谷王維別業,即清代周煥寓〈游輞川記〉所指王維手植銀杏處(34°2'23.65"N,109°22'47.64"E,海拔644米),11距離谷口約11.608公里,在今白家坪村,藍葛公路經過村中,高速公路在平面道路上空交會而過。

這株銀杏不在輞水邊,距離最近的輞水濱約618米,由此點順流而下約2.99公里,有支流從東北來,在34°3'14.96"N,109°21'59.47"E處注入輞水,G40高速公路山底村隧道入口就在合流點的不遠處。

這條支流有兩道水源,一是由錫水谷流出的,一是在成天嶺下方的雙龍村發源。

經過山底村之後,仍沿輞水主流而下,約1.31公里可到官上村

(34°3'10.80"N,109°21'15.01"E,海拔576米),圖03這張照片,就在此處溪北岸拍攝的。

附近的山谷略為寬闊,拍攝點北側約300米處,有輞川鄉中心小學及住民區,明清官方指官上村為「孟城坳」。

但此地在四面高山包圍之中,既無東菑可耕,無欹湖可游,最重要的是白鹿原,遠在谷口高山阻絕之外,由此不可能望見原上村,自然不是孟城坳。

離開官上村之後,仍有寬谷氣象,一般常見的谷寬約200-250米,G40高速公路輞川

及河川。

也因為這樣,本圖不直接稱為地形圖,而改稱示意圖。

10G40和G70這兩條高速公路在藍田縣使用共同道路,穿越秦嶺隧道之後,才在麻池河鄉分開,G40左行向商洛市,G70右行下十堰市,麻池河鄉行政隸屬為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11本節所記載里程以輞水本流為準,與縣道公路里程略有差異。

海拔高度是使用GARMINGPSmap60CSx衛星定位儀所測得的數值,此機器在本人校準經驗中,一般誤差值在0-9米,少數誤差曾多於10米。

交流道附近寬達到480-540米。

再下行約3.9公里,即到明清遊記所稱「三里匾」險道入口(約34°4'47.44"N,109°20'8.48"E,海拔554米),12進入三里匾之後,縮小為兩山壁立夾峙的狹谷,約行1.01公里,山谷間有大型砂石場(約34°5'0.44"N,109°19'45.87"E),此處便是蕢山的南麓,從此以下,輞水環抱蕢山,隨之曲折,再行1.78公里便是輞谷的谷口(約34°5'38.48"N,109°19'44.10"E,海拔530米)。

圖03官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