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352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9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docx

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

 

活动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和编排历史剧本,使学生了

 

解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历史原因及迁都洛阳的历

 

史意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通过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民族融合过程中

 

先进与落后、保守与创新的激烈碰撞,认识到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趋

 

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

 

活动准备:

 

教师:

 

1.准备《中国历史地图册?

-》“北魏迁

 

都”图;

 

2.准备与孝文帝迁都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平

 

城、洛阳的地理环境介绍、黄河流域民族大融

 

合的情况等。

 

学生:

 

1.课前通过网络或图书查找孝文帝迁都的有

 

关资料;准备几张空白卡片,记录讨论结果及

 

表演的台词;

 

2.编写剧本,并进行排演;

 

20×20

 

3.为了使活动更加形象,要求自制相关道

 

具,如不同身份人物的冠帽、朝笏等。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每组八人,向学生说明活动

 

内容。

 

2.指导学生查阅历史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查

 

找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故事进行编

 

排,写成剧本形式。

 

3.历史剧表演。

 

活动建议:

 

1.历史剧的编写用对话形式,要有旁白、角

 

色、人物对话。

 

2.适当使用自己的语言,注意要符合历史真

 

实和人物的身份特征,避免生搬硬套。

 

3.注意表演的神态、动作,避免背诵对话。

 

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

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小组,按

 

分工合作的原则,查阅相关资料。

 

2.了解孝文帝迁都的背景。

 

①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利用文字资料或网络资

 

20×20

 

源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对查找

 

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编;

 

②指导各小组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

-》

 

“北魏迁都”示意图。

分析平城和洛阳地理环

 

境的差异;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指导学生阅

 

读和分析,了解孝文帝迁都的历史背景。

 

③学生就“孝文帝决定迁都的原因”和“部分

 

鲜卑贵族反对迁都的原因”展开讨论,并将讨

 

论结果写在卡片上备用。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的矛

 

盾冲突,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

导演1人,旁

 

白1人,主要角色北魏孝文帝、拓跋澄和大臣甲乙丙丁。

同学们一边领会所演绎历史人物的特色,一边将台词写在卡片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剧本的编写。

接下来进行排演,依据剧情的发展做最后的修葺,并依据剧情背景需要,自制相关道具,如皇冠、大臣的官

 

帽、朝笏等。

 

4.各小组依次上台表演。

下面为第二小组的

 

精彩表演:

 

20×20

 

(旁白):

上朝。

(孝文帝踱步上台,于正中面

 

对臣子坐下。

台下高呼万岁。

 

孝文帝:

南齐素来为我大敌,我准备近期大举

 

讨伐南齐,你们意下如何?

 

(众臣子面露难色)

 

拓跋澄:

臣认为如此兴师动众,时机还不成

 

熟。

 

孝文帝:

(大怒)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

 

我用兵么?

 

拓跋澄:

(激动地)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

 

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

(不悦地)此事暂且定下,退朝!

 

(旁白):

孝文帝回到宫中,下旨单独召见拓跋

 

澄。

 

拓跋澄:

拜见陛下!

 

孝文帝:

免礼。

(语气和蔼地)老实告诉你,

 

我刚才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

 

意思不是打仗,而是迁都。

我们已统一黄河流

 

域,武力可以平天下,但不能治理天下。

平城

 

是个用武之地,不适宜进行政治改革。

现在我

 

20×20

 

要移风易俗,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

 

家,必须迁都才行。

这回我出兵代齐,是想借

 

此机会,迁都中原,你认为怎样?

 

拓跋澄:

(恍然大悟)臣错怪陛下了。

既是为

 

了国家发展,迁都之事,我定当全力支持。

 

(旁白):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三十多万大军

 

南下,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

 

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泥泞不堪,行军十

 

分困难,孝文帝仍然披盔戴甲骑马出城,下令

 

继续进军。

 

大臣甲、乙:

陛下,行军至此,秋雨连绵,人

 

马早已疲惫不堪,万不可继续前行,望陛下三

 

思而行。

 

孝文帝:

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

 

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

 

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

 

(一些大臣面露不情愿之色)

 

大臣甲:

陛下,万万不可迁都啊,它会招致王

 

公贵族的反对,望陛下审慎抉择。

 

大臣乙、丁:

(作揖)陛下,请三思。

 

20×20

 

孝文帝:

(略作沉思)那好,今天就请各位议

 

一议,到底应不应该迁都?

 

大臣甲:

平城为都是祖上定下来的,我们久居

 

平城,百姓安居乐业,迁都会引起大家的不安

 

啊。

 

大臣乙:

陛下,迁都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要耗

 

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

从国家大计考

 

虑,万万不可迁都啊!

 

孝文帝:

(转向拓跋澄)爱卿,你的意见呢?

 

拓跋澄:

陛下,我认为迁都是明智之举。

 

前,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我们的经济来源

 

也在中原,迁都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

 

治。

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虽然目前要耗费一

 

些人力、物力、财力,但一旦迁都成功,洛阳

 

优越的自然条件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

 

力。

(转向各位大臣)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大臣丙:

我同意迁都。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地

 

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

 

适宜农业生产,所产粮食还不够我们日常生活

 

所需,况且我们还常年遭到北方柔然族的威

 

20×20

 

胁,而洛阳是汉朝都城,有发展基础,且地理

 

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比平城高

 

7.8摄氏度,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我认为,

 

迁都只会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

商朝的“盘庚

 

迁殷”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臣甲:

平城为都是祖宗定下来的,条件再不

 

好,也是我们的家,怎能随便迁往别处呢?

 

看你们是安稳日子过腻了,自找罪受!

 

拓跋澄:

话可不能这么说。

我们不可只顾眼前

 

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发展,安于现状只会导致

 

国家衰亡。

 

大臣丁:

(怀疑地)中原地区是汉人之地,人

 

多势众,我们鲜卑人少,迁都洛阳,人生地不

 

熟的,生活习俗也不相同,会不会导致我们民

 

族的丧失而使魏朝成为汉人的天下?

请陛下三

 

思。

 

(大臣甲、乙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大臣丙:

陛下,如果不迁都,我们躲在这偏远

 

的地方,又如何能统治广袤的中原地区?

况且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文明比我们发达,有很

 

20×20

 

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他们的礼仪文明、

 

政治制度,对我们都非常有用。

冯太后的许多

 

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

只有向汉族

 

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相反,如果我们

 

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一旦汉族强

 

大起来,我们的民族还如何立足?

 

拓跋澄:

对。

我们不仅要迁都,更要改变我们

 

民族落后的习俗,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

 

族间的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权才能

 

巩固。

 

(各大臣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孝文帝:

作为帝王,应以四海为家,南征北战

 

不是常事吗?

况且平文皇帝曾以乐根山为都,

 

昭成皇帝以盛乐为都,到通武皇帝时才迁都平

 

城,怎么独独我就不能迁都?

 

(恼怒地)如果你们不同意迁都,那我们只好

 

继续南下。

 

(众大臣犹豫不决,窃窃私语)

 

孝文帝:

你们还犹豫什么,同意的往左边站,

 

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20×20

 

(拓跋澄抬腿站到左边,有的大臣犹豫了一

 

下,看到孝文帝态度坚决,也跟着站到左边。

 

齐呼:

只要陛下停止南代,我们同意迁都洛

 

阳。

 

(旁白:

公元494年,孝文帝派拓跋澄回到平

 

城,将鲜卑贵族全部迁到洛阳,至此,孝文帝

 

迁都顺利完成。

 

5.延伸:

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对各小组的表演恩赐相应的谈论。

并指引学生做进一步研究:

迁都完成以后,孝文帝消除阻力,进一步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要求鲜卑人采纳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同汉族通婚等,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呢?

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深切感觉孝文帝迁都对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所起到的作用。

 

学生天地:

 

一、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到的资料:

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以为要牢固北魏的统治,必定要汲取中原的文化,改

 

20×20

 

革一些落后的风俗。

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

 

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

 

进攻南齐。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

 

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

 

澄。

 

孝文帝发火说:

“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

 

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

“国家虽然是陛

 

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

 

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

 

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

“老实告诉你,刚

 

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

 

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

 

治。

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

这回

 

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

 

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

 

大悟,马上同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

 

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

 

20×20

 

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

 

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

 

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

 

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

“这次我们兴师

 

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

 

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

 

“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

 

同意的站在右边。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

 

停止南代,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二、学生制作的卡片

 

卡片1: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1)从地理环境看:

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天气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限制;而洛阳曾是东汉的国都,地理条件优胜,天气宜人,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

 

20×20

 

建都之地。

 

(2)从牢固政权的角度看:

鲜卑族一致黄河流域后,统治地区大大扩大,偏居平城而想控制全国,是特别困难的。

迁都洛阳以后,有益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从民族大交融的趋向看:

西晋以来,因为战乱,汉族人民大批逃亡,少量民族大批内迁,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民族交融不停加

 

强。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汉族人民给少量民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迁都是他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孝文帝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曾执掌北魏大权

 

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宣布了好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对孝文帝影响很大。

 

此,迁都洛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卡片2:

“为何有的鲜卑贵族不肯迁都?

 

(1)从保护统治基础来看:

平城是鲜卑贵族建国时的国都,是北魏统治的基础,而洛阳对鲜卑人来说,人生地不熟,那边又是汉族人居住的地方;何况迁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会耗

 

20×20

 

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迁都洛阳可能会

 

危及到鲜卑人的统治。

 

(2)从保护民族性来看:

鲜卑族是少量民

 

族,习惯于游牧、悍战,以及本民族独有的生活民俗;而汉文化要先进得多,迁都洛阳后学习汉族文化可能会丧失自己的民族性。

 

(3)从人的心理特色来看:

这是鲜卑贵族的传统思想在作祟。

人都有惰性,不肯意改变现实生活,不肯放弃目前享福安适的生活,因此反对迁都。

 

三、活动道具:

学生用纸自制一顶皇冠、五顶官帽、五根朝笏

 

背景资料:

 

资料一:

《北魏迁都表示图》(略)

 

资料二:

黄河流域也许说黄河南北两岸的中

 

原,是汉族生息的中心。

因为大战乱的推进,

 

一方面,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落后地区逃亡,在那边扩大了汉文化的面积,也给少量民族带来了先进的影响;另方面,少量民族获得汉文化的帮助,依赖武力,向中心地区迁

 

20×20

 

移,在共同的生活交往中,不断行融合⋯⋯

 

族人大量流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从西

 

晋末年正式开始的,到隋文帝周才束。

 

中相隔将近三百年,形式上是背景料接

 

不断的乱,上是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

 

先民族中的程⋯⋯种融合必然要着

 

一个痛苦的程,十六国和北朝,正是的

 

一个程。

 

──摘自范文《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三:

平城,地今山西大同盆地内,三面

 

山,海拔1000米。

自古是事重,介于

 

内外城之,北拒阴山,南控太行,桑干河

 

流其南,北魏曾建都于此。

平城属大性

 

气候,全年平均气温6.4氏度,夏季最

 

高气温37.7氏度,冬季最低气温零下

 

20.9氏度。

一年内温差化大,一天内气

 

温化迅速。

四季分明,温差殊。

 

──摘自《大同旅游》

 

洛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至

 

’,北33.35’至35.05’之。

横跨黄河

 

20×20

 

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

 

之称。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它位于暖温带南缘

 

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4.2摄氏度,降雨量546毫米。

 

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

 

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

 

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

 

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

 

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优越的

 

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使洛阳成为古代

 

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自夏以来,先后有十三

 

个王朝在此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

 

年。

 

──摘自《洛阳旅游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