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8404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docx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

(讲义)

主要内容:

1.关注能力分层分级的课堂教学与实现思想品德课课程(课堂教学)价值的关系

2.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3.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正文

一、关注能力分层分级的课堂教学与实现思想品德课课程(课堂教学)价值的关系

1.目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价值判断

(1)现象罗列:

知识铺陈(教师讲述、讲解——“一讲到底”或是寻找教材相关知识点)

材料对应知识点(信息证实、证伪——“一一对应”关系)

知识点对应材料(教师论证、例证——“一一对应”关系)

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应知识点(教师、学生显示信息材料,形成材料“堆积”——仍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知识应用“程序”化、“套路”化(知识加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评价、比较、区分知识点(或是信息资料)——(简单的“是、对”与“非是、非对”判断,不涉及分析、评价——其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尝试修正观点、认识,更高层面、更广范畴的讨论分析)——(课堂教学仍是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熟练”)

……

(2)总体归纳:

知识的“接受”或是“再现”程度的多少

(3)价值判断:

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知识再现,不体现学科课程的特性——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人文性——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受、体验,实践性——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国家、社会生活、国情、国策认同和关心基础上的参与活动,综合性——学科知识掌握、思维方法、方式,即认知规律掌握、认知能力。

学生普遍的学习程度要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得不到满足

低维度的能力重复训练——没有知识的认同评价,密切联系自己的、社会的、国家的、人类社会的生活(如综合分析、应用、理解等能力要求的显性操作——套用教师给定的“描述”程序套路——与实现学科价值不大,不体现学科教师教育目标,不能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能力。

知识学习本身就是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有什么样的认知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理解水平。

2.基于实现课程价值的学生分层、分级能力

(学生课堂学习或认知过程的核心能力或是技能的界定)

(1)能力界定:

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的能力目标要求: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学科能力或是技能,较为具体,一定程度与本能力界定存在差异;以上这些能力与学科知识学习紧密关联,但并不是指抽象意义的能力要求,仅是学科知识学习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技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界定内涵,与学习认知能力,进而形成知识理解的能力有较大区别)

(2)抽象意义上的学科能力要求(即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体现学科学习特征):

交流与合作能力;搜集、处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能力;辨证思维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判断(评价)与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的建模能力(如形成变量关系)

(3)思维层面意义上的能力要求——记忆、理解、应用、创新、评价、分析

(4)能力的直接、直观呈现——技能

能力——学科学习技能(方法)或是能力和人的认知能力(即思维层面上的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思维方式、方法,形成思维品质)

学科学习价值体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只有认知水平提升才有知识理解程度的提高)

能力体现课程目标——获得学科知识,形成情感、信念,即形成对道德、法律、国情、国策重要性的确认,进而形成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达成课程目标。

路径:

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更应是建立于思维或是认知能力基础上的知识理解,形成道德能力。

能力分层,梯度设计要求:

知识与资源的关联、资源与资源的关联、知识与知识的关联——资源、知识的分析、评价(理解)——形成认识、认同——

有一定能力要求和训练

3.初中思想品德课目前应关注的能力——应有适当的高阶能力的训练

低阶心智活动:

记忆、理解、应用

高阶心智活动:

创新、评价、分析

能——指让学生在课上有高阶思维活动参与。

假如上课只是教师讲知识,没有学生高阶思维参与,会把知识形成过程简单化为记忆与再现的过程,很难形成能力。

二、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集体生活需要合作》——江振岚

(1)教材内容(知识要求)简介:

什么是合作

为什么需要合作

如何实现合作(合作的要求)(技能和品质)

(2)教学环节分析:

知识逻辑结构思想(基于学生认知起点设计的一种知识结构设计)

如:

关于什么是合作?

(有多种设计,与江老师设计对比,未体现能力分层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知起点——学生知识经验起点、能力起点、思想认识或是价值观起点等方面内容。

分解片断设计体现的能力目标要求(不同能力分级设计比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

关注环节设计中的能力目标要求:

主要是呈现能力分层,分级设计中的“知识”逻辑结构与能力分层设计的关系,着重于设计要求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徐亭

(1)教材内容(知识要求)简介: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节约”的内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意识、科技创新、循环经济)

(2)教学环节分析:

教学环节一:

导入

知识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力

预设

对于“节约”的理解

节约的一层含义是相对“浪费”而言的。

学生对已有认识的呈现

呈现自己已有知识的认识能力

1、学生能说出少用、不用、用可持续替代等解释。

2、学生可能会存在对节约的片面认识即节约就是少用、不用。

而对于“节约”是合理、充分、无浪费的用理解不足。

教学环节二

知识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力

预设

活动一:

今年上海市政府推出的学生新版练习本与旧版练习本的比较

节约深层次的理解:

节约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活生产需要用的不能简单的少用、不用,不能因噎废食。

通过实物的比照和对于时政内容信息的提取,来进行实例分析。

1、对于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时政内容的了解能力

2、能把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结合,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力

能涉及到:

1、新版本子使用是为了保护视力。

2、纸张的节约不能影响到学生的视力发展。

3、从必须用的不能简单的不用。

引导可以不用却还在使用的例子。

活动二:

举例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不节约的现象?

这是一个呈上启下的环节

简单罗列学生身边的相应现象。

1、选择并呈现相应实例的能力

说出任意问题,只要符合主题均可。

讨论:

电子账单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我们每个人、政府和相关的企业有没有要求?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对可能的情况进行假设

1、能通过合作讨论,大致罗列出我们使用电子账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2、针对不同对象,能创造性的采取方法来帮助不同对象坚决问题

3、能尝试对自己所采取的方法进行评估

1、人:

要主动去使用,克服自己的困难。

并能帮助有困难的人

2、政府:

要采取一些鼓励政策,鼓励大家用,出台一些政策、法律保证使用,在居委会设置查询器,让没有电脑的人能去查询。

3、企业:

如何让电子平台使用更简便,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吸引大家使用

教学环节三

知识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力

预设

上海每月可能在纸质账单中消耗的纸张的计算

大量纸质账单的使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通过计算和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简单计算能力

对数据反映的问题的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简单计算直接发现纸质账单浪费严重

对观点:

电子账单的使用需要费电、用电脑、手机、电子服务平台等,这不过是以“一种浪费”代替了“另一种的浪费”,的小讨论

1、科技推动新的更节能的生活方式形成

2、这是手机电脑原有功能的扩大,是提高利用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3、也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流通环节节约。

1、通过对电子账单使用现状进行概括并交流

2、对给出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自己判断

3、能用观点和理论依据论证自己的判断;

1、读懂并能结合实际生活思考给出观点;

2、分析问题能力

3、对不同观点的判断能力

4、能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明确自己是呈现观点的依据。

学生会出现两种观点

能涉及到:

1、这是提高电脑的使用率

2、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3、节省了原来纸质账单过程中人力、和运输过程

4、低碳环保

也可能出现:

1、这是浪费,因为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脑。

2、电脑本身需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对观点:

“为什么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今年首先在上海开通”的讨论

1、这是一种合理、充分使用资源表现

2、上海现在开展的意义:

上海的战略目标,上海有引领作用。

3、电子账单在上海逐步推行也说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上海战略目标)和与现在问题结合思考

1、回忆已学知识

2、能够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现在出现的实际问题

能说出这是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上海战略目标相一致的

讨论:

电子账单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我们每个人、政府和相关的企业有没有要求?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对可能的情况进行假设

1、能通过合作讨论,大致罗列出我们使用电子账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2、针对不同对象,能创造性的采取方法来帮助不同对象坚决问题

3、能尝试对自己所采取的方法进行评估

1、人:

要主动去使用,克服自己的困难。

并能帮助有困难的人

2、政府:

要采取一些鼓励政策,鼓励大家用,出台一些政策、法律保证使用,在居委会设置查询器,让没有电脑的人能去查询。

3、企业:

如何让电子平台使用更简便,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吸引大家使用

教学环节四

知识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力

预设

两个案例的分析

1、说出两个案例呈现的现象

2、找出呈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3、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哪些方法以及在采取这些方法时需要哪些保障

4、找出两个案例的关联

归纳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需要确立合理、充分、无浪费使用资源的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

2、需要加快科技进步

3、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需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综合措施来保障

1、通过阅读案例,归纳出案例的内容,并且能思考呈现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在提出设想的过程中落实“节约”的要求。

3、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

1、概括材料的能力

2、根据实例和已有知识,思考实例产生原因进行解释的能力

3、对于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并且能为自己的方法找到依据。

4、能找出不同案例之间的关联的能力。

问题1和2:

1、技术水平低、设备差2、资源节约的意识不足、破坏环境、技术差;3、保护森林的意识不够

问题3:

学生能够不仅考虑到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改变原来高投入、高效耗、低产出的现象。

同时能考虑到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需要科技的推动、需要树立合理、充分、无浪费使用的意识,需要每个人的力所能及的投入。

教学环节五

知识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力

预设

学生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简单概括。

并且知道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通过概括提炼,落实知识点

概括能力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

只要能初步概括出在生产、消费过程中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的任何一点即可。

概念性知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设计

关注能力分层与知识分类要求的关系:

即同一类知识教学所体现的能力分层设计

思维层面上的知识逻辑建构,形成知识与知识之间,教学资源(信息)与教学资源的关联,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逻辑建构。

知识——信息、资源(统一体)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的设问)设计的梯度设计,其根源是学习学习内容的逻辑架构(如两种练习本的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形成质疑——揭示新的内涵——生成问题——进一步设问——评价作用——拓宽学习、思维宽度与广度——建构知识逻辑)

电子帐单与纸质账单的比较分析、判断、评价、质疑,形成对国情、国策的认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建构知识逻辑:

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结构

三、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课堂教学特征(课堂观察的角度上)

(1)突出获得观点、结论、知识要点的过程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心理是:

不急于得出结论,更迫切追求学生的自主构建)

信息、资源——知识

已有知识——新知识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2)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知识、资源)的评价,突出不同观点、认识的碰撞

(3)问题设计的严密逻辑性

问题引导,问题本身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呈现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讨论交流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相对于“一一对应”的问题设计方法

2.课堂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认知起点设计、思考

认知起点——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认知学习方法(或是技能)、思想认识等。

认知起点确认教学操作形式——找关键词、同义词、举例(说明)、第一感觉的词句表达、设问(更多的应是从外延上进行设问)、课前相关调查交流

……

(2)逻辑问题设计(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设问依据与基础: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认知起点)。

核心问题的设计——复杂问题(现象)综合分析——多种能力设计、多种信息资源比较、综合分析——既反映能力的不同层次、级别,也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能力发展;如情境材料(即实例)与观点、结论之间的关联体现什么程度的能力、思维要求。

(不进行简单的处理,如“一一对应”)

认知起点确定——问题设计的调整、评价(知识起点、能力起点、认识起点的差异构成的复杂情况,如能力起点高,而知识起点低,或是知识起点高,而认识起点低等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问调整,进行及时的评价、确定,予以直观呈现。

加强对知识、情境材料(信息)的评价——实现知识理解和教材观点认同、确认(含国情、国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对重要性的确定)

(3)情境材料的综合处理——注意学生用于观点支持的材料搜集来源、材料搜集、材料与观点的关联(及其程度确认)、材料综合比较和评价、多种材料的关联和综合分析、观点的评价(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等)、形成知识逻辑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