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9791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docx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

看到这一期所选的文章,有些老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怎么选入国外作文教学的文章了?

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的作文教学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诚然,汉语的独特性使我们无法将别人的经验照搬,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和别的语言之间总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性。

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理应“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在交流中谋求发展”。

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本期选文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外作文教学思想、目标以及训练体系,希望这些“他山之石”可以与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碰撞出火花。

(王艳芳)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写作能力比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难度更高。

然而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需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求写作教学的规律,作文教学思想也十分活跃。

这里重点介绍美国和原苏联的作文教学思想。

一、“写作危机”的启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教育界提出了改革的主张。

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召开了改革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会议。

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军事发展的需要,与会的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都抱着良好的愿望,为了培养大批的科学人才,提出了改革课程的“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语文)的主张,强调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特别是语文教学受灾最重,许多学校停止了传统的语法课、文学课、作文课,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这次改革,由于教学内容过于艰深、复杂,教师不易教,学生难于接受,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而以惨痛的失败告终。

加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看电视、用电脑正逐步代替了看书读报,打电话代替了日常的书信,不少人认为读写能力已经没有用了。

于是,在60年代美国社会里出现了一股“弃笔风”,形成了美国语文教学史上著名的“写作危机”。

与此同时,视听教学在欧美盛行,有人认为读和写是语言的第二性的表现,写作能力可在口语教学中提高,他们从根本上轻视甚至否定写作教学。

一时间所谓“限制作文法”便应运而生,即结合语法教学进行语法项目单项练习,例如更换人称、更换代词、改写句子、扩充句子等,完全不进行综合的作文练习了。

到了60年代末期,美国自由化运动严重影响学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冲击着教学。

他们强调自我,认为知识的真实性要看它对个人主观的价值,主张“存在先于本质”。

为满足学生“自我”的要求,实行课程“改革”,开设“神秘主义文学”“体育文学”等课程。

没有一门课是要求学生写作的,正常的写作教学目标被所谓的“创造性”和自我表现所代替了。

美国这次“写作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学生语文能力之差、语文水平之低到了惊人的程度。

他们的阅读能力低下,只能读一些诸如招牌、商标上最简单的文字,不能阅读普通的报纸和刊物。

许多人不能正确拼写单词,不会给句子加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能力差,入学的大学生几乎不能写一篇通顺的文章。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如商业部门抱怨年轻人连一张申请表也不会填,有的全国性的报纸编辑部简直不敢录用一个30岁以下的人做编辑,因为这种人可能在语法上一窍不通。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经理竟然写不出一封条理清楚的业务信件,有的甚至不会写一张便条。

政府的许多雇员乃至科学工作者都需要补习写作。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对中小学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他们的公开信指出:

“我们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

……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在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的状况所侵蚀,它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威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在谈到语文能力方面,公开信坦诚披露:

“在日常的读、写、理解的最简单的测验中,测出2300万名美国人是半文盲。

美国全部17岁的青年人中,大约有13%可以看作半文盲。

少数民族青年的半文盲高达40%。

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性测验成绩,从1963年到1980年,实际上呈持续下降状态。

语言测验平均分数下降了50分以上,教学平均成绩下降了近40分。

对于写作能力,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的克里福顿、法门第和詹姆斯·霍华特尖锐指出:

“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培养优秀的作家,而是没有把普通民众的写作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

”(见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第4-5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针对这一“糟糕时期”语文教学所出现的糟糕现象,美国教育界从6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回到基础去”的口号,70年代中期,“恢复基础教育运动”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要求恢复传统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从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明显的提高。

以上是美国基础教育在二战以后的一段曲折历程,“写作危机”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荒废了美国几代人的学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美国的“写作危机”启示我们:

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决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能忘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决不能丢掉语文基本训练,决不能放松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

从写作教学改革来看,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即能顺顺当当写好一篇文章的能力,具有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的能力。

二、丰富的作文教学思想

国外作文教学思想十分丰富,这里采撷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仅供借鉴参考。

(一)作文指导五要素法

为了对“写作危机”进行挑战,美国社会各界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于1976年指出:

在中小学阶段,只要让孩子们在写作方面得到适当的指导,学会入门技巧,在各种因素触发下兴趣盎然,就会被训练得像那些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去写作。

在他这种“掌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美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提出了“五个要素法”。

1.让学生去描写、解释和判断。

莫蒂默·艾德勒于1977年在其自传《自由的哲人》中讲述了自己学习写作的情况:

他12岁时,一个叫拉波拉的老师指导他作文。

老师让他按福楼拜训练莫泊桑的方法练习。

福楼拜要求莫泊桑一遍又一遍地写同一个故事,直到福楼拜满意为止。

拉波拉老师要求他用不长的篇幅去描述各种客观存在的东西,然后交老师修改。

他有次描述一个救火用的水龙头,修改了20遍,才得到老师的认可。

拉波拉老师坚信学生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所以规定学生必须把同一作文重写多遍,在多次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

拉波拉老师从不要求学生凭主观想象去进行一些杂乱无章的写作练习,而是要求学生客观地、精确地去写那些师生双方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由于师生都看得见,才能找到那些能清楚表达自己观察结果的文辞。

通过自己学习作文的经历,艾德勒认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描述、解释、判断所见到的实物,才会让他们学会写作。

2.让学生多写、多改。

罗伯特·埃文斯于1977年赞成艾德勒提出的拉波拉老师训练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他认为,只要孩子们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

玛格丽特·怀斯·布朗是一位近年来以写生动的小传记而深受孩子们爱戴的作家。

她写一篇文章只要20分钟,却花费两年时间修改。

乔治·桑德的写作经验是:

要获得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必须反复写同一篇文章。

作家们推荐多次修改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孩子们以作家式的严肃态度来写作,而且对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多次修改的练习中认识到修辞以及其他各种写作手法的重要性。

为了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他们还通过“编辑室”和“出版会议”活动。

让学生在“编辑室”担当不同的角色,饶有兴味地从不同角度去修改文章;在“出版会议”中,讨论文稿,加工修改,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连续性的写作环境里,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3.让学生早点接触优秀作品。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爱伦-怀特认为,孩子们早期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对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老师给孩子们朗读优秀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使学生积累有用的词汇,开扩视野,在自己的作文中有典有据,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怀特本人的写作就得益于老师所提供的优秀作品。

4.让学生感觉老师就是作家。

美国大诗人罗伯特-福罗斯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

如果能让儿童以为自己的老师是一个作家,将会促使他努力学习写作。

他回忆童年时,一天早晨,他发现老师为了备课,在黑板上一行又一行地写诗,他不知道她是在抄诗,而以为她是在创作,被老师那熟练的写作技巧深深地打动了。

为了跟老师比个高低,他下决心学诗写诗,把写诗视为“一种新的游戏,只不过需要巧妙地运用文字而已”。

从此。

写诗成了他的一种乐趣,一写就是几个钟头。

这个小小的误会成就了一位作家,说明老师会写作对学生该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福特基金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亲自动笔是很重要的。

作文教学是需要逐字逐句琢磨的,“不但学生要有时间写作,教师也要有时间写作。

5.教师应看重学生作品的价值。

作家布朗在写作小说家威廉·卡瑟的传记中叙述了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优秀作文的重要性,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有意义的事。

当威拉是位小姑娘时,一次老师看中了她的一篇作文,并推荐给当地的一家报纸,她的作文居然发表了。

30年后,威拉说,那是在我一生中起决定作用的事件,它促使我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这件事说明有些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偶然小事,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因而,老师应该设法让孩子们的作品被出版、传阅、谈论,有条件的还应把孩子们的优秀习作编辑成册,发现他们文章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能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

以上是美国“作文指导五要素法”的基本内容,通过作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研究,从他们的切身体验出发,总结了作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五条基本经验:

第一,让学生去描写、解释和判断。

这是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

第二,让学生多写多改。

指导学生反复写同一篇文章,这不仅让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掌握一种新的写作技巧,还能让他们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早点接触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激发写作热情,积累词汇,开拓视野。

第四,让学生感觉老师就是作家。

这说明教师会写作是重要的,教师写得好才能指导学生写得好。

第五,教师应看重学生作品的价值。

教师应会赏识学生的作文,通过正面鼓励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如果能从这五个方面去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二)格雷夫斯写作教学法

唐纳德·格雷夫斯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他善于做扎实细致的调查工作和实验工作,敢于向传统的写作教学理论和方法挑战,人们称他是献身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

他的写作教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是:

1.写作先于阅读。

他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把文章比做密码,写文章是编密码,而阅读是破密码。

“文章是一种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

”“在孩子看来,编密码要比破密码容易。

而且,如果你知道怎样编造,那么你也就知道怎样拆开。

显然,写作是能够促进阅读的。

”调查表明.90%的孩子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孩子则只有15%。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一定会本能地使用“写作”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孩子们最初的本能就是画符号。

在他们还没有上小学以前,就什么地方都画——墙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有水蒸气的窗户上……这就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告诉你:

“我在这儿。

”有位女教师做了个试验,把印上学生名字的作文本发给刚进学校的小学生(6岁)说:

“这就是你们自己的作文本,如果你们愿意,你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写。

”学生全都写了,没有谁说“我不会写”。

少数学生能写出句子,有的写出自己的名字.有的则画图画。

可见,写作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的活动,并非从识字后才开始的。

2.儿童的早期写作需要借助于嘴和手的活动。

作文课上,似乎应该保持绝对安静,不得干任何别的事情。

这样做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

为了深入了解儿童早期写作的过程和特点,格雷夫斯进行了好几年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实验。

除了笔记、磁带录音、静电复印外,还在高处用照像机跟踪孩子写作,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

同时,一架微型麦克风把孩子写作时自言自语的细小声音也收听到了。

大量材料证明,孩子们写作时,通常是把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才在纸上拼写出来。

如果写作时始终张着嘴,或者把舌头紧贴牙齿不动,结果拼写错误比平时多出5倍以上。

而孩子们在纸上画画,则是在拟定写话的线索。

3.从自我中心到自我批评。

格雷夫斯从自己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中摸到了儿童学习写作过程的一个共同规律,即从自我中心到自我批评。

儿童在学习写作的最初阶段,对于写作毫无畏惧之心,不管人家能否看懂,都认为自己在写东西,在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是儿童学习写作积极性的源泉,即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儿童上学以后,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自我中心的写作阶段不能维持很长时间。

当他们回过头来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对自己作品感到很不满意。

“这是孩子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性阶段”,从这时开始,他需要指导,需要帮助和修改,“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常的个别磋商——谈话——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

4.对教师有三点要求:

一要善于等待。

现在命题作文限时交卷的方式,否认孩子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发展自己写作能力的权利,孩子们所写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教师教的东西,教师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是一些老生常谈、令人生厌的文章。

教师要等待,等待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毛病,然后及时施教。

二是个别谈话。

每次谈话通常只要三五分钟,帮助孩子们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他着力要写的东西,帮助孩子想办法使自己的文章能够让读者读懂。

三是亲身实践。

语文教师应经常写文章,而且要和孩子们一块写文章。

他的名言是:

“写作即自身的暴露——我们英语老师都不得不成为专业上的裸体主义者。

”如果教师要逃避写作,学生不愿意写作就很自然了。

教师参加写作,才能懂得孩子们在写作中的实际问题,给孩子们精神上的鼓舞。

让孩子们知道,为清晰地表达一个思想的艰苦斗争中,他们并不是单枪匹马的,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老师。

他认为,就像上陶器课,教师决不会把泥土往学生身上一塞,而是用示范的方法教学生做陶器。

写作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劲儿地把写作课教成理论课,教成一般化的写作指导课;他们不懂得写作也是一种手艺,是需要练习的。

写作就是写作的实践;孩子们是通过学习榜样和亲身实践来学习写作的”。

再者,教师通过写作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像产品和人的关系一样,“只有人有了进步,产品才会改善。

这就是为什么让教师写文章有如此之重要。

”他的写作教学法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

“是一种通过活动、兴趣和榜样而自然地进行学习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那种通过乏味、讨厌的练习而进行的所谓的直接技能教学要强得多。

”(曾参阅洪继舜编《国外语文教学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三)赞科夫的作文教学思想

在现代发展教育观的推动下,前苏联中小学语文界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例如,达维多夫和玛尔柯娃建立作文教学“语言表达理论课”。

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把语法、作文和阅读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把作文同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不仅成为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

而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作文教学思想自成一家,别具特点,体现了改革精神。

列·符·赞科夫(1901—1977年)从1957开始,直至他辞世前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主持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研究试验,创立了“小学教学新体系”。

他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对作文教学,他认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对于传统作文教学,他主张进行根本的改革。

怎么改革呢?

第一,主张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学生写小作文。

传统语文教学的作法,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只能造句,练口头表达,为三年级作文准备。

老师先读一篇短文或讲故事。

要求学生复述,这是让儿童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思想,称为“心口不一”。

因为思想是别人的,不是儿童头脑产生的,要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故事、见闻,自己的意见,讲给别人听,尽量设法让别人听懂他的意思,这就是“口头作文”,是“心口一致”的。

儿童有了这种需要,积极性很高,用手势,用半通不通的句子,教师就可引导他们进行书面表达。

因而,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写小作文,不要写别人的思想,而要写自己的思想。

第二,反对用复述和列提纲的方法进行写作指导。

教师读范文,叫学生复述,或者教师列提纲(包括集体列提纲)要学生作文,有的甚至把作文要用的词语都抄给学生。

这些都是“千篇一律”的机械训练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对这些作法,赞科夫主张完全抛弃它们,为“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命题后不作指导,不进行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这样让学生“自由创作”,能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样的作文虽然幼稚,但真正是儿童自己的“创作”。

批改这样的作文,会碰到自己想象不到的情况:

有的孩子观察细致入微,写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有的发表了独到性的见解,有的用了自己“发明”的比喻,琳琅满目.引人人胜,每篇作文都有一个独特的个性,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真实和写作能力的真实,对教师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知道今后该在哪些地方下功夫。

第三,作文讲评要以鼓励为主。

讲评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儿童的写作愿望。

他提倡把学生作文里的好思想、好行为、用得好的语句及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搜集起来,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

在学生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里,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加以表扬。

即使对病句也不要一概而论地加以批评。

用鼓励的方法会使每个学生受到鼓舞:

“我下一次一定要写得更好!

”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写作欲望,使他们爱写作文,不会“谈文色变”。

第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保证。

“写作文的本领不是靠教出来的”。

而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是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基本功。

如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就作文谈作文是不会有多大收效的。

决定一篇文章质量的,是内容,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漂亮的词句和“严谨”的结构,因此首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学生没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无话可说却硬写,硬写不出教师就“启发”,这种“启发”实际上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

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踏踏实实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

在他35年的教育生涯中,研究过3700名学生,写了40多部书,600多篇论文。

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文艺作品,为教育事业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宝贵遗产。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要点是:

学校以进行智育为主要任务,“智商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

智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不是让学生“除了上课、作业、分数之外,什么都不去想”,而是从个性全面发展来看待智育。

“智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起来。

”学校必须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的工具,即“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技能——会学习。

他经过长期观察、调查和思考,提出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读写训练和认识事物方面应当掌握的12种能力:

(1)能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朗读和默读);

(2)能流利地、相当迅速地、正确地把教师口授的内容写出来:

(3)会思考,能把几个对象、几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和比较:

(4)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

(5)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6)能区分出读物的逻辑上完整的各个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

(7)能找到所要了解的问题的书:

(8)能在书里找到有关问题的资料:

(9)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内容作初步的逻辑分析:

(10)能边听教师讲课边把讲述的内容简要地记下来:

(11)能边读课文边听懂教师关于怎样理解课文和各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

(12)会写作文——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事情叙述清楚。

对于阅读,在小学阶段要进行朗读训练200小时以上,小声默读2000小时以上,达到半自动化的过程。

对于不太复杂的句子,看一行文字目光只要停顿两三次就能理解。

对于作文,在小学期间应书写不少于1400-1500页纸的练习,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

在作文教学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

第一,把写观察作文看作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

他十分重视作文教学在智育过程中的作用。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

学生可在观察中汲取知识,而知识也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

他规定儿童在小学阶段要进行300次观察,并编写了有300页的观察教材《大自然的书》。

他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作文“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

他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

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各人思想不会雷同,他们的语言表达“带有深刻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换言之,观察作文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这三点正是科学作文教学的“三根支柱”。

他在自己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从1-10年级推荐他设计的233个作文题,其中“写生”性质的观察作文题有116个,占总数的50%,可见他对学生写观察作文的重视。

观察作文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艺术性的描写文,如《学校附近的花》《晚霞》《春天的溪流》《树林里的冬日》等。

这既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孩子们感受到和体验到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的美,就能领会语言的细微色彩,而美则通过语言进入他们的心灵”,同时让学生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另一类是科学的描写文,如《燕子筑巢》《小麦是怎样抽穗的》《蚂蚁的生活》《湖与河的比较》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科学基础知识。

“表象——不管他们是多么鲜明,并不是目的本身和教学的最终目的。

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

”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即抽象思维),否则学生的智力是难以提高的。

第二,把读书笔记列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书籍是学校精神生活和智力生活的基础,他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

学校,首先就意味着书籍,他把学校办成一个“书的世界”。

课外阅读是搞好课堂阅读的智力背景,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

因此,他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

在他设计的233个作文题中,读书笔记共有98篇,占总数的42%,居作文数的第二位。

他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让学生通过阅读,“借助书本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及自我”,从而“攀登上智育、德育和美育的顶峰”。

读书笔记可让学生阐发个人的志趣和理想,发展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和审美方面的自我教育。

他把读书笔记分成两类:

一是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杜布罗夫斯基身上什么东西吸引我》(普希金的小说《杜布罗夫斯基》的读书笔记)、《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吗?

》(契河夫短篇小说《变色龙》的读书笔记)。

二是对课文中的格言或谚语展开议论,如《“个人即使伟大,毕竟还是微弱的”》(高尔基语)、《“诚实比一切更接近于伟大”》(维克多·雨果语)、《“任何一个不做事的公民都是贼”》(让-雅克·卢梭语)等。

低年级(1—5年级)以写观察作文为主(共85篇,占总数的7g%),高年级(6-10年级)以写读书笔记为主(共76篇,占总数61%)。

这样安排写作训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列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三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

第三,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